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自动救援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489053 阅读:146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5-21 08:4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电梯自动救援装置,包括基座、马达、入力轴、连动齿轮、蜗轮、蜗杆、减速齿轮组、卷绳盘和钢缆;马达连接入力轴,入力轴上设有螺纹段,入力轴通过螺纹段与蜗轮相啮合,蜗轮连接一蜗杆,蜗杆外端设有连动齿轮,连动齿轮与减速齿轮组的大齿轮相啮合;卷绳盘的一端设有齿轮,该齿轮与减速齿轮组的小齿轮相啮合,卷绳盘上卷绕有钢缆。采用以上设计后,本发明专利技术电梯自动救援装置,设计科学合理,方便实用,能在停电或发生故障时使电梯车厢稳妥地下降到最接近的楼层的电梯门位置上,从而使搭乘电梯的人们顺利脱困。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梯自动救援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梯自动救援装置。
技术介绍
现在,由于我国人口稠密,使得各种建筑物普遍越盖越高,楼层越来越多,为方便人们轻松上下楼层,方便抵达所要去的楼层,高大的建筑物中普遍设有电梯。而常见的电梯设备,是在电梯车厢顶端设有数个钢索轮,钢缆绕过钢索轮后,钢缆的一端向上固定设置在机房内形成固定端,另一端则向上绕设过机房中的马达主机再向下固接在一重块上,利用马达主机带动钢缆拉动电梯车厢上下移动。虽然这样的电梯设备可以达到为使用者搭乘抵达想要去的楼层的预期功效,但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电梯设备在发生如停电或故障等情况下,而使动力丧失,电梯无法运行。电梯车厢就会紧急停止,不会再进行升降,以防发生危险情况。但这样的设计会使电梯车厢停在两层楼之间,造成救援困难,而且有时候受到场所的限制,无法顺利强行撬开电梯门进行搭救,此时,电梯车厢内的乘客只能等待恢复供电或故障排除后,让电梯停靠在各楼层的电梯门前,才能打开电梯门及电梯车厢的门让乘客脱困,在等待期间除了造成乘客时间上的浪费,还会对他们造成心理恐慌。仍需要对电梯进行改进和创新,以解决现在电梯使用的普遍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梯自动救援装置,该装置能在停电或发生故障时使电梯车厢稳妥地下降到最接近的楼层的电梯门位置上,从而使搭乘电梯的人们顺利脱困。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的:电梯自动救援装置,包括基座、马达、入力轴、连动齿轮、蜗轮、蜗杆、减速齿轮组、卷绳盘和钢缆;所述马达连接入力轴,入力轴上设有螺纹段,入力轴通过螺纹段与蜗轮相啮合,蜗轮连接一蜗杆,蜗杆外端设有连动齿轮,连动齿轮与减速齿轮组的大齿轮相啮合;所述卷绳盘的一端设有齿轮,该齿轮与减速齿轮组的小齿轮相啮合,卷绳盘上卷绕有钢缆。进一步的,所述钢缆卷绕在卷绳盘上的长度为一层楼的高度。进一步的,电梯自动救援装置固定在电梯设备内的电梯车厢的顶端,卷绳盘上的钢缆向上绕过马达主机后,再向下连接配重块。进一步的,电梯自动救援装置固定在电梯设备内的电梯车厢的后端,卷绳盘上的钢缆向上绕过马达主机后,再向下连接配重块。进一步的,电梯自动救援装置固定在电梯设备内的顶端;卷绕于卷绳盘上的钢缆向下绕过电梯车厢底端面所设计的钢缆轮,再向上绕过电梯设备内的顶端的马达主机后,再向下连接配重块。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设计科学合理,方便实用,能在停电或发生故障时使电梯车厢稳妥地下降到最接近的楼层的电梯门位置上,从而使搭乘电梯的人们顺利脱困。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立体组合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主视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在电梯设备内部组装状态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在电梯设备内部另一种组装状态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在电梯设备内部又一种组装状态示意图;主要构件符号说明1、辅助升降装置11、马达111、入力轴112、螺纹段12、蜗轮121、蜗杆122、连动齿轮13减速齿轮组131、大齿轮132、小齿轮14、卷绳盘141、齿轮2、钢缆3、电梯车厢31、钢缆轮4马达主机5、配重块A、基座。