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组和显示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594126 阅读:46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6-11 02:3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模组和显示设备,解决现有使用蓝光激发量子点材料为液晶电视提供白色背光的方案中存在的出光效率低的技术问题。模组包括第一光源和量子点膜片;第一光源发出的光激发量子点膜片产生激发光,激发光与第一光源发出的光混合成为白色背光;在第一光源与量子点膜片之间设置一半反半透膜片,该半反半透膜片用于透射第一光源发出的光,并反射激发光的后向散射光;后向散射的激发光被该半反半透膜片反射回第一光源发光方向,使得后向散射的激发光能被利用生成液晶电视的背光,因此提高了光线的利用率,进而提高了模组的发光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液晶电视背光
,尤其涉及一种模组和使用该模组的显示设备。
技术介绍
目前市面上的液晶电视能表现的色域在68%_72%NTSC (Nat1nal Televis1nStandards Committee)之间,因而不能提供高品质的色彩效果。为提高液晶电视的表现色域,高色域背光技术正成为行业内研宄的重点。行业内目前可实现高色域的背光方案是:使用蓝光激发量子点材料产生白光,其表现出的色域可达100%NTSC以上。将该方案应用到直下型液晶电视时,如图1所示,通常是将量子点材料封装在膜片中形成量子点膜片102,该量子点膜片作为液晶电视背光模组的一张膜片,放置在扩散板103的上方,其他所有光学膜片101的下方;蓝色光源104射向该量子点膜片102之后,激发量子点膜片102中的量子点材料发出红色激发光和绿色激发光,与蓝色光源104发出的蓝光合为液晶电视需要的白色背光。专利技术人发现,量子点材料为受激发产生荧光的荧光物质,荧光物质受激发发出的荧光,如图2所示,会发生前向散射(与入射光发光同向的散射光)和后向散射(与入射光发光反向的散射光),使得量子点材料受激发发出的激发光发生了损耗;因此,现有的利用蓝光激发量子点膜片为液晶电视提供白色背光的方案中,由于存在后向散射的光线,其必然存在光线利用率低的问题,从而影响到量子点膜片的出光效率,进而影响到整体液晶电视背光的出光效率,降低了显示模组的亮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模组和显示设备,以解决现有技术中使用蓝光激发量子点材料为液晶电视提供白色背光的方案中存在的出光效率低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提出一种模组,包括第一光源和量子点膜片,所述第一光源发出的光射向所述量子点膜片,并激发所述量子点膜片产生激发光,所述激发光与所述第一光源发出的光混合成白色背光;所述第一光源与所述量子点膜片之间设置有一半反半透膜片;所述半反半透膜片用于透射所述第一光源发出的光,并反射所述激发光的后向散射光。还提出一种模组,包括第一光源和量子点膜片,所述量子点膜片包括第一水氧阻隔层、第二水氧阻隔层和量子点涂布层;所述量子点涂布层位于所述第一水氧阻隔层与所述第二水氧阻隔层之间;所述第一光源发出的光透过所述第一水氧阻隔层后激发所述量子点涂布层产生激发光,所述激发光与所述第一光源发出的光混合成白色背光;所述第一水氧阻隔层与所述量子点涂布层之间设置有反射层;所述反射层透射所述第一光源发出的光,并反射所述激发光的后向散射光。提出一种显示设备,包括模组,所述模组包括第一光源和量子点膜片,所述第一光源发出的光射向所述量子点膜片,并激发所述量子点膜片产生激发光,所述激发光与所述第一光源发出的光混合成白色背光;所述第一光源与所述量子点膜片之间设置有一半反半透膜片;所述半反半透膜片用于透射所述第一光源发出的光,并反射所述激发光的后向散射光。还提出一种显示设备,包括模组,所述模组包括第一光源和量子点膜片,所述量子点膜片包括第一水氧阻隔层、第二水氧阻隔层和量子点涂布层;所述量子点涂布层位于所述第一水氧阻隔层与所述第二水氧阻隔层之间;所述第一光源发出的光透过所述第一水氧阻隔层后激发所述量子点涂布层产生激发光,所述激发光与所述第一光源发出的光混合成白色背光;所述第一水氧阻隔层与所述量子点涂布层之间设置有反射层;所述反射层透射所述第一光源发出的光,并反射所述激发光的后向散射光。