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采气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天然气集输管线的可提升式涡流装置,包括进气管线、出气管线、对称设于进气管线和出气管线之间的管板,进气管线和出气管线之间设有涡流发生器,涡流发生器的壳体底端连接有直管段,涡流发生器和直管段两端均与滑动槽板连接,滑动槽板与管板连接,管板上均固定有密封圈;涡流发生器的壳体顶端连接有拉杆,拉杆顶端设有把手;涡流发生器的壳体为两端开口的圆管状,涡流发生器的壳体和直管段的外径均不大于进气管线或出气管线的外径。该可提升式涡流装置可以有效防止天然气在集输管线内产生积液,降低管线压力损失,提高管线输送效率,降低管线清管频次,减小由清管作业带来的安全风险。(*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采气工程
,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天然气集输管线的可提升式涡流装置。
技术介绍
天然气在输送过程中,由于管线起伏所以始终存在低点积液情况,随着运行时间的延长,积液越来越多,使管线的有效通径变小,管线压力降低,从而造成输送效率降低。为了清出管线积液,提高管线输送效率,目前采用的有效措施是对管线进行通球清管,而通球清管如遇卡球便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对于积液较为严重的管线清管频次较高,因此风险也就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集输管线低点积液问题,降低管线压力损失,提高管线输送效率。为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适用于天然气集输管线的可提升式涡流装置,包括进气管线、出气管线、对称设于进气管线和出气管线之间的管板,所述进气管线和出气管线之间设有涡流发生器,所述涡流发生器的壳体底端连接有直管段,所述涡流发生器和直管段两端均与滑动槽板连接,滑动槽板与管板连接,所述管板上均固定有密封圈;所述涡流发生器的壳体顶端连接有拉杆,拉杆顶端设有把手;所述涡流发生器的壳体为两端开口的圆管状,所述涡流发生器的壳体和直管段的外径均不大于进气管线或出气管线的外径。所述涡流发生器和直管段外部设有下阀体,所述进气管线和出气管线穿过下阀体,所述下阀体的上端设有上阀盖,所述把手穿过上阀盖。所述上阀盖竖直方向贯穿设有螺纹,所述拉杆为螺杆,螺杆穿过上阀盖与上阀盖螺纹连接,所述把手为手轮。所述上阀盖中心设有穿过上阀盖的填料管,所述填料管内填满密封填料,填料管的上、下端均设有密封压盖,所述把手穿过填料管。所述密封压盖均设有螺纹,所述拉杆为螺杆,螺杆穿过密封压盖与密封压盖螺纹连接,所述把手为手轮。所述涡流发生器为涡轮。所述涡流发生器的壳体外径等于进气管线或出气管线的外径。所述直管段的外径等于进气管线或出气管线的外径。所述涡流发生器的壳体与直管段焊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提供的这种适用于天然气集输管线的可提升式涡流装置可以有效防止天然气在集输管线内产生积液,降低管线压力损失,提高管线输送效率,降低管线清管频次,减小由清管作业带来的安全风险。下面将结合附图做进一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纵剖面图;图2为图1的内腔俯视图;图3为图1的AB向视图。图中:1、上阀盖;2、下阀体;3、进气管线;4.出气管线;5、手轮;6、螺杆;7、密封压盖;8、填料管;9、密封填料;10、涡流发生器;11、直管段;12、滑动槽板;13、管板。【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为了解决集输管线低点积液问题,降低管线压力损失,提高管线输送效率,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适用于天然气集输管线的可提升式涡流装置,包括进气管线3、出气管线4、对称设于进气管线3和出气管线4之间的管板13,进气管线3和出气管线4之间设有涡流发生器10,涡流发生器10的壳体底端连接有直管段11,涡流发生器10和直管段11两端均与滑动槽板12连接,滑动槽板12与管板13连接,管板13上均固定有密封圈;涡流发生器10的壳体顶端连接有拉杆,拉杆顶端设有把手;涡流发生器10的壳体为两端开口的圆管状,涡流发生器10的壳体和直管段11的外径均不大于进气管线3或出气管线4的外径,其中,涡流发生器10为涡轮。本实施例可提升式涡流装置的工作过程,涡流发生器10和直管段11上下连接在两块滑动槽板12之间,而两块滑动槽板12放置于进气管线3和出气管线4之间对称设置的两管板13间,正常使用可提升式涡流装置时,涡流发生器10与进气管线3和出气管线4管板13正对水平一条线,涡流发生器10利用天然气驱动,有效防止天然气在集输管线内产生积液,降低管线压力损失,提高管线输送效率,降低管线清管频次,减小由清管作业带来的安全风险。