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折叠式手推车,主要包括:基本骨架组、乘座骨架组及连动骨架组:其特征在于:该基本骨架组在前轮的前支架顶端,以结合部与推把的直杆段枢接,直杆段上设有可与后轮的后支架结合的连结块;该结合部由结合块、固定块、扣掣块及顶推块组合而成,该结合块枢接在前支架及直杆段之间,其上设有可供扣勾卡扣的端壁;该固定块固定在直杆段的末端处,可使直杆段在固定块内转动一角度,该固定块的一侧形成容置槽,可容置穿设在扣掣块的弹性体,同时,该扣掣块滑套在直杆段上,并位于固定块的上方,该扣掣块的一侧设有可卡扣在结合块端壁上的扣勾,另在扣掣块上设有具斜边的下凹段,在扣掣块上方直杆段上套固有顶推块,该顶推块设有具斜边的延伸段,该延伸段与其斜边恰可对应嵌卡于下凹段及其斜边;该推把则由直杆段、弯折段及折合关节组成,该折合关节包括:上盖、按钮、卡掣件、弹簧、衔接件、连动片及下盖;该上盖设有容置按钮的组合孔,该组合孔外缘设有容置按钮二侧凸块的凹环,再在按钮的下方依序设有卡掣件、弹簧及控制件,该控制件固设于上盖,其二侧各设一嵌卡卡掣件二侧凸杆的释放长槽,二释放长槽之一侧的周壁端缘形成一下陷段,以供按钮凸块容置,并使按钮可在下陷段及释放长槽间的范围内转动,当凸块对应释放长槽时可下压按钮,并带动卡掣件向下位移;反之则无法下压按钮带动卡掣件;该上盖二侧对应设有衔接件,各衔接件固接在推把的弯折段,该衔接件上设有一释放缺口,并在释放缺口一侧形成一抵制卡掣件凸杆的挡掣端缘,展开状态下卡掣件的凸杆嵌卡于释放缺口内;该连动片的二端分别枢接在衔接件上,呈交叉设置,而拉伸弹簧的二端则分别以水平方向套挂在二连动片的一端;该下盖与上盖对应盖合,同时二衔接件能以上盖、下盖的锁固处为轴转动; 该乘座架骨架组,二侧的长管部设置于前、后支架之间,并在长管部、前支架及推把之间设有乘座部; 该连动骨架组的二连杆呈交叉枢接,其二端分别与长管部及后支架枢接。(*该技术在201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手推车,尤指一种能够连动收车或展开的折叠式手推车。
技术介绍
参见图1、2、习用的手推车在具有前轮101的二侧前支架10上端设有把手20,在具有后轮301的后支架30上端往前水平延设有延伸段302,该延伸段302与前支架10枢接,延伸段302与前支架10之间设有乘坐部40,在二前支架10上端与二后支架下端之间以二呈交叉状的连杆50相枢接,并在二连杆50的上端、下端处各以控制杆部60连接。当进行收车时,则分别将二控制杆部60予以凹折,使二控制杆部60不再水平拉撑,这时,便可对手推车二侧向内施力,该手推车在操作者的作用力及二连杆50的连动下,将手推车横向收拢呈收车状。但是,此种手推车在实际使用中,仍具在诸多缺欠1,由于控制手推车收车、展开的二控制杆间并无任何连动机构,因此,在进行收车、展开时,必须逐次施力于二控制杆,使用上相当不便。2,该手推车乘坐时,并无任何防收折的安全设施,因此,二控制杆极易受力而收车,造成婴幼儿乘坐时的危险性。3,该手推车收车时,呈单段式的横向收车,因此收折后的体积仍相当庞大,且不利于仓储及运输,并会增加仓储及运输的费用。4,该手推车以二交叉状的连杆作为连动收车、展开的连动件,且二连杆的交叉枢接处又在中心位置处,在这种情形下收车或展开时,极易造成各构件的连动死角,以致在进行收车、展开时会相当不顺畅。参见图2,另一习用手推车,其结构组成大致与前面所述的习用手推车相同,不同处在于二控制杆60之间连设一拉扯元件70,在进行收车时,直接拉动此拉扯元件70,解除二控制杆60的水平拉撑状态,使收车动作更为利落。这种手推车虽然改善了第一种习用手推车,必须逐次曲折二控制杆60方可实现收车的缺点,但仍然未改变①手推车展开时,要逐次扳直二控制杆121;②未设置有展开安全锁固元件;③收车后体积庞大,所占的空间大;④二连杆交叉枢接处在中间位置,造成收车、展开连动不顺畅等缺欠,因此,实际使用的效果仍然不理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折叠式手推车,其主要采用二段式关节的设计,使把手可呈横向三段转折折合,而缩减收折后的宽度,同时,利用推把与后支架能够从组接处脱离卡掣状态,使手推车可以进行纵向收折,缩减收折后的长度,从而使操作简单容易、减少收折后所占用的空间、降低仓储、运输的成本。