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奶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577218 阅读:58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6-10 10: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奶瓶,包括瓶体、固定设置在所述瓶体上的瓶盖、固定设置在所述瓶盖上的奶嘴,所述瓶体的瓶口上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将所述瓶口分隔为第一环壁和第二环壁,所述凹槽的底部设置有软管,所述软管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所述第一端口通过所述第一环壁上的第一通孔延伸至所述瓶体内腔,所述第二端口通过所述第二环壁上的第二通孔延伸至所述瓶体外部,所述第二端口内固定设置有单向阀;所述瓶盖的底部设置有与所述凹槽相匹配的第一凸缘以及与所述第二环壁相配合的第二凸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有效防止奶瓶的瓶体产生负压,且密封效果好,结构简单,使用安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婴幼儿用品
,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能够防止瓶体产生负压的奶瓶
技术介绍
:众所周知,奶瓶在婴幼儿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现有技术中,奶瓶包括瓶体、瓶盖和奶嘴,在使用时,婴幼儿吸奶嘴后,瓶身内部会处在负压状态,当瓶身内部呈负压状态后,增加了奶水从奶嘴流出的阻力,导致婴幼儿需用力地吮吸奶嘴以获取奶水,严重的还会引起吐奶或打嗝。因此,为了防止婴幼儿在喂食过程中因瓶体内产生负压而出现吐奶或打嗝等情况予以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是针对现有技术之不足,而提供一种奶瓶,其能够有效防止奶瓶的瓶体产生负压,且密封效果好,结构简单,使用安全。本技术的技术解决措施如下:一种奶瓶,包括瓶体、固定设置在所述瓶体上的瓶盖、固定设置在所述瓶盖上的奶嘴,所述瓶体的瓶口上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将所述瓶口分隔为第一环壁和第二环壁,所述凹槽的底部设置有软管,所述软管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所述第一端口通过所述第一环壁上的第一通孔延伸至所述瓶体内腔,所述第二端口通过所述第二环壁上的第二通孔延伸至所述瓶体外部,所述第二端口内固定设置有单向阀;所述瓶盖的底部设置有与所述凹槽相匹配的第一凸缘以及与所述第二环壁相配合的第二凸缘。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的瓶体与所述瓶盖通过螺纹固定连接,其中,所述第二环壁的外壁上设置有外螺纹,所述第二凸缘的内壁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环壁的外螺纹相匹配的内螺纹。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的第二环壁外壁上的外螺纹占整个外壁高度的一半且位于所述第二环壁的上部。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的第一凸缘的底端面无限的接近所述软管但不相接触。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的软管材料采用硅胶。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的第二环壁的外圈下部套设有密封圈,且所述密封圈的顶端面与所述外螺纹的底端相抵,其中,所述密封圈上设置有第三通孔,所述软管的第二端口从所述第三通孔中延伸出且与所述密封圈的外壁平齐。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的密封圈材料采用EPDM。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在瓶体的瓶口处设置软管,通过软管将瓶体的内腔与瓶体外部连通,软管的第二端口内还设置有单向阀,瓶体外部的空气可通过单向阀进入到瓶体的内腔中,而瓶体内的奶水无法通过单向阀向外泄露,有效解决了瓶体内部负压的问题;密封圈的设置有效增强了瓶体与瓶盖之间的密封性能,气密性好。【附图说明】:以下附图仅旨在于对本技术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技术的范围。其中: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结构分解示意图;图3为图2中A区域的结构放大图;图4为本技术的剖面结构分解示意图;图5为图4的组合状态示意图。图中,10、瓶体;11、瓶口 ;111、第一环壁;112、第二环壁;12、凹槽;13、第一通孔;14、第二通孔;20、瓶盖;21、第一凸缘;22、第二凸缘;30、奶嘴;40、软管;41、第一端口 ;42、第二端口 ;50、密封圈;51、第三通孔。【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及功效,本实施例中提到的“上部”、“下部”、“顶部”、“底部”等描述是按照通常的意义而定义的,比如,参考重力的方向定义,重力的方向是下方,相反的方向是上方,类似地在上方的是顶部或者顶端,在下方的是底部或底端,也仅为便于叙述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
