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现有发射机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全固态的电子发射机,包括壳体、发射电路和控制电路,所述壳体为中空的矩形盒体,在壳体的腔室中安装有发射电路;在壳体的背面设有控制盒和散热翅;其中,控制盒为中空的矩形块,在控制盒的腔室中安装有控制电路;在壳体与控制盒相连接处开有过线孔,通过穿过该过线孔的导线将发射电路和控制电路连接在一起。有益的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紧凑、电磁兼容性好,且采取分腔室的结构,对产生干扰信号的控制电路进行单独隔离和屏蔽。(*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雷达及通信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全固态的电子发射机。
技术介绍
发射机是雷达及通信等电子设备领域中非常重要的设备,功率较大,电磁兼容性差。所以现有的发射机功率等要求使设备体积一般很大,导致发射机较重,存在拆装、维护上的不便利;另外,现有发射机的电路结构和线缆连接非常复杂,且其中各元器件的发热量大、散热效果差,元器件之间存在难以克服的干扰,进而导致发射机的电磁兼容性差。若在上述传统结构的发射机上另外加装散热装置,则会使得发射机的设计和装配变复杂,体积和重量增加,难以插入标准机箱中,或额外占据标准机箱中的有限空间,影响其它设备的安装。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发射机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全固态的电子发射机,能够安装于19"或24"的标准电子机箱内,整个外观结构紧凑,体积小重量轻,屏蔽效能高,散热效率高,维护和安装便利,并适应机柜标准化、模块化发展要求。其具体结构如下:—种全固态的电子发射机,包括壳体1、发射电路和控制电路8,所述壳体I为中空的矩形盒体,在壳体I的腔室中安装有发射电路;在壳体I的背面设有控制盒19和散热翅;其中,控制盒19为中空的矩形块,在控制盒19的腔室中安装有控制电路8 ;在壳体I与控制盒19相连接处开有过线孔,通过穿过该过线孔的导线将发射电路和控制电路8连接在一起。进一步说,散热结构为呈分布式的散热翅20。进一步说,在壳体I的面板上设有把手16和松不脱螺钉15 ;在壳体I的背板上设有定位销17。进一步说,发射电路由依次串联的输入端射频连接器601、第一级放大子电路、第二级放大子电路、第三级放大子电路、微带板14、分配器3、第四级放大子电路、合成器4和输出端射频连接器602构成。有益的技术效果本技术所提供的发射机的结构紧凑、电磁兼容性好,尺寸结构符合标准化机箱的要求,具有标准化、模块化的特点,便于人员的维护。本技术采取分腔室的结构,对产生干扰信号的控制电路8进行单独隔离和屏蔽,且各元器件之间采用直接焊接的方式,大大减少电缆数量和连接复杂问题,结构简单紧凑,信号损耗小;在散热上,在壳体I背面直接设计有散热翅,且散热翅为规则的结构设计20即采用了分布式高效散热翅结构,提高了发射机的快速散热能力。此外,在发射机壳体I上设有一体化的导轨,便于本技术的安装、调试和精确定位。此外,发射机壳体结构整体经过导电氧化处理,保证了发射机壳体良好的导电性和耐腐蚀能力,发射机整个结构设计具有良好的电磁屏蔽能力和可靠接地,满足了电子设备标准化、通用化、模块化和电磁兼容性设计要求。发射机后端部位的连接器接口形式采用盲配结构设计,具有自适应配合连接能力,接口自动可靠连接,方便发射机安装、调试和维护。本技术的发射电路由四级放大电路构成,其中第四级放大子电路是有由并联的6个放大子单元21构成,较传统结构而言,各单元之间的连接更为紧凑,且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本技术的发射电路中仅四处用电缆连接,减少了信号的损失与干扰。【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将图1中壳体I的盖板移除后的俯视图。图3为将图1中控制盒19的盖板移除后的仰视图。图4为发射电路的电路原理图。图5为图1中第一级放大电路的电路原理图。图6为图1中第二级放大电路的电路原理图。图7为图1中第三级放大电路的电路原理图。图8为图1中发射电路和控制电路之间连接关系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现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的结构特点。