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杨泰和专利>正文

藉自然蓄温母体致热对流的释热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1585237 阅读:105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6-10 18:3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藉自然蓄温母体致热对流的释热系统,主要为在具有较大安定蓄温容量的地层、地表、池塘、湖泊、河川、沙漠、冰山、海洋等固态或液态蓄温体中设置主动致热器及流体传输管道,而构成近似致热对流装置,以接受进入主动致热器中的较低温流体被加温,而藉冷降热升自然对流通往拟接受释热的温差体。(*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说明】藉自然蓄温母体致热对流的释热系统本申请为分案申请,原申请日为2003年04月15日,申请号为03110490.8,专利技术名称为:藉自然蓄温母体致热对流的释热系统。
本专利技术为揭示一种藉自然蓄温母体致热对流的释热系统,为以自然蓄温母体对较低温流体加温,并藉流体的冷降热升原理,以对拟接受释热的温差体,进行开路式或封闭式调温的功能。
技术介绍
传统对不同空间流体的加温或释热,通常以热泵作交换,并必须设置流体泵作辅助泵动,因此系统须有动力源,且设置成本较高,后续运转亦须耗用能源,运转成本亦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藉自然蓄温母体致热对流的释热系统,为在具有较大安定蓄温容量的地层、地表、池塘、湖泊、河川、沙漠、冰山、海洋等固态或液态蓄温体中设置主动致热器,主动致热器两端分别设有流体传输管道,以分别通往具温差体与拟接受释热的温差体,而构成近似致热对流装置,借着此项致热对流装置使来自具温差体,由进入口传输管道进入主动致热器108中的较低温流体被加温,而藉流体的冷降热升作用产生自然对流功能,而由出口传输管道输出通往拟接受释热的温差体而构成开放型释热系统者,或经传输管道通往主动释热器201,再经传输管道回流至主动致热器108,而构成封闭型释热系统。【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主动致热器108其热交换流体由不同孔径的管状结构套合构成的开放型释热系统结构例立体示意图。图2为图1的剖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主动致热器108或主动释热器201由不同孔径的管状结构套合所构成的封闭型释热系统结构例立体示意图。图4为图3的剖视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主动致热器由多组管状结构交错设置而成的开放型释热系统结构立体示意图;图6为图5的剖视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的主动致热器或主动释热器由多组管状结构交错设置而成的封闭型释热系统结构立体示意图。图8为图7的剖视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的主动致热器108结合由较小孔径管状结构的传输管道穿设于环形管状体构成的传输管道内孔,所构成的开放型释热系统结构立体示意图。图10为图9的剖视图。图11为本专利技术由主动致热器或主动释热器201之间,设有由较小孔径管状结构的传输管道穿设于环形管状体,所构成的传输管道内孔所共同构成的封闭型释热系统结构立体示意图。图12为图11的剖视图。元件符号说明:101:自然蓄温母体102:具温差体103:接受释热的温差体104:热交换流体108:主动致热器109:隔热结构201:主动释热器332:管径较小的传输管道333:环形管状体构成的传输管道334:环形管状体构成的传输管道的顶部封闭端面335:孔径较小的传输管道顶部的导流孔1001:导热翼片1002:阻隔板1301:外管1302:外管的底部封闭端面1303:内管1304:内管的底部1305:导流间隙1306:外管的顶部封闭端面1307:内管的顶部封闭端面1308:导流孔路1309:侧向导流1310:内管的顶部2001:过滤装置2002:防护帽罩结构【具体实施方式】兹依附图实施例将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特征及其作用、目的详细说明如下:前述的藉自然蓄温母体致热对流的释热系统,其开放式致热与释热的循环系统结构,进一步可如图1及图2所示,由呈圆形或其他几何形状的不同孔径尺寸的管状结构体呈相互套合,两者之间为设有隔热结构或由隔热材料构成,而由不同孔径的管状结构套合构成多重管状的开放式流体传输管道结构,包括由至少一组管径较小的传输管道套设于管径较大的管内,由管径较小传输管道的内管顶部封闭端面1307的底部设置向管径较大的外管壁贯设导流管1309,供引入较低温流体导入下降至主动致热器108,以及由管径较大传输管道供相对于较高温的流体上升排出,而两种不同管径的传输管道的底部,共同通往设置于自然蓄温母体101中的主动致热器108,以构成开放型的释热系统;同样的主动致热器可依需要在外部外设导热翼片1001,或设于内部设置防止逆流阻隔板1002 ;其中供置于自然蓄温母体101的主动致热器108,为由较大孔径的外管1301及外管1301的底部封闭端面1302所构成,并可依需要加设导热翼片1001以增进与蓄温母体的热传导效果,其内部供设有一组或一组以上孔径较小的内管1303,内管1303的底部1304与外管底部内部空间之间设有导流间隙1305,以供较低温的热交换流体104进入内管1303而被加热后经外管1301向上流动而构成开放式释热系统。