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折叠式手推车,主要包括基本骨架组、乘座骨架组及连动骨架组其特征在于该基本骨架组在前轮的前支架顶端,以结合部与推把的直杆段枢接,直杆段上设有可与后轮的后支架结合的连结块;该结合部由结合块、固定块、扣掣块及顶推块组合而成,该结合块枢接在前支架及直杆段之间,其上设有可供扣勾卡扣的端壁;该固定块固定在直杆段的末端处,可使直杆段在固定块内转动一角度,该固定块的一侧形成容置槽,可容置穿设在扣掣块的弹性体,同时,该扣掣块滑套在直杆段上,并位于固定块的上方,该扣掣块的一侧设有可卡扣在结合块端壁上的扣勾,另在扣掣块上设有具斜边的下凹段,在扣掣块上方直杆段上套固有顶推块,该顶推块设有具斜边的延伸段,该延伸段与其斜边恰可对应嵌卡于下凹段及其斜边;该推把则由直杆段、弯折段及折合关节组成,该折合关节包括上盖、按钮、卡掣件、弹簧、衔接件、连动片及下盖;该上盖设有容置按钮的组合孔,该组合孔外缘设有容置按钮二侧凸块的凹环,再在按钮的下方依序设有卡掣件、弹簧及控制件,该控制件固设于上盖,其二侧各设一嵌卡卡掣件二侧凸杆的释放长槽,二释放长槽之一侧的周壁端缘形成一下陷段,以供按钮凸块容置,并使按钮可在下陷段及释放长槽间的范围内转动,当凸块对应释放长槽时可下压按钮,并带动卡掣件向下位移;反之则无法下压按钮带动卡掣件;该上盖二侧对应设有衔接件,各衔接件固接在推把的弯折段,该衔接件上设有一释放缺口,并在释放缺口一侧形成一抵制卡掣件凸杆的挡掣端缘,展开状态下卡掣件的凸杆嵌卡于释放缺口内;该连动片的二端分别枢接在衔接件上,呈交叉设置,而拉伸弹簧的二端则分别以水平方向套挂在二连动片的一端;该下盖与上盖对应盖合,同时二衔接件能以上盖、下盖的锁固处为轴转动;该乘座架骨架组,二侧的长管部设置于前、后支架之间,并在长管部、前支架及推把之间设有乘座部;该连动骨架组的二连杆呈交叉枢接,其二端分别与长管部及后支架枢接。经以上的方案说明,可知本技术具有较习用手推车更佳的功效1,本技术在手推车的折合关节上设有按钮、控制件的下陷段及释放长槽,当该按钮被转至对应释放长槽处时,则可下压按钮收车,或者,旋转按钮至下陷段处,则无法下压按钮收车,即提高了手推车展开时的安全防护,增加了乘坐者的安全性。2,该手推车在收车或展开时,因有拉伸弹簧、连动片带动衔接件旋转,进而可驱动推把实现收车或展开,所以在完整且连贯性的连动下,使用者只须下压按钮、往前推动推把便可进行收车,或者,将推把向前施力拉起即可展开手推车,使用相当方便。3,由于本技术的手推车不仅可横向收折,而且可纵向对折收车,收车后所占的体积显然较习用手推车小,利于仓储、运输,故可降低仓储及运输的成本。4,该手推车的横向收车动作,除了由连动骨架组的连动外,借助辅助连动骨架组的辅助带动,则能使手推车的收车及展开动作无连动死角,更为顺畅连贯。附图说明图1,为习用手推车架构图。图2,另一习用手推车架构图。图3,为本技术的整体架构侧视图。图4,为本技术的整体架构后视图。图5、为本技术的局部架构仰视图。图6,为本技术的局部架构前视放大图。图7,为本技术推把上的折合关节立体分解图。图8,为本技术推把上的折合关节组合俯视图。图9,为本技术推把上的折合关节组合仰视图。图10,为本技术推把上的折合关节组合后剖视图。图11,为本技术推把上的折合关节局部结构侧剖视图。图12,为本技术推把上的折合关节局部结构俯剖视图。图13,为本技术推把与遮阳篷相关结构的立体分解图。图14,为本技术结合部的立体分解图。图15,为本技术结合部的组合侧视图。图16,为本技术结合部另一组合的侧视图。图17,为本技术转动按钮的侧视图。图18,为本技术转动按钮的俯视图。图19,为本技术下压折合关节之按钮的后视图。图20,为本技术收车时直杆段与结合部的关系图。图21,为本技术收车时的整体侧视图。图22,为本技术收车时的整体后视图。图23,为本技术收车时脚踏板与连杆的关系图。图24,为本技术收车后的折合关节的俯视图。图25,为本技术收车后的整体侧视图。图26,为本技术收车后的整体后视图。图27,为本技术收车后的局部前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参见图3-6所示,一种折叠式手推车,该手推车主要包括基本骨架组1、乘座骨架组2、连动骨架组3及辅助连动骨架组4;其中基本骨架组1,在二侧的前支架11底部设有前轮111,顶端以结合部5与推把12的直杆段121枢接,并在推把12二侧的直杆段121上,分别以连结块13与后支架14的顶端枢接,该后支架14的底部设有后轮141,在二前支架11之间设有可凹折的脚踏板112。乘座骨架组2,由分别设于二侧的长管部21及乘座部22所构成,该长管部21设在前支架11及后支架14之间,同时,长管部21的后端向后延伸一段距离,以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程宝贤,
申请(专利权)人:程宝贤,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