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水产养殖的三池循环养殖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1745797 阅读:88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7-18 14: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水产养殖的三池循环养殖系统,属于水产养殖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传统养殖方式以及现有技术中养殖设施的问题,采用特定的三池结构,分成两个养殖池和调控池,水体进行立体定期循环调控,底部排污,顶部抽水,结构合理简单,成本较低,易于实施,应用广泛,调控池利用率提高,减少了土地使用面积,水资源不断进行调节,可循环使用,实现一池水养一塘鱼。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水产养殖系统,更具体地说,本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水产养殖的三池循环养殖系统,属于水产养殖

技术介绍
我国主要养殖方式有:淡水池塘养殖、淡水大水面养殖、浅海养殖、海洋滩涂养殖和工厂化养殖五种。前四种面积占我国养殖总面积92.7%,产量占91.1%。目前淡水养殖模式上没有突破祖辈遗留下的养殖形式,有如下缺陷:1、一直受困于天气、水源、人工等一系列外在因素困扰;2、池塘租金越来越贵,打捞成本不断攀高,养殖成本相对较高;3、养殖靠经验,盲目进行增加水体肥度,往往造成整塘重大经济损失;4、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水体污染越来越严重;5、残饵、鱼粪便利用不充分,造成较大资源浪费;6、养殖密度较低,土地利用率较低;目前工厂化水产养殖基本处于实验室阶段,由于需要设备先进,技术要求高,投资高等因素,未能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国家知识产权局于2013.12.25公开了一件公开号为CN103461263A,名称为“一种池塘异位生态水处理设施”的专利技术专利,该专利公开了一种池塘异位生态水处理设施,在长条形的养殖池塘内,沿其长度方向布置一道“T”字形的隔水墙,将养殖池塘分割为吃食性鱼类养殖区和滤食性鱼类养殖区,两区之间通过捕鱼闸门和进水闸门、集污管和曝气管连通,在吃食性鱼类养殖区靠近捕鱼闸门的一端池底上开设锥形的集污坑作为鱼类的吃食和排泄区。该专利技术将池塘中不同生态位的鱼类分开饲养,将吃食性鱼类产生的粪便残饵等集中并通过气提水流输入到滤食性鱼类养殖区,在滤食鱼类养殖区得到鱼类再食、净化、分解或被藻类吸收等,既保障了吃食鱼类养殖区的良好水质要求,有利于吃食鱼类生长,又将吃食鱼类产生的粪便残饵养殖了滤食性鱼类,提高了池塘养殖的生态效果,减少了养殖污染。1、吃食性鱼养殖区的面积大于滤食性鱼养殖区的面积。由于养殖水体调节到水体有益藻菌、营养丰富的状态需要3到5天时间,而一般养殖密度和养殖情况下,对于已经调节好的养殖水体,水体营养消耗殆尽需要2到3天时间,而对比文件中两个区域面积的设置无法满足上述时间差的要求,且无法提供足够下次水体调节的水源。2、将养殖区用隔水墙隔开了一部分,形成了 U型的养殖池。设置隔水墙是用于水体循环,但是养殖水体一直处于快速循环状态,造成水体浑浊,不利于养殖鱼类的生长和有益藻菌的繁殖。3、将养殖池的底部设置成低于调控池的底部(集污坑),然后依靠集污机、集污井、输污管以及曝气管等被动方式将养殖池中的污物输送到调控池进行调控;上述设置较为复杂,实施较为困难,成本较高,且水体处于流动状态不易控制残饵等集中于集污口。4、对比文件为一个养殖池和一个调控池,调控池利用率不高,且增加了土地的使用面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解决传统养殖方式的问题以及现有技术中多池养殖设施结构复杂、不合理,无法满足营养消耗时间差且无法提供下次水体调节水源,不利于养殖鱼类的生长和有益藻菌的繁殖,污物不易控制以及成本较高,土地使用面积大的问题,提供一种用于水产养殖的三池循环养殖系统,使其结构简单,降低成本,减少土地使用面积的同时,结构更加合理,满足营养消耗时间差的要求,提供充足的水体调节水源,利于养殖鱼类的生长和有益藻菌的繁殖,污物易于控制,整个系统易于实施,应用广泛。