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液收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486391 阅读:65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5-21 04: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痰液收集装置,包括带有储痰腔的储痰器,储痰器上开设有开口,开口处盖设有盖体,盖体上插接有与储痰腔相连通的吸痰管和负压管,负压管包括插接于储痰腔内的首管口部、与首管口部相对应的尾管口部,包括带有柱状腔的负压器,负压器上设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安装于柱状腔内的活塞,该活塞与柱状腔内壁密封配合,且位于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之间;负压气缸,负压气缸的活塞杆与活塞固定连接;PLC控制单元,用于控制负压气缸上活塞杆的运动行程;负压管的尾管口部通过第二开口与柱状腔相连通。由于电子的控制及判断精度高,相对于手工操作的准确度更高,适合新手操作,对于老手而言同样能降低工作强度,避免不必要的人力损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痰液收集装置,尤其是一种可部分回收,以降低损耗成本痰液收集装置。
技术介绍
在临床医疗领域,痰液收集器是为肺部疾病的检查提供重要依据的一种常用器材,特别是当病人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病人需要做痰培养时,往往需要使用取痰器进行取痰。目前,现有痰液收集器包括带有储痰腔的储痰器,储痰器上开设有开口,开口处盖设有盖体,盖体上插接有与储痰腔相连通的吸痰管和负压管。工作时,吸痰管插于病人体内,负压管与针筒连接,通过操作针筒的活塞使得储痰腔内产生60?120_汞柱的负压,由此将病人体内的痰液吸出并储存于储痰器内。但是,实际操作中发现,吸痰液时所需的负压控制不容易,特别是对于新手来说很容易力道过猛或过轻,导致负压大于120mm汞柱或小于60_汞柱。负压过小,将影响痰液的正常吸取;负压过大,不仅可能对病人的身体造成二次伤害,而且通过负压管还容易将储痰器内即将储满的痰液吸入针筒内,造成针筒的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合理,能准确控制吸痰器内的负压,从而降低工作强度的痰液收集装置。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痰液收集装置,包括带有储痰腔的储痰器,储痰器上开设有开口,开口处盖设有盖体,盖体上插接有与储痰腔相连通的吸痰管和负压管,所述负压管包括插接于储痰腔内的首管口部、及与首管口部相对应的尾管口部,所述痰液收集装置还包括:带有柱状腔的负压器,负压器上相对远端开设有与柱状腔相连通的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 ;安装于柱状腔内的活塞,该活塞与柱状腔内壁密封配合,且位于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之间;负压气缸,该负压气缸的活塞杆穿过第一开口且与活塞固定连接;PLC控制单元,用于控制负压气缸上活塞杆的运动行程;所述负压管的尾管口部通过第二开口与柱状腔相连通。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负压气缸受控于PLC控制单元,柱状腔内活塞受控于负压气缸而运动,使得柱状腔与第二开口间的空间产生负压,从而将储痰腔内的空气吸入柱状腔内,相应的,储痰腔内产生负压,并通过吸痰管将病人体内的痰液吸入储痰腔内。由于电子的控制及判断精度高,因此当PLC控制单元直接控制负压气缸活塞杆运动行程时,相对于手工操作的准确度更高,活塞杆运动的行程及速度均更加精确,适合新手操作,对于老手而言同样能降低工作强度,避免不必要的人力损耗。为了防止由于个人疏忽,储痰腔内痰液满的情况下倒吸进入负压管,所以痰液收集装置还包括有用于封堵首管口部开口的封盖,封盖呈打开状态安装于首管口部的开口处,且封盖和首管口部间通过具有挠性的连接件固定连接,封盖上背向首管口部的表面吊设有浮球。当储痰腔内痰液上升至浮球处,痰液将带着浮球一起向上运动,而与浮球连接的封盖随之上升并封住首管口部开口,从而阻止继续产生负压,并阻止痰液进入负压管内,从而避免负压器和负压气缸被污染。为了避免浮球受痰液作用时太过接近首管口部开口处,所以浮球和封盖间设有刚性的连接杆,连接杆和浮球为一体结构,通过改变连接杆的长度即可控制痰液采集的最高限制。由于痰液收集器除了负压器和负压气缸不易被痰液外,其他部分都属于一次性的耗材,为了方便替换,因此负压管包括与储痰腔连接的第一管、及与柱状腔连接的第二管,第一管和第二管间为插接配合。此处插接配合主要是采用大管对小管的接头配合。