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明生专利>正文

一种心血管病患室外急救担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679142 阅读:109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7-06 12: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心血管病患室外急救担架,心血管病患室外急救担架,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包括两根对称设置的第一担架杆,及设置在所述第一担架杆右端的插孔,及配合在两所述第一担架杆之间的第一床面,及设置在所述第一床面底部的第一耐磨布;所述第二部分包括两根对称设置的第二担架杆,及设置在所述第二担架杆左端的配合所述插孔用的插杆,及配合在两所述第二担架杆之间的第二床面,及设置在所述第二床面底部的第二耐磨布;该装置在搬运患者时,可以减少对患者身体的挪动,避免患者受到二次伤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心血管病患室外急救担架
技术介绍
重度的心血管病患者,身体十分脆弱,在转移病床时,如果幅度较大,容易造成二次受伤。而现有技术中的担架,均需要病人侧身或整个抬起,对病人的扰动较大,不仅会增大病人的痛苦,严重的还会威胁到病人的人身安全。基于上述问题,需要提供一种可以将病人抬起,同时减少对病人的移动量的担架是需要被解决的冋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心血管病患室外急救担架,该装置在搬运患者时,可以减少对患者身体的挪动,避免患者受到二次伤害。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心血管病患室外急救担架,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包括两根对称设置的第一担架杆,及设置在所述第一担架杆左端的第一凹槽,及配合在所述第一凹槽内的第一把手,及设置在所述第一担架杆右端的插孔,及设置在所述第一担架杆外侧面的第一固定把手,及配合在两所述第一担架杆之间的第一床面,及设置在所述第一床面底部的第一耐磨布,所述第一把手与所述第一凹槽之间配合有第一螺栓;所述第二部分包括两根对称设置的第二担架杆,及设置在所述第二担架杆右端的第二凹槽,及配合在所述第二凹槽内的第二把手,及设置在所述第二担架杆左端的配合所述插孔用的插杆,及设置在所述第二担架杆外侧面的第二固定把手,及配合在两所述第二担架杆之间的第二床面,及设置在所述第二床面底部的第二耐磨布,所述第二把手与所述第二凹槽之间配合有第二螺栓;所述第一担架杆的靠近右端位置处配合有锁紧螺丝,所述锁紧螺丝穿过所述第一担架杆后与所述插杆相抵,所述插杆的表面具有配合所述锁紧螺丝的定位槽,所述定位槽轴向设置。作为优选地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担架杆的底部的靠近左端位置处设置有第一滚轮。作为优选地技术方案,所述第二担架杆的底部的靠近右端位置处设置有第二滚轮。作为优选地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固定把手与所述第一担架杆之间连接有第一螺丝,所述第二固定把手与所述第二担架杆之间连接有第二螺丝。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装置在使用时,将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拆开,轻抬患者身体,而后将第一部分从患者的头部方向插入,将第二部分从患者的脚部方向插入,通过两侧的插杆和插孔的配合,完成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连接,本装置在搬运患者时,抬动患者幅度小,尽量减少了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同时本装置的结构较为简单,成本较为低廉,适合推广使用。【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技术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参阅图1所示的一种心血管病患室外急救担架,包括第一部分I和第二部分2 ;所述第一部分I包括两根对称设置的第一担架杆101,及设置在所述第一担架杆101左端的第一凹槽102,及配合在所述第一凹槽102内的第一把手103,及设置在所述第一担架杆101右端的插孔(未图示),及设置在所述第一担架杆101外侧面的第一固定把手104,及配合在两所述第一担架杆101之间的第一床面105,及设置在所述第一床面105底部的第一耐磨布106,所述第一把手103与所述第一凹槽102之间配合有第一螺栓107 ;所述第二部分2包括两根对称设置的第二担架杆201,及设置在所述第二担架杆201右端的第二凹槽202,及配合在所述第二凹槽202内的第二把手203,及设置在所述第二担架杆201左端的配合所述插孔用的插杆204,及设置在所述第二担架杆201外侧面的第二固定把手205,及配合在两所述第二担架杆201之间的第二床面206,及设置在所述第二床面206底部的第二耐磨布207,所述第二把手203与所述第二凹槽202之间配合有第二螺栓208 ;所述第一担架杆101的靠近右端位置处配合有锁紧螺丝111,所述锁紧螺丝111穿过所述第一担架杆101后与所述插杆204相抵,所述插杆204的表面具有配合所述锁紧螺丝111的定位槽222,所述定位槽222轴向设置。