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广峰专利>正文

一种埋土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647986 阅读:87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6-25 10:59
一种埋土机,包括支撑结构、松土结构、传送结构、粉碎结构、位于粉碎结构右侧的埋土结构及位于支撑结构下方的底板结构,支撑结构包括第一支撑架及第二支撑架,松土结构包括第一滚轮、松土板及第一中心轴,传送结构包括第一支撑杆、第二中心轴、推料杆、第一传送带、第二滚轮及第二支撑杆,粉碎结构包括第一支撑柱、第三滚轮、第二传送带、位于第一支撑柱右侧的第二支撑柱、位于第二传送带上方的气缸、位于气缸两侧的固定块、位于气缸下方的连接杆、位于连接杆下方的压持块及位于压持块下方的三角齿,埋土结构包括电机、位于电机下方的转轴、位于转轴右侧的第一夹持块、位于转轴左侧的第二夹持块、位于转轴下方的转盘及位于转盘内的空心柱。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农业机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埋土机
技术介绍
在一些农作物的种植中,往往需要将植物苗埋入土中进行过冬,以防止植物苗冻死,目前,这项作业主要依靠人力用铁楸或挖土工具来进行的,劳动强度大且功效还很低,尤其是大面积种植几乎是不可能的,解决农作物埋土作业的机械化问题,十分迫切。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方案以克服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有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埋土机。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埋土机,所述埋土机包括支撑结构、位于所述支撑结构下方的松土结构、位于所述松土结构右侧的传送结构、位于所述传送结构右侧的粉碎结构、位于所述粉碎结构右侧的埋土结构及位于所述支撑结构下方的底板结构,所述支撑结构包括第一支撑架及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架右方的第二支撑架,所述松土结构包括第一滚轮、设置于所述第一滚轮上的松土板及贯穿所述第一滚轮前后表面的第一中心轴,所述传送结构包括第一支撑杆、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杆下方的第二中心轴、设置于所述第二中心轴上的推料杆、位于所述推料杆右侧的第一传送带、位于所述第一传送带两侧的第二滚轮及固定右侧第二滚轮的第二支撑杆,所述粉碎结构包括第一支撑柱、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柱上方的第三滚轮、设置于所述第三滚轮上的第二传送带、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柱右侧的第二支撑柱、位于所述第二传送带上方的气缸、位于所述气缸两侧的固定块、位于所述气缸下方的连接杆、位于所述连接杆下方的压持块及位于所述压持块下方的三角齿,所述埋土结构包括电机、位于所述电机下方的转轴、位于所述转轴右侧的第一夹持块、位于所述转轴左侧的第二夹持块、位于所述转轴下方的转盘及位于所述转盘内的空心柱。所述第一支撑架与所述第二支撑架均呈L型,所述第一支撑架的右表面与所述第二支撑架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松土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滚轮的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杆呈长方体,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一支撑架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传送带呈倾斜布置。所述压持块呈长方体,所述三角齿呈三角形状,所述三角齿位于所述压持块的下方,所述三角齿的上表面与所述压持块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夹持块呈长方体,所述第一夹持块的右表面与所述第二支撑架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夹持块的左表面与所述转轴滑动连接,所述第二夹持块呈L型,所述第二夹持块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一支撑架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夹持块的右表面与所述转轴滑动连接。所述空心柱的下表面向上凹陷形成一凹槽,所述空心柱上设有若干通孔,所述通孔与所述凹槽相通。所述底板结构包括第一底板结构及位于所述第一底板结构右侧的第二底板结构。所述第一底板结构包括第一底板、位于所述第一底板上的第一矩形块、贯穿所述第一矩形块前后表面的第三中心轴及与所述第三中心轴连接的第四滚轮。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技术埋土机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彻底解决了植物苗埋土的机械化问题。本技术不仅可以对将土壤均匀的洒在植物苗上,使其受力均匀,防止其压坏,还可以对土壤进行松土,使得植物苗与土壤充分接触,防止其冻坏。本埋土机工作效率高,埋土质量好,可以轻松完成大面积植物苗的埋土作业。【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埋土机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本技术埋土机包括支撑结构1、位于所述支撑结构I下方的松土结构2、位于所述松土结构2右侧的传送结构3、位于所述传送结构3右侧的粉碎结构4、位于所述粉碎结构4右侧的埋土结构5及位于所述支撑结构I下方的底板结构6。如图1所示,所述支撑结构I包括第一支撑架11及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架11右方的第二支撑架12。