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周柏成专利>正文

多功能旅行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60143 阅读:21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多功能旅行车,主要由三个呈U形的框架组成,上框架(1)与中框架(2)之间通接、铰接连接,中框架(2)与下框架(3)之间通过折角套管连接,在中框架(2)的开口端连接着一根通轴,在该通轴的二端各装有一个胶轮。该旅行车可一物多用,具有多种功能,可作为旅行靠背、儿童床、幼儿推车、旅行背架等使用。(*该技术在199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旅行用手推车。目前,一种旅行用的手推车已广泛使用,它体积小,不载物时可以折叠起来,随身携带,非常方便。但这种旅行车功能少,只能用来载物用。本技术旨在对这种旅行手推车进行改进,使之具有更多的功能而又不费钱太多,使用起来更为便利。因此,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不仅能载物,而且能作为旅行靠背、儿童床、旅行背架、幼儿车和小凳使用的多功能旅行车。本技术旅行车主要由三个呈U形的框架(1、2、3)组成,上框架(1)与中框架(2)之间通过铰接轴(4.4)连接,上框架(1)能绕铰接轴(4.4)旋转至与中框架(2)呈叠合状态,中框架(2)与下框架(3)之间通过一个折角套管(5.5)连接,折角套管(5.5)套在中框架(2)的侧杆上,可沿该侧杆上升和下降,并通过通轴(3)与下框架(3)相连,下框架(3)可绕轴(3)逆时针旋转,在中框架(2)侧杆的下端连接着一根通轴(6),通轴(6)的两端各装有一个胶轮(7.7),在上框架(1)上绷紧着二块布(11、12),在中框架(2)上绷紧着布(21),在下框架(3)上绷紧着布(31),在上框架(1)侧杆的上部装有旋转卡口(18.18)和挂钩(17.17),在上框架(1)侧杆的中部装有固定穿钉(16.16),在中框架(2)侧杆的上部设有活动穿钉组件(22、23、2 4、25),在中框架(2)侧杆的中部设有固定穿钉(26、26),在下框架(3)侧杆上设有卡口支撑片(32、32)、支撑片(33.33)、穿钉(34.34)和挂钩(35)。本技术旅行车具有多种功能,可谓一物多用。例如它可以作为旅行靠背用,坐火车长途旅行时,可以将它放在火车座椅上,坐在上面可免受硬席座位之苦,同时对周围旅客也不会有不良影响,也不会损坏火车座椅;它还可以作为旅行背架用,如爬山时,可用它作为背架,把行李等物置于其上,很是方便;它还可作儿童床、小凳使用,外出旅行、野营时,都很方便;平时,还可以装上附件作为幼儿推车用。因此,本技术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并且制作简便,构造简单,费用低廉,在不增加很多费用的情况下,做到一物多用。以下结合附图说明本技术旅行车的一个实施例。图1是本技术旅行车的立体透视图,图示该旅行车是作为旅行靠背使用时的状态;图2是本技术旅行车作为儿童床使用时的状态;图3是本技术旅行车作为旅行背架使用时的状态;图4是本技术旅行车作为幼儿推车使用时的状态;图5是本技术旅行车作为小凳使用时的状态;图6是本技术旅行车作为旅行小推车使用时的状态。参照图1,将本技术旅行车的构造描述如下本技术旅行车的主要部件是三个U形框架(1、2、3),它们是用直径为15毫米的钢管弯制而成,框架(2)的上横梁是向后弧状,布(11)的上、左、右侧绷紧固定在上框架(1)上,布(12)的左、右侧绷紧地固定在上框架(1)上,布(11)和布(12)之间留有一条空白,布(21)的左、右侧绷紧地固定在中框架(2)上,下侧绷紧地固定在通轴(8)上,布(31)的左、右、下侧绷紧地固定在下框架(3)上,其上侧绷紧地固定在通轴(8)上。上述的布都选用下变形小、强度大的材料。上框架(1)与中框架(2)之间通过铰接轴(4.4)连接,上框架(1)可绕铰接轴(4.4)旋转并可与中框架(2)呈叠合状。中框架(2)与下框架(3)之间通过折角套管(5.5)连接,折角套管套在中框架(2)侧杆上,可沿该侧杆上升和下降,并通过通轴(8)与下框架(3)相连,套管的折角角度在92°-115°之间,最好为102°,下框架(3)可绕通轴(8)逆时针向旋转。一根通轴(6)连接中框架(2)的开口端,在通轴(6)的两端各装有一胶轮(7.7),在上框架(1)的横杆上,用螺栓固定着两块橡皮垫(13.13),其作用是当旅行车作小凳使用时,(见图5),可以防滑和防止上框架(1)的横杆直接与地面摩擦,起到保护作用。