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的主动致热器108其热交换流体由不同孔径的管状结构套合构成的开放型释热系统结构立体示意图,图2为图1的剖视图;上述图1及图2所示的由不同孔径的管状结构套合构成开放式流体传输管道结构,可进一步如图3及4所示构成封闭型系统。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主动致热器108或主动释热器201由不同孔径的管状结构套合所构成的封闭型释热系统结构例立体示意图,图4为图3的剖视图;图3及图4所示中,其主要构成为由呈圆形或其他几何形状的不同孔径尺寸的管状结构体呈相互套合,并具有热隔离效果的多重管状结构所构成,而由至少一组管径较小的传输管道套设于管径较大的管内,由管径较小的传输管道供较低温流体下降导入,以及由管径较大传输管道供相对于较高温的流体上升排出,而两种不同管径的传输管道的底部,共同通往设置于自然蓄温母体101中的主动致热器108,其顶部共同通往设置于其上的主动释热器201,而供对释热温差体103释热的主动释热器201,藉由较大孔径的外管1301及外管1301的顶部封闭端面1306所形成,其内部供设有一组或一组以上孔径较小的内管1303与内管1303的顶部1310间设有导流孔路1308,以供较高温的热交换流体104沿内管1303向上流动,而于释热降温后沿外管1301下降后经内管1303上升以构成封闭型释热系统,同样的主动致热器108及主动释热器201可依需要在外部外设导热翼片1001,或于内部设置防止逆流阻隔板。前述的藉自然蓄温母体致热对流的释热系统,其封闭式致热与释热的循环系统结构,进一步可如图5及图6所示,由呈圆形或其他几何形状的管形结构穿设于环形管状体所构成,两者之间为设有隔热结构或由隔热材料所构成而具有热隔离效果。此项藉自然蓄温母体致热对流的释热系统,可进一步由呈交错设置的呈圆形或其他几何形状的管状结构构成开放型或封闭型释热系统,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主动致热器由多组管状结构交错设置而成的开放型释热系统结构立体示意图,图6为图5的剖视图;如图5及6所示,此项藉自然蓄温母体致热对流的释热系统并可进一步可由呈圆形或其他几何形状的相同或不同尺寸的多组管状结构,呈交错设置构成开放型流体传输管道结构,包括由至少一组导入口较低的流体传输管道供较低温流体下降导入,以及由至少一组排出口较高的流体传输管道供相对较高温的流体上升排出,而两种传输管道与所接触自然蓄温母体101间为具有良好隔热结构109,或直接由良好隔热材料所构成传输管道,两种传输管道的底部共同通往设置于自然蓄温母体中的主动致热器108,以构成开放型的藉自然蓄温母体致热对流的释热系统;同样的主动致热器108可依需要在外部加设导热翼片1001,或于内部设置防止逆流阻隔板。上述图5及图6所示的多组管状结构可更进一步构成封闭型的流体传输管道结构。图7为本专利技术的主动致热器或主动释热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藉自然蓄温母体致热对流的释热系统,其中,所述释热系统为在具有较大安定蓄温容量的地层、地表、池塘、湖泊、河川、沙漠、冰山、海洋等固态或液态蓄温体中设置主动致热器,所述主动致热器两端分别设有流体传输管道,以分别通往具温差体与拟接受释热的温差体,而构成近似致热对流装置,借着此项致热对流装置使来自具温差体,由进入口传输管道进入主动致热器(108)中的较低温流体被加温,而藉流体的冷降热升作用产生自然对流功能,而由出口传输管道输出通往拟接受释热的温差体而构成开放型释热系统,或经传输管道通往主动释热器(201),再经传输管道回流至主动致热器(108),而构成封闭型释热系统,其开放式致热与释热的循环系统结构,为由呈圆形或其他几何形状的不同孔径尺寸的管状结构体呈相互套合,两者之间为设有隔热结构或由隔热材料构成,而由不同孔径的管状结构套合构成多重管状的开放式流体传输管道结构,包括由至少一组管径较小的传输管道套设于管径较大的管内,由管径较小的传输管道的内管顶部封闭端面(1307)的底部向管径较大的外管壁贯设导流管(1309),供引入较低温流体导入下降至主动致热器(108),以及由管径较大传输管道供相对于较高温的流体上升排出,而两种不同管径的传输管道的底部,共同通往设置于自然蓄温母体(101)中的主动致热器(108),以构成开放型之释热系统;同样的主动致热器可依需要在外部外设导热翼片(1001),或设于内部设置防止逆流阻隔板(1002);其中供置于自然蓄温母体(101)的主动致热器(108),为由较大孔径的外管(1301)及外管(1301)的底部封闭端面(1302)所构成,并可依需要加设导热翼片(1001)以增进与蓄温母体的热传导效果,其内部供设有一组或一组以上孔径较小的内管(1303),内管(1303)的底部(1304)与外管底部内部空间之间设有导流间隙(1305),以供较低温的热交换流体(104)进入内管(1303)而被加热后经外管(1301)向上流动而构成开放式释热系统者。...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泰和
申请(专利权)人:杨泰和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