当需要通球清管时,向上提动把手,拉杆上升,由于拉杆连接着涡流发生器10的壳体顶端,带动涡流发生器10的壳体、直管段11以及滑动槽板12在两管板13间上移动,直到直管段11的两端与进气管线3管板13和出气管线4管板13水平连接,从而将涡流发生器10更换为直管段11,这样,清管球就能顺利通过。由于管板13上均固定有密封圈,且涡流发生器10的壳体和直管段11的外径均不大于进气管线3或出气管线4的外径,所以向上提动手把至直管段11的两端与进气管线3管板13和出气管线4管板13水平连接后,直管段11可以牢固的卡在两块管板13之间,不会向下掉落,降低劳动强度,同时可以防止天然气的泄露,当清管完毕后,放下把手,拉杆向下,涡流发生器10恢复与进气管线3和出气管线4管板13正对水平一条线,涡流发生器10放回正常管线位置即可,不会影响集输管线正常运行。实施例2: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适用于天然气集输管线的可提升式涡流装置,包括进气管线3、出气管线4、对称设于进气管线3和出气管线4之间的管板13,进气管线3和出气管线4之间设有涡流发生器10,涡流发生器10的壳体底端连接有直管段11,涡流发生器10和直管段11外部设有下阀体2,进气管线3和出气管线4穿过下阀体2,下阀体2的上端设有上阀盖I O涡流发生器10和直管段11两端均与滑动槽板12连接,滑动槽板12与管板13连接,管板13上均固定有密封圈;涡流发生器10的壳体顶端连接有拉杆,拉杆顶端设有把手,把手穿过上阀盖I ;涡流发生器10的壳体为两端开口的圆管状,涡流发生器10的壳体和直管段11的外径均不大于进气管线3或出气管线4的外径,其中,涡流发生器10为涡轮。本实施例可提升式涡流装置的工作过程:涡流发生器10和直管段11上下连接在两块滑动槽板12之间,而两块滑动槽板12放置于进气管线3和出气管线4之间对称设置的两管板13间,正常使用可提升式涡流装置时,涡流发生器10与进气管线3和出气管线4管板13正对水平一条线,涡流发生器10利用天然气驱动,有效防止天然气在集输管线内产生积液,降低管线压力损失,提高管线输送效率,降低管线清管频次,减小由清管作业带来的安全风险。当需要通球清管时,向上提动把手,拉杆上升,由于拉杆连接着涡流发生器10的壳体顶端,带动涡流发生器10的壳体、直管段11以及滑动槽板12在两管板13间上移动,直到直管段11的两端与进气管线3管板13和出气管线4管板13水平连接,从而将涡流发生器10更换为直管段11,这样,清管球就能顺利通过。由于管板13上均固定有密封圈,且涡流发生器10的壳体和直管段11的外径均不大于进气管线3或出气管线4的外径,所以向上提动手把至直管段11的两端与进气管线3管板13和出气管线4管板13水平连接后,直管段11可以牢固的卡在两块管板13之间,不会向下掉落,降低劳动强度,同时可以防止天然气的泄露,同时由于涡流发生器10和直管段11外部设有下阀体2,进气管线3和出气管线4穿过下阀体2,下阀体2的上端设有上阀盖I,把手穿过上阀盖I,所以下阀体2、上阀盖I之间形成一个密闭空间,进一步防止天然气的泄露。当清管完毕后,放下把手,拉杆向下,涡流发生器10恢复与进气管线3和出气管线4管板13正对水平一条线,涡流发生器10放回正常管线位置即可,不会影响集输管线正常运行。实施例3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适用于天然气集输管线的可提升式涡流装置,包括进气管线3、出气管线4、对称设于进气管线3和出气管线4之间的管板13,进气管线3和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适用于天然气集输管线的可提升式涡流装置,包括进气管线(3)、出气管线(4)、对称设于进气管线(3)和出气管线(4)之间的管板(13),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管线(3)和出气管线(4)之间设有涡流发生器(10),所述涡流发生器(10)的壳体底端连接有直管段(11),所述涡流发生器(10)和直管段(11)两端均与滑动槽板(12)连接,滑动槽板(12)与管板(13)连接,所述管板(13)上均固定有密封圈;所述涡流发生器(10)的壳体顶端连接有拉杆,拉杆顶端设有把手;所述涡流发生器(10)的壳体为两端开口的圆管状,所述涡流发生器(10)的壳体和直管段(11)的外径均不大于进气管线(3)或出气管线(4)的外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帮华,解永刚,胡均志,赖燕,田喜军,徐勇,苏河套,王喜娟,赵轩刚,何彦君,周继勇,王娜,马连伟,徐东,叶晔,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