当然,如不设该橡皮垫也不会影响本旅行车的功能。在布(11)上靠近上框架(1)横杆处,设有二个扣眼(14.14),可供拴气枕(9)的细绳穿过,必要时可将气枕(9)拴到布(11)上,不需要时可卸下。气枕(9)即可用一般的吹气枕头。在上框架(1)侧杆的上部,设有旋转卡口(18、18)和挂钩(17、17),它们都能绕侧杆旋转,不能上下活动。根据需要可将挂钩(17、17)旋至所需位置,再用旋转卡口(18、18)将其卡定。如图1中所示,旅行车作为旅行靠背使用时,把挂钩挂在火车座椅的靠背(A)顶部,使旅行靠背固定,不致前后滑动。又如图2中所示,旅行车作为儿童床使用时,把旋转卡口(18、18)转到适当位置,使挂钩呈垂直状态,起床腿作用。在上框架(1)侧杆的中部,位于布(11)和布(12)之间,设有固定的金属穿钉(16、16),该穿钉的作用是当旅行车作为小凳用时,起固定的作用,这将在后面解释。在上框架(1)侧杆的靠近下端部位,设有小孔,在框架(2)侧杆的靠近横杆部位,各设有一组活动穿钉组件。每一组件包括两个活动穿钉(22)、连接该两个穿钉的固定钢片(24)和套在活动穿钉上的弹簧23,该弹簧放于中框架(2)侧杆的管内,在两边的固定钢片(24、24)之间连接着一根钢丝(25),当拉动钢丝时,穿钉(22、22)从上框架(1)侧杆的小孔中脱出,这时上框架(1)就可以绕铰接轴(4、4)旋转,上框架(1)与中框架(2)成直线状态时,放回钢丝,活动穿钉(22)加伸入上框架(1)侧杆的小孔内,就固定住上框架(1),使之保持与中框架(2)成直线状态。此时不能旋转。在中框架(2)侧杆靠近中部的位置,设有固定的金属穿钉(26、26),其作用是阻止套管(5、5)继续上升。在下框架(3)的侧杆上设有卡口支撑片(32、32)、支撑片(33、33)、穿钉(34、34)和挂钩(35)。卡口支撑片(32、32)是用铆钉固定在侧杆上的,起支撑下框架(3)的作用(见图1),它常有一个U形槽,当旅行车作为小凳使用时(见图5),上框架(1)上的穿钉(16、16)正好卡在支撑片(32、32)的U形槽内,起到阻挡下框架(3)滑下的作用。支撑片(33、33)也是通过铆钉固定在侧杆上的,它也同样起支撑下框架(3)的作用(见图1)。挂钩(35)的两端连接在下框架(3)上,且可绕a、a′点转动,其作用是当小车作旅行靠背用时,把靠背固定到火车座椅上(见图1)。穿钉(34、34)固定在下框架(3)侧杆上,其作用是阻止挂钩(35)在图1状态时继续逆时针向转动,也就是说使挂钩(35)卡在火车座椅上。图1所示是本技术旅行车作旅行靠背使用时的状态,将挂钩(17、17)挂在火车座椅后背A的上边缘,将挂钩(35)挂在火车座椅底座处边缘处,如果需要,可以挂上气枕,利用细绳调至适当高度。图2所示是本技术旅行车作儿童床使用时的状态,将挂钩(17、17)垂直于地面,将气枕放在适当位置即可。图3所示是本技术旅行车作旅行背架使用时的状态;将上框架(1)逆时针旋转到与下框架(3)叠合的状态,挂上背带(10、10),挎于双肩即可。图4所示是本技术旅行车作幼儿推车使用时的状态,将配件E用螺栓装在中框架(2)和下框架(3)上即可。该配件E为一可活动折叠的幼儿车座,是可以从本旅行车上拆下的单独配件。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多功能旅行车,其特征在于它主要由三个呈U形的框架(1、2、3)组成,上框架(1)与中框架(2)之间通过铰接轴(4、4)连接,上框架(1)能绕铰接轴(4、4)旋转至与中框架(2)呈叠合状态,中框架(2)与下框架(3)之间通过一个折角套管(5、5)连接,折角套管(5、5)套在中框架(2)的侧杆上,可沿该侧杆上升和下降,并通过通轴(8)与下框架(3)相连,下框架(3)可绕轴(8)逆时针向旋转,在中框架(2)侧杆的下端连接着一根通轴(6),通轴(6)的两端各装有一个胶轮(7、7),在上框架(1)上绷紧地固定着二块布(11、12),在中框架(2)和下框架(3)上分别绷紧地固定着布(21)和布(31),在上框架(1)侧杆的上部装有旋转卡口(18、18)和挂钩(17、17)上,在上框架(1)侧杆的中部装有固定穿钉(16、16),在中框架(2)侧杆的中部装有活动穿钉组件(22、23、24、25),在中框架(2)侧杆的中部装有固定穿钉(26、26),在下框架(3)侧杆上装有卡口支撑片(32、32)、支撑片(33、33)穿钉(34、34)和挂钩(35)。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柏成周继岱
申请(专利权)人:周柏成周继岱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