本技术中一个较佳的实施例,所述第一担架杆101的底部的靠近左端位置处设置有第一滚轮333,在放入患者身下时比较省力。本技术中一个较佳的实施例,所述第二担架杆201的底部的靠近右端位置处设置有第二滚轮444。本技术中一个较佳的实施例,所述第一固定把手104与所述第一担架杆101之间连接有第一螺丝555,所述第二固定把手205与所述第二担架杆201之间连接有第二螺丝 666。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装置在使用时,将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拆开,轻抬患者身体,而后将第一部分从患者的头部方向插入,而后将第二部分从患者的脚部方向插入,而后通过插杆和插孔的配合,完成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连接,本装置在搬运患者时,可以有效避免抬动患者,避免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同时本装置的结构较为简单,成本较为低廉,适合推广使用。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技术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技术的原理,在不脱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技术范围内。本技术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主权项】1.一种心血管病患室外急救担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 所述第一部分包括两根对称设置的第一担架杆,及设置在所述第一担架杆左端的第一凹槽,及配合在所述第一凹槽内的第一把手,及设置在所述第一担架杆右端的插孔,及设置在所述第一担架杆外侧面的第一固定把手,及配合在两所述第一担架杆之间的第一床面,及设置在所述第一床面底部的第一耐磨布,所述第一把手与所述第一凹槽之间配合有第一螺栓; 所述第二部分包括两根对称设置的第二担架杆,及设置在所述第二担架杆右端的第二凹槽,及配合在所述第二凹槽内的第二把手,及设置在所述第二担架杆左端的配合所述插孔用的插杆,及设置在所述第二担架杆外侧面的第二固定把手,及配合在两所述第二担架杆之间的第二床面,及设置在所述第二床面底部的第二耐磨布,所述第二把手与所述第二凹槽之间配合有第二螺栓; 所述第一担架杆的靠近右端位置处配合有锁紧螺丝,所述锁紧螺丝穿过所述第一担架杆后与所述插杆相抵,所述插杆的表面具有配合所述锁紧螺丝的定位槽,所述定位槽轴向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心血管病患室外急救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担架杆的底部的靠近左端位置处设置有第一滚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心血管病患室外急救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担架杆的底部的靠近右端位置处设置有第二滚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心血管病患室外急救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把手与所述第一担架杆之间连接有第一螺丝,所述第二固定把手与所述第二担架杆之间连接有第二螺丝。【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心血管病患室外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心血管病患室外急救担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包括两根对称设置的第一担架杆,及设置在所述第一担架杆左端的第一凹槽,及配合在所述第一凹槽内的第一把手,及设置在所述第一担架杆右端的插孔,及设置在所述第一担架杆外侧面的第一固定把手,及配合在两所述第一担架杆之间的第一床面,及设置在所述第一床面底部的第一耐磨布,所述第一把手与所述第一凹槽之间配合有第一螺栓;所述第二部分包括两根对称设置的第二担架杆,及设置在所述第二担架杆右端的第二凹槽,及配合在所述第二凹槽内的第二把手,及设置在所述第二担架杆左端的配合所述插孔用的插杆,及设置在所述第二担架杆外侧面的第二固定把手,及配合在两所述第二担架杆之间的第二床面,及设置在所述第二床面底部的第二耐磨布,所述第二把手与所述第二凹槽之间配合有第二螺栓;所述第一担架杆的靠近右端位置处配合有锁紧螺丝,所述锁紧螺丝穿过所述第一担架杆后与所述插杆相抵,所述插杆的表面具有配合所述锁紧螺丝的定位槽,所述定位槽轴向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明生
申请(专利权)人:李明生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