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移动后顶背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715543 阅读:80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7-10 03: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新型移动后顶背结构,即在框构桥顶进施工中,在新建框构桥前端的底板上设置后顶背,后顶背面向既有框构涵的侧壁顶部设置顶进平台,顶进平台上放置千斤顶装置,顶进平台上表面所在平面的高度与既有框构涵底板的底面所在平面的高度相匹配,后顶背上端面所在平面的高度与既有框构涵底板的顶面所在平面的高度相匹配。采用该结构进行施工不仅对既有交通线路运营影响小,且工期短、工程费用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铁路和公路建设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移动后顶背结构,即一种适用于顶出既有框构桥涵的移动后顶背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公路和城市道路的现代化建设也在加快进程。大量早期建设的桥梁服务水平已明显降低,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不利于沿线经济的长期可持续性发展。例如一座地处城市中心的框构涵,其宽和高度都早已不能满足日益繁忙的车流量,从而成为城市发展的瓶颈。因此需根据客流量的需要,重新修建一座符合要求的框构桥。此类工程的关键节点是既有框构桥涵的拆除问题,目前对于该类问题的解决方案有:①采用常规的中继间方法顶出既有桥涵,但是由于既有桥涵大多建设的较早,孔径及净高相对较低,这就导致新旧框构基底有高差,无法采用此方案。②采用将既有桥涵上铁路线采用D型便梁架空线路,然后拆除的方案。但由于某些框构涵地处城市交通咽喉区,道岔较多,架设D梁对既有线运营影响很大,实际施作困难多,并且工期长。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新型移动后顶背结构,采用纵横抬梁加固好现有铁路线的情况下,在新建框构桥顶进前端的底板上对应既有框构涵位置设置钢筋混凝土移动后顶背,顶进新建框构桥的同时将既有框构涵顶出,在铁路线外将顶出的既有框构涵凿除,并拆除该移动后顶背。采用该结构进行施工不仅对既有交通线路运营影响小,且工期短、工程费用低。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新型移动后顶背结构,在新建框构桥前端的底板上设置后顶背,后顶背面向既有框构涵的侧壁顶部设置顶进平台,顶进平台上放置千斤顶装置,顶进平台上表面所在平面的高度与既有框构涵底板的底面所在平面的高度相匹配,后顶背上端面所在平面的高度与既有框构涵底板的顶面所在平面的高度相匹配。所述的一种新型移动后顶背结构,所述顶进平台上表面所在平面的高度低于既有框构涵底板底面所在平面的高度10-20cm。所述的一种新型移动后顶背结构,所述后顶背上端面所在平面的高度高于既有框构涵底板顶面所在平面的高度10-20cm。所述的一种新型移动后顶背结构,所述后顶背面向既有框构涵的侧壁与既有框构涵的距离为0.8-1m。所述的一种新型移动后顶背结构,所述顶进平台为钢制顶进平台。所述的一种新型移动后顶背结构,所述后顶背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在新建框构桥前端的底板上设置后顶背,后顶背面向既有框构涵的侧壁顶部设置顶进平台,顶进平台上放置千斤顶装置,顶进平台上表面所在平面的高度与既有框构涵底板底面的高度相匹配,后顶背上端面所在平面的高度依据顶进需要使用的千斤顶型号及既有框构涵的底板厚度确定,一般与既有框构涵的底板顶面的高度相匹配,解决了新建框构桥与既有框构涵之间存在的基底高差问题,然后利用移动后顶背作为既有框构涵的后顶背,即可采用中继间的施工方法将既有框构涵顶出铁路线外拆除,同时新建框构桥顶进就位。拆除对既有线线路的加固,回填道碴,即可恢复线路运营,其工期短、工程费用低,降低施工难度。顶进平台上表面所在平面的高度低于既有框构涵的底板底面10-20cm,使得该顶进平台上的千斤顶可以更好地与既有框构涵配合。后顶背上端面所在平面的高度高于既有框构涵底板顶面的高度10-20cm,使得该后顶背可以更好地对既有框构涵施力。后顶背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使得该后顶背具有高硬度并便于安装顶进平台。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种新型移动后顶背结构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种新型移动后顶背结构的工作坑轴截面图。图3为本技术一种新型移动后顶背结构的为工作坑平面图。其中1-后顶背,2-顶进平台,3-新建框构桥,4-既有框构涵,5-新建框构桥前端的底板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3所示为一种新型移动后顶背结构及利用该新型移动后顶背结构进行施工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一种新型移动后顶背结构,在新建框构桥前端的底板5上设置后顶背1,后顶背1面向既有框构涵4的侧壁顶部设置顶进平台2,其顶进平台2为钢制顶进平台2,顶进平台2上放置千斤顶装置,顶进平台2上表面所在平面的高度与既有框构涵4底板底面的高度相匹配,后顶背1上端面所在平面的高度依据顶进需要使用的千斤顶型号及既有框构涵的底板厚度确定。优选地,顶进平台上表面所在平面的高度低于既有框构涵的底板底面约10cm。优选地,后顶背上端面所在平面的高度高于既有框构涵底板顶面的高度约20cm。优选地,后顶背面向既有框构涵的侧壁与既有框构涵的距离为约为1m。优选地,后顶背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如图2-3所示,采用该一种新型移动后顶背结构进行施工时,首先采用纵横抬梁加固既有的铁路线路,并在工作坑内预制新建框构桥3。其次在新建框构桥前端的底板5上对应既有框构涵4位置设置后顶背1,后顶背1的顶部设置钢制顶进平台2用于放置千斤顶等设施。再其次将新建框构桥3顶至距离既有框构涵4一定位置。然后利用后顶背1作为既有框构涵4的后顶背1,采用中继间的施工方法将既有框构涵4顶出铁路线外拆除,同时新建框构桥3顶进就位。最后拆除对既有线路进行的加固,回填道碴,恢复线路运营,完成施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新型移动后顶背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新建框构桥前端的底板上设置后顶背,后顶背面向既有框构涵的侧壁顶部设置顶进平台,顶进平台上放置千斤顶装置,顶进平台上表面所在平面的高度与既有框构涵底板的底面所在平面的高度相匹配,后顶背上端面所在平面的高度与既有框构涵底板的顶面所在平面的高度相匹配。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移动后顶背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新建框构桥前端的底板上设置后顶背,
后顶背面向既有框构涵的侧壁顶部设置顶进平台,顶进平台上放置千斤顶装置,顶进平台上
表面所在平面的高度与既有框构涵底板的底面所在平面的高度相匹配,后顶背上端面所在平
面的高度与既有框构涵底板的顶面所在平面的高度相匹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移动后顶背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进平台上表
面所在平面的高度低于既有框构涵底板底面所在平面的高度10-20c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超韩勋
申请(专利权)人:沈阳铁道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