参见图1,一种全固态的电子发射机,包括壳体1、发射电路和控制电路8 ;所述壳体I为整体盒体结构,在壳体I的腔室中安装有发射电路;在壳体I的背面设有控制盒19和散热翅;其中,控制盒19壳体为盒体结构,在控制盒19的腔室中安装有控制电路8 ;在壳体I与控制盒19相连接处开有过线孔,通过穿过该过线孔的导线将发射电路和控制电路8连接在一起。所述壳体I为中空盒体,在壳体I的腔室中安装有发射电路,如图2所示;在壳体I的背面设有I个控制盒19,在控制盒19内安装有控制电路8,如图3所示;在壳体I与控制盒19安装处开有过线孔,通过穿过该过线孔的导线将发射电路和控制电路8连接在一起;在设有控制盒19 一侧的壳体I表面设有散热翅20,如图3所示。参见图2和图3:在壳体I的面板上设有把手16和松不脱螺钉15 ;在壳体I的背板上设有定位销17。参见图4,发射电路包括输入端射频连接器601、第一电缆1301、第一级放大电路、第二级放大电路、第三级放大电路、分配器前端微带板14、分配器3、第四级放大子电路、合成器4、第四电缆1304和输出端射频连接器602 ;其中,通过第一电缆1301将输入端射频连接器601的输出端与第一级放大电路连接在一起;第一级放大电路的输出端与第二级放大电路的输入端之间、第二级放大电路的输出端与第三级放大电路的输入端之间、第三级放大电路的输出端与分配器前端微带板14的输入端之间、分配器前端微带板14的输出端与分配器3的输入端之间、分配器3的输出端与第四级放大子电路的输入端之间、第四级放大子电路的输出端与合成器4的输入端之间均直接连接在一起;通过第四电缆1304将合成器4的输出端与输出端射频连接器602输入端连接在一起;参见图5,所述第一级放大电路包括第一级放大器201、第二电缆1302、第一级微带板1402、第一级衰减器101 ;其中,通过第二电缆1302将第一级放大器201的输出端与第一级微带板1402的输入端连接在一起;第一级微带板1402的输出端与第一级衰减器101的输入端直接连接在一起;参见图6,所述第二级放大电路包括第二级放大器202、第二级隔离器901、第二级前端微带板1403、第三电缆1303、第二级后端微带板1404、第二级衰减器102 ;其中,参见图4,第二级放大器202的输出端与第二级隔离器901的输入端之间、第二级隔离器901的输出端与第二级前端微带板1403的输入端之间均直接连接在一起;通过第三电缆1303将第二级前端微带板1403的输出端与第二级后端微带板1404的输入端连接在一起;第二级后端微带板1404的输出端与第二级衰减器102的输入端之间直接连接在一起;参见图7,所述第三级放大电路包括第三级放大器203和第三级隔离器902 ;其中,第三级放大器203的输出端与第三级放大器203的输入端之间直接连接在一起。参见图4,所述第四级放大电路由6组并联的放大子单元21构成;每个放大子单元21均由放大子单元侧前端微带板2105、放大子单元侧开关控制2101、放大子单元侧中部微带板2106、放大子单元侧衰减器2102、放大子单元侧放大器2103、放大子单元侧隔离器2104和放大子单元侧尾部微带板2107串联而成。参见图3,在控制盒19内设有第一级电容器组件1101,参见图2,在壳体I内设有第二级电容器组件1102 ;第一级电容器组件1101与第二级电容器组件1102相连接,第二级电容器组件1102与每个放大子单元21内的放大子单元侧放大器2103相连接,如图8所不O参见图4,放大子单元21内的放大子单元侧开关控制2101均与控制电路8相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全固态的电子发射机,包括壳体(1)、发射电路和控制电路(8),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为中空盒体,在壳体(1)的腔室中安装有发射电路;在壳体(1)的背面设有1个控制盒(19),在控制盒(19)内安装有控制电路(8);在壳体(1)与控制盒(19)安装处开有过线孔,通过穿过该过线孔的导线将发射电路和控制电路(8)连接在一起;在设有控制盒(19)一侧的壳体(1)的表面设有散热翅(20)。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鲁军,叶诚,王甜,张鹏,汤咏,于龙,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四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