【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A部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包括带有储痰腔11的储痰器1,储痰器I上开设有开口,开口处盖设有盖体2,盖体2上插接有与储痰腔11相连通的吸痰管3和负压管4,负压管4包括插接于储痰腔11内的首管口部41、及与首管口部41相对应的尾管口部42。痰液收集装置还包括带有柱状腔51的负压器5、位于柱状腔51内的活塞6、负压气缸7和PLC控制单元(未画出)。负压器5上两相对的远端位置开设有与柱状腔51相连通的第一开口 511和第二开口 512 ;活塞6与柱状腔51内壁密封配合,且位于第一开口 511和第二开口 512之间;负压气缸7的活塞杆穿过第一开口 511且与活塞6固定连接;PLC控制单元用于控制负压气缸7上活塞杆的运动行程。其中,负压管4的尾管口部42通过第二开口 512与柱状腔51相连通,PLC控制单元型号为西门子SIEMENS S7-200系列的6ES7212-1AB23-0XB0CPU(81/60)。为了防止个人疏忽导致的倒流,即避免在储痰腔11内痰液将满的情况下,将痰液倒吸进入负压管4,所以痰液收集装置还包括有用于封堵首管口部41开口的封盖81,封盖81呈打开状态安装于首管口部41的开口处,且封盖81和首管口部41间通过具有挠性的连接件82固定连接,封盖81上背向首管口部41的表面吊设有浮球83。当储痰腔11内痰液上升至浮球83处,痰液将带着浮球83 —起向上运动,而与浮球83连接的封盖81随之上升并封住首管口部41开口,从而阻止负压管4继续抽气,并阻止痰液进入负压管4内,避免负压器5和负压气缸7被污染。为了避免浮球83受痰液作用时太过接近首管口部41开口处,所以浮球83和封盖81间设有刚性的连接杆84,连接杆84和浮球83为一体结构,通过改变连接杆84的长度即可控制痰液采集的最高限制。由于痰液收集器除了负压器5和负压气缸7不易被痰液外,其他部分都属于一次性的耗材,为了方便替换,因此负压管4包括与储痰腔11连接的第一管4a、及与柱状腔51连接的第二管4b,第一管4a和第二管4b间为插接配合。此处插接配合主要是采用大管对小管的接头配合。本技术中,负压气缸7受控于PLC控制单元,柱状腔51内活塞6受控于负压气缸7而运动,使得柱状腔51与第二开口 512间的空间产生负压,从而将储痰腔11内的空气吸入柱状腔51内,相应的,储痰腔11内产生负压,并通过吸痰管3将病人体内的痰液吸入储痰腔11内。由于电子的控制及判断精度高,因此当PLC控制单元直接控制负压气缸7活塞杆运动行程时,相对于手工操作的准确度更高,活塞杆运动的行程及速度均更加精确,适合新手操作,对于老手而言同样能降低工作强度,避免不必要的人力损耗。【主权项】1.一种痰液收集装置,包括带有储痰腔的储痰器,储痰器上开设有开口,开口处盖设有盖体,盖体上插接有与储痰腔相连通的吸痰管和负压管,其特征是,所述负压管包括插接于储痰腔内的首管口部、及与首管口部相对应的尾管口部,所述痰液收集装置还包括: 带有柱状腔的负压器,负压器上相对远端开设有与柱状腔相连通的第一开口和第二开P ; 安装于柱状腔内的活塞,该活塞与柱状腔内壁密封配合,且位于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之间; 负压气缸,该负压气缸的活塞杆穿过第一开口且与活塞固定连接; PLC控制单元,用于控制负压气缸上活塞杆的运动行程; 所述负压管的尾管口部通过第二开口与柱状腔相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痰液收集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痰液收集装置还包括有用于封堵首管口部开口的封盖,封盖呈打开状态安装于首管口部的开口处,且封盖和首管口部间通过具有挠性的连接件固定连接,封盖上背向首管口部的表面吊设有浮球。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痰液收集装置,其特征是:所述浮球和封盖间设有刚性的连接杆,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痰液收集装置,包括带有储痰腔的储痰器,储痰器上开设有开口,开口处盖设有盖体,盖体上插接有与储痰腔相连通的吸痰管和负压管,其特征是,所述负压管包括插接于储痰腔内的首管口部、及与首管口部相对应的尾管口部,所述痰液收集装置还包括:带有柱状腔的负压器,负压器上相对远端开设有与柱状腔相连通的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安装于柱状腔内的活塞,该活塞与柱状腔内壁密封配合,且位于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之间;负压气缸,该负压气缸的活塞杆穿过第一开口且与活塞固定连接;PLC控制单元,用于控制负压气缸上活塞杆的运动行程;所述负压管的尾管口部通过第二开口与柱状腔相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翁惠英
申请(专利权)人: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