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技术方案,其具有的技术效果或者优点是:本专利技术提出的模组和显示设备中,第一光源发出的光射向量子点膜片后,激发量子点膜片中的量子点材料,量子点材料受激发后发出激发光,受量子点材料粒径与发光波长之间关系的影响,激发光的一部分透射该量子点膜片与第一光源发出的光混合成为白色背光,而另一部分折射回第一光源发光的方向;鉴于此,在量子点膜片与第一光源,例如蓝色光源,之间设置一半反半透膜片,该半反半透膜片可透射第一光源发出的光,并反射激发光被折射回第一光源发光方向的后向散射光,使得后向散射的光又被重新反射回第一光源发光方向,从量子点膜片中透射出去与第一光源混合成为白色背光;这部分后向散射光被重新利用后,提高了量子点膜片的出光效率,进而提高了光线的利用率,提高了模组提供的背光的出光效率,最终实现了模组亮度发提升。【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的高色域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的高色域模组的光源光路示意图; 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出的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膜片或反射层的光谱示意图; 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出的量子点膜片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实施例一 如图3所示,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出的模组的结构示意图,该模组包括量子点膜片1、第一光源2,在第一光源2和量子点膜片I之间还可以设置光学基板3,光学基板可以为扩散板或导光板,在第一光源2的下层还可设置一反射片4,量子点膜片I的上层可设置各种光学膜片5。第一光源2发出的光,经扩散板或导光板的扩散或者导光之后,射向量子点膜片1,激发量子点膜片中的量子点材料发出激发光;激发光一部分透射量子点膜片1(该部分称为激发光的前向散射光),并经其他的光学膜片后最终与第一光源混合成为白色背光,为液晶电视提供背光;而另一部分折射回第一光源2发光的方向(该部分称为激发光的后向散射光);本实施例中在第一光源2与量子点膜片I之间设置有半反半透膜片6 ;该半反半透膜片6能透射第一光源2发出的光,并反射激发光被折射回第一光源2发光方向的后向散射光。量子点膜片中设置有量子点材料,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量子点材料由红色量子点材料和绿色量子点材料组成。第一光源2为蓝色光源。蓝色的第一光源2射向量子点膜片I后,激发量子点膜片中的受激发后能发出红光和绿光的量子点材料,使红色量子点材料受激发后发出红色激发光,使绿色量子点材料受激发后发出绿色激发光。红色量子点材料的粒径为大约7nm,绿色量子点材料的粒径大约为3nm,相比于红光波长和绿光波长,粒径与波长的比值基本在1/100左右,因此激发出的红色激发光和绿色激发光中,有大约一半发生后向散射,约另一半发生前向散射与蓝光合成为白光,成为模组提供的背光。被后向散射的激发光,射向设置在第一光源2和量子点膜片I之间的半反半透膜片6上,半反半透膜片6由能透射第一光源2发出的蓝光,并反射红色激发光和绿色激发光的后向散射光的材料制成,因此被后向散射的红色激发光和绿色激发光被半反半透膜片6重新反射向量子点膜片1,并透射量子点膜片1,与蓝光合成为白光,也成为模组提供的背光。半反半透膜片6与量子点膜片贴合设置,避免了后向散热光在传输途中的损耗,可以将更多发后向散射光反射,以提供更多的白色背光。如图4所示,为半反半透膜片6的光谱反射曲线示意图,图中实线线条为后向散射光线的光谱,虚线线条为该半反半透膜片6各波段的反射率,从图中可见,除了蓝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模组,包括第一光源和量子点膜片,所述第一光源发出的光射向所述量子点膜片,并激发所述量子点膜片产生激发光,所述激发光与所述第一光源发出的光混合成白色背光;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源与所述量子点膜片之间设置有一半反半透膜片;所述半反半透膜片用于透射所述第一光源发出的光,并反射所述激发光的后向散射光。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富琳李响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