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微小型电动平台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434157 阅读:83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5-07 22: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自动化设备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微小型电动平台,包括驱动组件,其包括伺服电机、由所述伺服电机驱动的滚珠丝杆和由所述滚珠丝杆带动的车载座,所述车载座能够装载负载;外壳组件,其包括用以遮蔽所述车载座外露的盖板;支撑组件,其与所述驱动组件相配合用以确保所述伺服电机驱动所述车载座做直线运动,其包括用以装设所述驱动组件的基础板和用以与所述滚珠丝杆及车载座相配合的直线导轨;及感应组件,其与所述支撑组件及驱动组件相配合用以给出车载座的设定位置的检测信号,其包括用以探测车载座位于原点位置的原点开关和用以探测车载座位于正限位置的正限位开关。能够很好地实现高精度、小型化、紧凑型及模块化的直线驱动。(*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自动化设备,尤其涉及到一种直线运动平台。
技术介绍
随着工业自动化技术的突飞猛进,在自动化流水线领域,通常是选用体积较大的运动平台,这就带来一些局限:1、无法适用于小型设备;2、由于运动平台本身占空间大,在小空间内,就难以进一步实现多轴联动;3、由于空间上的限制,还会导致设备的加工成本高,装配调试难度大时间长。可见,随着设备的小型化,对自动化执行元件也越来越多地要求小型化、紧凑型及模块化。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微小型电动平台,能够很好地实现高精度、小型化、紧凑型及模块化的直线驱动。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微小型电动平台,包括:驱动组件,其包括伺服电机、由所述伺服电机驱动的滚珠丝杆和由所述滚珠丝杆带动的车载座,所述车载座能够装载负载;外壳组件,其包括用以遮蔽所述车载座外露的盖板,所述盖板定义所述微小型电动平台的顶面;支撑组件,其与所述驱动组件相配合用以确保所述伺服电机驱动所述车载座做直线运动,其包括用以装设所述驱动组件的基础板和用以与所述滚珠丝杆及车载座相配合的直线导轨,所述基础板定义所述微小型电动平台的底面;及感应组件,其与所述支撑组件及驱动组件相配合用以给出所述车载座位于设定位置的检测信号,其包括用以探测所述车载座位于原点位置的原点开关和用以探测所述车载座位于正限位置的正限位开关。本技术的更进一步优选方案是:所述驱动组件还包括联轴器,所述联轴器连接在所述伺服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滚珠丝杆的一端之间。本技术的更进一步优选方案是:所述外壳组件还包括定义所述微小型电动平台的后端的后端板、定义所述微小型电动平台的前端的前端板以及定义所述微小型电动平台的两侧的两个侧板。本技术的更进一步优选方案是:所述支撑组件还包括装设在所述基础板前部的前轴承座、装设在所述前轴承座上的角接触轴承、装设在所述基础板后部的后轴承座以及装设在所述后轴承座上的深沟球轴承;其中,所述滚珠丝杆的两端分别装设在所述角接触轴承与所述深沟球轴承中;所述直线轨道装设在所述前轴承座与所述后轴承座之间。本技术的更进一步优选方案是:所述感应组件还包括用以探测所述车载座位于负限位置的负限位开关。本技术的更进一步优选方案是:所述负限位开关与所述原点开关装设在同一感应器座上,所述原点开关的装设位置较所述负限位开关的位置靠前。本技术的更进一步优选方案是:所述负限位开关、原点开关以及正限位开关均为光电检测开关。本技术的更进一步优选方案是:所述感应组件还包括装设在所述车载座侧面的感测配套件。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可以实现在小型设备的狭小空间的灵活安装使用;可以实现在小空间内的多轴联动叠加使用;并且,加工制造成本低,装配调试快捷。【附图说明】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微小型电动平台实施例的外观示意。图2为图1中去除了盖板后的结构示意。图3为图2中进一步去除了两个侧板后的结构示意。图4为本技术微小型电动平台实施例的分解示意。【具体实施方式】现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作详细说明。图1为本技术微小型电动平台实施例的外观示意。图2为图1中去除了盖板后的结构示意。图3为图2中进一步去除了两个侧板后的结构示意。