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述。实施例:电梯自动救援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基座A、马达11、入力轴111、连动齿轮122、蜗轮12、蜗杆121、减速齿轮组13、卷绳盘14和钢缆2;所述马达11连接入力轴111,入力轴111上设有螺纹段112,入力轴111通过螺纹段112与蜗轮12相啮合(如图2所示),蜗轮12连接一蜗杆121,蜗杆121外端设有连动齿轮122,连动齿轮122与减速齿轮组13的大齿轮131相啮合;所述卷绳盘14的一端设有齿轮141,该齿轮141与减速齿轮组13的小齿轮132相啮合,卷绳盘14上卷绕有钢缆2(如图3和图4所示)。而且钢缆2卷绕在卷绳盘14上的长度为一层楼的高度。本专利技术与电梯相组合时,如图5所示,电梯自动救援装置1固定在电梯设备内的电梯车厢3的顶端,卷绳盘14上的钢缆2向上绕过马达主机4后,再向下连接配重块5。或者如图6所示,电梯自动救援装置1固定在电梯设备内的电梯车厢3的后端,卷绳盘14上的钢缆2向上绕过马达主机4后,再向下连接配重块5。也可如图7所示,电梯自动救援装置1固定在电梯设备内的顶端;卷绕于卷绳盘14上的钢缆2向下绕过电梯车厢3底端面所设计的钢缆轮31,再向上绕过电梯设备内的顶端的马达主机4后,再向下连接配重块5。电梯在正常工作时,由马达主机4配合配重块5而卷收及释放钢缆2,这时因为电梯自动救援装置1的马达为静止状态,对卷绳盘14具有制动力,也不会受电梯车厢3的重力作用而转动,使该电梯自动救援装置1成为钢缆2的固定端,以保证带动电梯车厢3的升降,并准确停靠在各楼层的电梯门相对位置处。当停电或电梯发生故障时,马达主机4就会停止转动,电梯车厢3很有可能停在了两楼层之间,这时,电梯自动救援装置1的马达11就会开始转动,解开制动状态,使卷绳盘14转动放开所卷绕的钢索2。马达11与卷绳盘14之间设有蜗轮12、蜗杆121和减速齿轮组13,通过这些机构进行减速,让卷绳盘14缓慢转动,将卷绕于卷绳盘14上的钢索2缓慢向下垂放,使电梯车厢3下降,待电梯车厢3向下移动至最接近楼层碰触电梯门的感应器时,就能让电梯车厢3停止移动,方便打开电梯门让使用者脱困;恢复供电或故障排除后,可使电梯自动救援装置1的马达11反向运转,带动卷绳盘14卷收钢缆2,以备再次使用。以上实施例为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仅供说明本专利技术之用,而非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有关
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还可以作出各种变换或变化。因此,所有等同的技术方案也应该属于本专利技术的范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电梯自动救援装置

【技术保护点】
电梯自动救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座、马达、入力轴、连动齿轮、蜗轮、蜗杆、减速齿轮组、卷绳盘和钢缆;所述马达连接入力轴,入力轴上设有螺纹段,入力轴通过螺纹段与蜗轮相啮合,蜗轮连接一蜗杆,蜗杆外端设有连动齿轮,连动齿轮与减速齿轮组的大齿轮相啮合;所述卷绳盘的一端设有齿轮,该齿轮与减速齿轮组的小齿轮相啮合,卷绳盘上卷绕有钢缆。

【技术特征摘要】
1.电梯自动救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座、马达、入力轴、连动齿轮、蜗轮、蜗杆、减速齿轮组、卷绳盘和钢缆;所述马达连接入力轴,入力轴上设有螺纹段,入力轴通过螺纹段与蜗轮相啮合,蜗轮连接一蜗杆,蜗杆外端设有连动齿轮,连动齿轮与减速齿轮组的大齿轮相啮合;所述卷绳盘的一端设有齿轮,该齿轮与减速齿轮组的小齿轮相啮合,卷绳盘上卷绕有钢缆;所述钢缆卷绕在卷绳盘上的长度为一层楼的高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自动救援装置,其特征在于:电梯自动救援装置固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雅国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安利倍特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