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陈舜民专利>正文

收合式伞车结构的改进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57814 阅读:18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收合式伞车结构改进方案,是由前后支杆、扶手杆、后交叉支持杆、底支持杆、前踏板、制动板、联接元件及轮具组合构成,其中,后支杆的上端部是直接联接在前支杆,这后支杆的中段又利用联接元件分别联接二后支杆及底支持杆,同时,扶手杆与前支杆间、扶手杆与后交叉支持杆间也分别利用联接元件接,使整体伞车结构可以达成便利收合功能,而且能比常用的收合式伞车产品具有构件更精简、组装迅速及成本低的优点。(*该技术在200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创造属于收合式伞车结构的改进,特别是能够以最少结合组件构成的收合伞车。常用的收合式伞车架构如附图4所示,具有扶手杆3,前、后支杆1、2,底交叉支持杆82,后交叉支持杆4,联接杆81,制动板40,软性前踏83,联接元件7,及轮具9。前支杆1借联接元件7接合扶手杆3构成可活动架杜塞,二前支杆的前底部联接前踏83。因后支杆2也用联接元件7联接在扶手杆3上,使得前、后支杆1、2间更需连结有联接杆81作为补强件。由于前踏83是软性体,使用中有不安全感。前述伞车在制造及使用上具有明显的缺点1、整体组合构件繁杂,耗费工时,增加成本;2、整体组合构件多,操作不灵活,使用不便利;3、整体刚性差,有不安全感。本专利技术创造的目的是改进常用的收合式伞车整体构造,为此提出一种构件少,整体刚性好,使用操作灵活、便利的收合式伞车结构方案。本专利技术创造的特征是将后支杆直接以其上端部活接前支杆上端部,将底交叉支持杆改为两棵分立的底支持杆,两棵底支持杆的前、后端部分别固接于前踏板双端底面及借联接元件联接于后支杆中段处;后交叉支持杆底部借联接元件联接在后支杆的中段处。本专利技术创造方案还采用可折式刚性前踏板代替软性前踏板,可折式前踏板是由上侧翼片、下侧翼片及中间片联接构成。本改进方案比常用伞车减少一对联接杆,并用刚性的可折前踏板代替软体前踏板,减少了构件,又增强了整体刚性。本专利技术创造的实施例如附图所示附图说明图1系本专利技术创造一种实施例的整体组合构造图,其中图1·1是整体图,图1·2是ㄇ型 联接元件,图1·3是L型联接元件;图2系图1组合构造的使用操作图;图3系图1组合构造的使用操作图;图4系常用的收合式伞车结构图。对图示标号的说明1、前支杆,2、后支杆,3、扶手杆,4、后交叉支持杆,40、制动板,5、底支持杆,6、前踏板,60、上侧翼片,61、下侧翼片,62、中间片,7、联接元件,81、联接杆、82、底交叉支持杆,83、软体前踏板,9、轮具。结合附图对本改进方案加以具体说明。首先参阅图1,本案包含有前、后支杆1、2,扶手杆3,后交叉支持杆4,底支持杆5,前踏板6,联接元件7和轮具9组合构成,其中前支杆1上端部用联接元件7联接扶手杆3,底端部联接有可旋动的轮具9;后支杆2上端部联接前支杆1,底端联接有可旋动的轮具9;后交叉支持杆4上端部用联接元件7接合扶手杆3,底端部用联接元件7与制动板40接合在后支杆2的中段;底支持杆5前端部固接在前踏板6底端,后端部则借联接元件7连接于后支杆2的中段;前踏板6联接在二前支杆1前端间,主要是由上侧翼片60、下侧翼片61及中间片62活接构成;联接元件7分为U形及L形体,作为各活动关节连结使用。组合时,借联接元件7分别于前支杆1与扶手杆3间、扶手杆3与后交叉支持杆4上端部间、后交叉支持杆4下端部与后支杆2中段间、底支持杆5后端部与后支杆2中段间作联接形成可活动式关节,然后将前、后支杆1、2上端部交接活铆,并使前踏板6木屐固接于二前支杆1前底部间及制动板40设于后交叉支持杆4底部,再将二底支持杆5前端固定于前踏板6下侧翼片62下端,最后将各轮具9分别组装于前、后支杆1、2下端部,至此,本改进方案的伞车构架组装完毕。使用时,请再参阅图1至图3的图面,当收合整个伞车时,先用脚尖将制动板40上钩并将双手握于扶手杆3施力向前,此时,扶手杆3将以联接元件7处为轴心向前叠收,且带动后交叉支持杆4亦借联接元件7处为轴心随同叠收,而前踏板6受向内力量推移,使上、下侧翼片60、61与中间片62间产生变化令二前、后支杆1、2间得以更形靠近收合,且当扶手杆3被推移至近水平位置时,该前后支杆1、2间亦以联接处为轴心运动形成如图3所示的水平收合状态;在展开整个伞车时,可依上述相反方向施力便可以达成并使用。与常用伞车作比较,本改进方案具有如下优点1、整体构件少,各元件连结位置的组合更为洽当,可节省材料和工时,降低成本;2、整体组合控制件少、操作灵活,使用方便;3、整体刚性好,使用安全。权利要求1.一种收合式伞车结构的改进,由前、后支杆、扶手杆、后交叉支持杆、底支持杆、前踏板、制动板、联接元件及轮具组合构成,前支杆借联接元件接合扶手杆构成可活动架杜塞,二前支杆的前底部联接有前踏板,且中段联接成叉状的后交叉支持杆于上端部利用联接元件连接在扶手杆上端部,底部则连接有垂直向的制动板,而每一前后支杆的底部是联接有可旋动的轮具,其特征在于后支杆直接以其上端部活接前支杆的上端部,而底支持杆的前、后端部分别固接于前踏板双端底面及借联接元件联接于后支杆中段处,后交叉支持杆底部借联接元件联接在后支杆的中段处。2.如权利要求1所述收合式伞车结构改进,其特征在于其中前踏板是由上侧翼片、下侧翼片及中间片联接构成。专利摘要一种收合式伞车结构改进方案,是由前后支杆、扶手杆、后交叉支持杆、底支持杆、前踏板、制动板、联接元件及轮具组合构成,其中,后支杆的上端部是直接联接在前支杆,这后支杆的中段又利用联接元件分别联接二后支杆及底支持杆,同时,扶手杆与前支杆间、扶手杆与后交叉支持杆间也分别利用联接元件联接,使整体伞车结构可以达成便利收合功能,而且能比常用的收合式伞车产品具有构件更精简、组装迅速及成本低的优点。文档编号B62B7/00GK2099054SQ91204258公开日1992年3月18日 申请日期1991年3月20日 优先权日1991年3月20日专利技术者陈舜民 申请人:陈舜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收合式伞车结构的改进,由前、后支杆、扶手杆、后交叉支持杆、底支持杆、前踏板、制动板、联接元件及轮具组合构成,前支杆借联接元件接合扶手杆构成可活动架杜塞,二前支杆的前底部联接有前踏板,且中段联接成叉状的后交叉支持杆于上端部利用联接元件连接在扶手杆上端部,底部则连接有垂直向的制动板,而每一前后支杆的底部是联接有可旋动的轮具,其特征在于:后支杆直接以其上端部活接前支杆的上端部,而底支持杆的前、后端部分别固接于前踏板双端底面及借联接元件联接于后支杆中段处,后交叉支持杆底部借联接元件联接在后支杆的中段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舜民
申请(专利权)人:陈舜民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