所述第一支撑架11与所述第二支撑架12均呈L型,所述第一支撑架11的右表面与所述第二支撑架12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架11包括水平部及位于所述水平部下方的垂直部,所述水平部与所述垂直部一体成型,所述垂直部位于左侧,所述第二支撑架12亦包括水平部及垂直部,所述水平部与所述垂直部一体成型,所述水平部位于所述垂直部的右侧,且位于上方,所述垂直部的左表面下端设有固持块121,所述固持块121呈长方体,其右表面与所述垂直部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松土结构2包括第一滚轮21、设置于所述第一滚轮21上的松土板22及贯穿所述第一滚轮21前后表面的第一中心轴23。所述第一滚轮21呈圆柱体,所述第一中心轴23贯穿所述第一支撑架11垂直部的前后表面,所述第一滚轮21通过所述第一中心轴23与所述第一支撑架11的垂直部轴转连接,从而使得所述第一滚轮21可以围绕所述第一中心轴23旋转。所述松土板22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滚轮21的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松土板22设有若干个,且均匀分布在所述第一滚轮21的表面上。如图1所示,所述传送结构3包括第一支撑杆31、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杆31下方的第二中心轴32、设置于所述第二中心轴32上的推料杆33、位于所述推料杆33右侧的第一传送带34、位于所述第一传送带34两侧的第二滚轮35及固定右侧第二滚轮35的第二支撑杆36。所述第一支撑杆31呈长方体,其上表面与所述第一支撑架1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中心轴32贯穿所述第一支撑杆31的前后表面与所述第一支撑杆31轴转连接,从而使得所述第二中心轴32可以旋转。所述推料杆33的一端与所述第二中心轴32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推料杆33设有四个,且均匀分布在所述第二中心轴32的外围。所述第一传送带34呈倾斜布置,所述第二滚轮35带动所述第一传送带34的转动,所述第二支撑杆36呈长方体,其上表面与所述第一支撑架1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杆36的下端与所述第二滚轮35轴转连接,从而使得所述第二滚轮35围绕所述第二支撑杆36的下端旋转。所述粉碎结构4包括第一支撑柱41、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柱41上方的第三滚轮42、设置于所述第三滚轮42上的第二传送带43、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柱41右侧的第二支撑柱44、位于所述第二传送带43上方的气缸45、位于所述气缸45两侧的固定块46、位于所述气缸45下方的连接杆47、位于所述连接杆47下方的压持块48及位于所述压持块48下方的三角齿49。所述第一支撑柱41呈长方体,所述第一支撑柱41的上端与所述第三滚轮42轴转连接,使得所述第三滚轮42围绕所述第一支撑柱41的上端旋转。所述第二传送带43包覆在所述第三滚轮42的外围,所述第二传送带43位于所述第一传送带34的右下方。所述第二支撑柱44呈Z字型,所述第二支撑柱44的上端与所述第三滚轮42轴转连接,使得所述第三滚轮42围绕所述第二支撑柱44的上端旋转。所述气缸45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架11的上方,所述固定块46呈长方体,所述固定块46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气缸45的左右两侧,所述固定块46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一支撑架1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块46的一侧面分别与所述气缸45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杆47穿过所述第一支撑架11延伸至所述第二传送带43的上方,所述连接杆47呈圆柱体。所述连接杆47的上端与所述气缸45连接,从而在气缸45的带动作用下上下移动,所述连接杆47的下表面与所述压持块48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压持块48呈长方体,所述三角齿49呈三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埋土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埋土机包括支撑结构、位于所述支撑结构下方的松土结构、位于所述松土结构右侧的传送结构、位于所述传送结构右侧的粉碎结构、位于所述粉碎结构右侧的埋土结构及位于所述支撑结构下方的底板结构,所述支撑结构包括第一支撑架及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架右方的第二支撑架,所述松土结构包括第一滚轮、设置于所述第一滚轮上的松土板及贯穿所述第一滚轮前后表面的第一中心轴,所述传送结构包括第一支撑杆、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杆下方的第二中心轴、设置于所述第二中心轴上的推料杆、位于所述推料杆右侧的第一传送带、位于所述第一传送带两侧的第二滚轮及固定右侧第二滚轮的第二支撑杆,所述粉碎结构包括第一支撑柱、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柱上方的第三滚轮、设置于所述第三滚轮上的第二传送带、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柱右侧的第二支撑柱、位于所述第二传送带上方的气缸、位于所述气缸两侧的固定块、位于所述气缸下方的连接杆、位于所述连接杆下方的压持块及位于所述压持块下方的三角齿,所述埋土结构包括电机、位于所述电机下方的转轴、位于所述转轴右侧的第一夹持块、位于所述转轴左侧的第二夹持块、位于所述转轴下方的转盘及位于所述转盘内的空心柱。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广峰卢长玲
申请(专利权)人:王广峰卢长玲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