摩托车后搁脚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76910 阅读:17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摩托车后搁脚装置,包括后支撑杆、踏脚板和连接座,其特征在于支撑杆为U形结构,其开口端端部通过连接座与车架连接;支撑杆的另一端活动连接可收折的踏脚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由于采用U形结构的支撑杆,其开口端均设连接座与车架连接,为双层金属管或金属杆结构,抗弯变形能力大大增强。不但提高其稳定性和牢固度,而且提高了乘骑人员的舒适性和安全性。(*该技术在201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摩托车后搁脚装置,具体涉及一种抗弯变形能力强的摩托车后搁脚装置。
技术介绍
摩托车后搁脚装置是乘座摩托车人员的搁脚机构,设于车架后部的下方两侧。根据车型不同,搁脚机构也有各有不同。其中折杆式结构主要包括支撑杆、踏脚板和连接件,支撑杆一端通过连接座与车架连接,另一端活动连接可收折的踏脚板;踏脚板外套防滑橡胶层。这种结构的支撑杆为一根金属管或金属杆构成,其存在的问题是在使用过程中抗弯变形能力差,尤其是踏脚板反复收折,遇有身体较重的人员使用,稳定性和牢固度明显不适。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良好抗弯变形能力的摩托车后搁脚装置。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摩托车后搁脚装置,包括后支撑杆、踏脚板和连接座,其特征在于支撑杆为U形结构,其开口端端部通过连接座与车架连接;支撑杆的另一端活动连接可收折的踏脚板。所述连接座与支撑杆连为一体。本技术由于采用U形结构的支撑杆,其开口端均设连接座与车架连接,为双层金属管或金属杆结构,抗弯变形能力大大增强。不但提高其稳定性和牢固度,而且提高了乘骑人员的舒适性和安全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所示,本技术摩托车后搁脚装置,包括后支撑杆1、踏脚板4和连接座2,支撑杆1为U形结构,其开口端端部通过连接座2与车架3连接,支撑杆1的另一端活动连接可收折的踏脚板4;踏脚板4可外套防滑橡胶层。本技术由于支撑杆1为双层金属管或双层金属杆结构,抗弯变形能力大大增强。不但提高其安全性,而且提高乘骑人员的舒适性。连接座2上设有螺孔以便通过螺栓或螺钉固定。权利要求1.摩托车后搁脚装置,包括后支撑杆(1)、踏脚板(4)和连接座(2),其特征在于支撑杆(1)为U形结构,其开口端端部通过连接座(2)与车架(3)连接;支撑杆(1)的另一端活动连接可收折的踏脚板(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后搁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座(2)与支撑杆(1)连为一体。专利摘要本技术提供一种摩托车后搁脚装置,包括后支撑杆、踏脚板和连接座,其特征在于支撑杆为U形结构,其开口端端部通过连接座与车架连接;支撑杆的另一端活动连接可收折的踏脚板。本技术由于采用U形结构的支撑杆,其开口端均设连接座与车架连接,为双层金属管或金属杆结构,抗弯变形能力大大增强。不但提高其稳定性和牢固度,而且提高了乘骑人员的舒适性和安全性。文档编号B62J25/00GK2900315SQ200620110609公开日2007年5月16日 申请日期2006年5月18日 优先权日2006年5月18日专利技术者戴军昌, 刘昌伟, 吴涛, 涂奎, 郭开兴 申请人:重庆隆鑫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摩托车后搁脚装置,包括后支撑杆(1)、踏脚板(4)和连接座(2),其特征在于支撑杆(1)为U形结构,其开口端端部通过连接座(2)与车架(3)连接;支撑杆(1)的另一端活动连接可收折的踏脚板(4)。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戴军昌刘昌伟吴涛涂奎郭开兴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隆鑫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5[中国|重庆]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