图4为本技术微小型电动平台实施例的分解示意。参见图1至图4,本技术微小型电动平台10主要包括:驱动组件1,外壳组件2,支撑组件3和感应组件4。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该微小型电动平台10的尺寸为:长240mm X 宽 QOmmX 高 56mm。如图4所示,驱动组件I主要包括:伺服电机11,联轴器12,滚珠丝杠13以及车载座14。其中,伺服电机11的输出轴通过联轴器12与滚珠丝杠13的一端相连。所述车载座14与滚珠丝杠13相连。该伺服电机11可以通过驱动该滚珠丝杠13转动而带动该车载座14直线运动。如图4所示,外壳组件2主要包括:后端板21,盖板22,两个侧板23以及前端板24。外壳组件2可以对驱动组件I起到防护外部作用的损坏的作用。如图1所示,本技术微小型电动平台10在作为元件分派的时候,可以装设所述盖板22以保护微小型电动平台10的内部结构。如图2所示,本技术微小型电动平台10在实际应用中,需要去除所述盖板22以使驱动组件I外露,这时,所述车载座14可用以装载相应的负载。具体而言,后端板21定义了所述微小型电动平台10的后端。盖板22定义了所述微小型电动平台10的顶面。两个侧板23定义了所述微小型电动平台10的两侧。前端板24定义了所述微小型电动平台10的前端。如图3和图4所示,支撑组件3主要包括:基础板31,前轴承座32,锁紧螺母33,角接触轴承34,轴承压盖35,防撞垫36,直线导轨37,后轴承座38以及深沟球轴承39。支撑组件3与驱动组件I相配合,可以确保伺服电机11能够高精度、大扭矩地带动车载座14做直线运动。具体而言,前轴承座32装设在基础板31的前部。角接触轴承34装设在前轴承座32上。后轴承座38装设在基础板31的后部。深沟球轴承39装设在后轴承座38上。直线轨道37装设在前轴承座32与后轴承座38之间,用以与所述滚珠丝杆13及车载座14相配合。基础板31定义了本技术微小型电动平台10的底面。前述的后端板21,两个侧板23以及前端板24均是可拆卸地固定在基础板31上。盖板22则进一步可拆卸地固定在两个侧板23及两个端板21、24的顶部。如图3和图4所示,感应组件4主要包括:前感应器座41,正限位光电开关42,后感应器座43,原点光电开关44、负限位光电开关45以及感测配套件46。感测配套件46是装设在车载座14上。前感应器座41和后感应器座43均装设在基础板31上。感应组件4与支撑组件3及驱动组件I相配合。具体地,前感应器座41的装设位置与直线导轨37的前端相对应。正限位光电开关42装设在前感应器座41上,用以配合感测配套件46来检测运行于直线导轨37上的车载座14是否前行到了正极限位置。后感应器座43的装设位置与直线导轨37的后端相对应。原点光电开关44与负限位光电开关45均装设在后感应器座43。原点光电开关44的位置较负限位光电开关45的位置稍靠前。原点光电开关44配合感测配套件46可确定车载座14是否位于起始位置。负限位光电开关45配合感测配套件46可确定车载座14是否后退到了负极限位置。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正限位光电开关42、原点光电开关44及负限位光电开关45均为光电检测开关,比如:反射型。感测配套件46可以是装设在车载座14侧面的反光片。在其他实施例中,各开关42、44、45也可以是磁检测开关,比如:利用霍尔效应的,相应地,感测配套件46可以是装设在车载座14侧面的磁铁。本技术带来的有益效果,通过提供一种小型的紧凑型的伺服电动直线运动平台,可以驱动一定负载,可以多轴叠加安装,可以在狭小空间内自由安装。应当理解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可以对上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和替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微小型电动平台,其特征在于,包括:驱动组件,其包括伺服电机、由所述伺服电机驱动的滚珠丝杆和由所述滚珠丝杆带动的车载座,所述车载座能够装载负载;外壳组件,其包括用以遮蔽所述车载座外露的盖板,所述盖板定义所述微小型电动平台的顶面;支撑组件,其与所述驱动组件相配合用以确保所述伺服电机驱动所述车载座做直线运动,其包括用以装设所述驱动组件的基础板和用以与所述滚珠丝杆及车载座相配合的直线导轨,所述基础板定义所述微小型电动平台的底面;及感应组件,其与所述支撑组件及驱动组件相配合用以给出所述车载座位于设定位置的检测信号,其包括用以探测所述车载座位于原点位置的原点开关和用以探测所述车载座位于正限位置的正限位开关。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建华谢文胜杜荣钦仝敬烁尹建刚高云峰
申请(专利权)人:大族激光科技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