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用于水产养殖的三池循环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养殖池、调控池和抽水设备,所述养殖池由第一养殖池和第二养殖池组成,所述第一养殖池和第二养殖池设置在所述调控池两侧且相对设置,分别由第一隔水侧壁和第二隔水侧壁与所述调控池隔开,所述第一养殖池和第二养殖池分别设置有微孔增氧机;所述第一养殖池的最高水位和第二养殖池的最高水位均高于所述调控池的最高水位;所述第一隔水侧壁的长度、所述第二隔水侧壁的长度、所述第一养殖池的长度、所述第二养殖池的长度和所述调控池的长度相等;所述第一养殖池的宽度和第二养殖池的宽度均小于所述调控池的宽度;所述第一养殖池和第二养殖池的底部分别设置有第一养殖池池底和第二养殖池池底,所述调控池的底部设置有调控池池底,所述第一养殖池池底和所述第二养殖池池底均为向所述调控池池底倾斜的斜面,所述第一养殖池池底和所述第二养殖池池底的最高点均高于所述调控池池底;所述第一隔水侧壁和所述第二隔水侧壁上均设置有多个可开闭的排污口,所述第一隔水侧壁上的排污口的高度低于所述第一养殖池池底的最高点,所述第二隔水侧壁上的排污口的高度低于所述第二养殖池池底的最高点;所述抽水设备由第一抽水设备和第二抽水设备组成,所述第一抽水设备设置在所述第一养殖池上,所述第二抽水设备设置在所述第二养殖池上,所述第一抽水设备和所述第二抽水设备上的抽水管伸入所述调控池的水体中,从所述调控池抽水至所述第一养殖池和第二养殖池,形成水体循环回路。本技术所述第一隔水侧壁的长度、所述第二隔水侧壁的长度、所述调控池的长度、所述第一养殖池的长度和所述第二养殖池的长度均大于所述第一养殖池的宽度、所述第二养殖池的宽度和所述调控池的宽度。本技术所述第一养殖池的宽度和所述第二养殖池的宽度相等,该宽度和所述调控池的宽度比为1.5-3m:2-6m。本技术所述第一养殖池池底和所述第二养殖池池底的最低点均与所述调控池池底留有一段距离,该距离分别都为0.1-0.2m。本技术所述调控池池底到所述调控池最高水位的高度为调控池水体高度,所述第一养殖池池底的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中点到所述第一养殖池最高水位的高度为第一养殖池水体高度,所述第二养殖池池底的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中点到所述第二养殖池最高水位的高度为第二养殖池水体高度;所述第一养殖池水体高度和所述第二养殖池水体高度相等,该水体高度与所述调控池水体高度的比为0.8-2m:0.7-1.5m。本技术所述排污口为一排设置,等距分布在所述第一隔水侧壁和所述第二隔水侧壁的长度方向上,所述每个排污口都是宽度为10cm,长度为20cm的长方形,所述第一隔水侧壁上的排污口长度方向上的边与所述第一养殖池池底最低点上的边齐平,所述第二隔水侧壁上的排污口长度方向上的边与所述第二养殖池池底最低点上的边齐平。本技术所述每相邻两个排污口之间的间距为10-20m。本技术所述第一养殖池池底和第二养殖池池底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分别都为5-30度。本技术所述排污口处设置有用于控制所述排污口开闭的压力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第一养殖当前第1页1 2 3 4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水产养殖的三池循环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养殖池、调控池(1)和抽水设备,所述养殖池由第一养殖池(2)和第二养殖池(3)组成,所述第一养殖池(2)和第二养殖池(3)设置在所述调控池(1)两侧且相对设置,分别由第一隔水侧壁(4)和第二隔水侧壁(5)与所述调控池(1)隔开,所述第一养殖池(2)和第二养殖池(3)分别设置有微孔增氧机(14);所述第一养殖池(2)的最高水位和第二养殖池(3)的最高水位均高于所述调控池(1)的最高水位;所述第一隔水侧壁(4)的长度、所述第二隔水侧壁(5)的长度、所述第一养殖池(2)的长度、所述第二养殖池(3)的长度和所述调控池(1)的长度相等;所述第一养殖池(2)的宽度和第二养殖池(3)的宽度均小于所述调控池(1)的宽度;所述第一养殖池(2)和第二养殖池(3)的底部分别设置有第一养殖池池底(6)和第二养殖池池底(7),所述调控池(1)的底部设置有调控池池底(8),所述第一养殖池池底(6)和所述第二养殖池池底(7)均为向所述调控池池底(8)倾斜的斜面,所述第一养殖池池底(6)和所述第二养殖池池底(7)的最高点均高于所述调控池池底(8);所述第一隔水侧壁(4)和所述第二隔水侧壁(5)上均设置有多个可开闭的排污口(9),所述第一隔水侧壁上(4)的排污口(9)的高度低于所述第一养殖池池底(6)的最高点,所述第二隔水侧壁(5)上的排污口(9)的高度低于所述第二养殖池池底(7)的最高点;所述抽水设备由第一抽水设备(10)和第二抽水设备(11)组成,所述第一抽水设备(10)设置在所述第一养殖池(2)上,所述第二抽水设备(11)设置在所述第二养殖池(3)上,所述第一抽水设备(10)和所述第二抽水设备(11)上的抽水管(12)伸入所述调控池(1)的水体中。...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勇刘匆刘辉芬王修国庄之栋方陈李明陈静杨娟李莉
申请(专利权)人:通威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