技术实现思路
下,也当视为本技术可实施的范畴。见图1至图5所示,一种奶瓶,包括瓶体10、固定设置在所述瓶体10上的瓶盖20、固定设置在所述瓶盖20上的奶嘴30,所述瓶体10的瓶口 11上开设有凹槽12,所述凹槽12将所述瓶口 11分隔为第一环壁111和第二环壁112,所述凹槽12的底部设置有软管40,所述软管40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端口 41和第二端口 42,所述第一端口 41通过所述第一环壁111上的第一通孔13延伸至所述瓶体10内腔,所述第二端口 42通过所述第二环壁112上的第二通孔14延伸至所述瓶体10外部,所述第二端口 42内固定设置有单向阀(图未示);所述瓶盖20的底部设置有与所述凹槽12相匹配的第一凸缘21以及与所述第二环壁112相配合的第二凸缘22。所述第一凸缘21的底端面无限的接近所述软管40但不相接触,所述软管40材料采用硅胶。上述软管40的设置不仅起到连通瓶体10内腔与外部的作用,还起到一个密封的作用,有效增强了瓶体10与瓶盖20之间的密封性能。所述瓶体10与所述瓶盖20通过螺纹固定连接,其中,所述第二环壁112的外壁上设置有外螺纹(图未示),所述第二凸缘22的内壁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环壁112的外螺纹相匹配的内螺纹(图未示)。其中,所述第二环壁112外壁上的外螺纹占整个外壁高度的一半且位于所述第二环壁112的上部。所述第二环壁112的外圈下部套设有密封圈50,且所述密封圈50的顶端面与所述外螺纹的底端相抵,其中,所述密封圈50上设置有第三通孔51,所述软管40的第二端口 42从所述第三通孔51中延伸出且与所述密封圈50的外壁平齐,所述密封圈50材料采用EPDM。上述密封圈50的设置能够进一步增强瓶体10与瓶盖20之间的密封性能。使用时,婴幼儿吸允奶嘴30,当吸允到一定阶段,瓶体在快接近负压状态时,设置在软管40内的单向阀导通,瓶体10的内腔与外部连通,能够保持瓶体10内腔与外部气压的平衡,不影响婴幼儿喂食。所述实施例用以例示性说明本技术,而非用于限制本技术。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均可在不违背本技术的精神及范畴下,对所述实施例进行修改,因此本技术的权利保护范围,应如本技术的权利要求所列。【主权项】1.一种奶瓶,包括瓶体(10)、固定设置在所述瓶体(10)上的瓶盖(20)、固定设置在所述瓶盖(20)上的奶嘴(30),其特征在于:所述瓶体(10)的瓶口(11)上开设有凹槽(12),所述凹槽(12)将所述瓶口(11)分隔为第一环壁(111)和第二环壁(112),所述凹槽(12)的底部设置有软管(40),所述软管(40)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端口(41)和第二端口(42),所述第一端口(41)通过所述第一环壁(111)上的第一通孔(13)延伸至所述瓶体(10)内腔,所述第二端口(42)通过所述第二环壁(112)上的第二通孔(14)延伸至所述瓶体(10)外部,所述第二端口(42)内固定设置有单向阀;所述瓶盖(20)的底部设置有与所述凹槽(12)相匹配的第一凸缘(21)以及与所述第二环壁(112)相配合的第二凸缘(2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奶瓶,其特征在于:所述瓶体(10)与所述瓶盖(20)通过螺纹固定连接,其中,所述第二环壁(112)的外壁上设置有外螺纹,所述第二凸缘(22)的内壁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环壁(112)的外螺纹相匹配的内螺纹。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奶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环壁(112)外壁上的外螺纹占整个外壁高度的一半且位于所述第二环壁(112)的上部。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奶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缘(21)的底端面无限的接近所述软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奶瓶,包括瓶体(10)、固定设置在所述瓶体(10)上的瓶盖(20)、固定设置在所述瓶盖(20)上的奶嘴(30),其特征在于:所述瓶体(10)的瓶口(11)上开设有凹槽(12),所述凹槽(12)将所述瓶口(11)分隔为第一环壁(111)和第二环壁(112),所述凹槽(12)的底部设置有软管(40),所述软管(40)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端口(41)和第二端口(42),所述第一端口(41)通过所述第一环壁(111)上的第一通孔(13)延伸至所述瓶体(10)内腔,所述第二端口(42)通过所述第二环壁(112)上的第二通孔(14)延伸至所述瓶体(10)外部,所述第二端口(42)内固定设置有单向阀;所述瓶盖(20)的底部设置有与所述凹槽(12)相匹配的第一凸缘(21)以及与所述第二环壁(112)相配合的第二凸缘(22)。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玲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威尔德工贸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