卸扣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429262 阅读:1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5-07 14: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卸扣装置,包括一连接体、设于连接体的两侧且能够作竖直方向往复运动的第一运动杆和第二运动杆、位于连接体的上方且可延其轴向往复运动的第三运动杆和第四运动杆、分别位于第三运动杆、第四运动杆后方的第五运动杆和第六运动杆;第三运动杆和第四运动杆的下端分别与第一运动杆和第二运动杆的顶端枢接;第一运动杆和第二运动杆的上端分别与连接体的两侧枢接,并分别通过一限位件进行转动限位,使得第一运动杆和第二运动杆在向上移动时,它们的上端分别朝向第三运动杆的方向倾斜一限定角度;第三运动杆和第四运动杆的相对的端分别设有用于夹持上钻杆的第一夹持部,第四运动杆和第五运动杆的相对的端分别设有第二夹持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卸扣装置
技术介绍
钻杆属于钻机的一部分,用于对地面进行钻孔等,它通常由上钻杆和下钻杆螺纹连接而成。由于钻杆的直径较大,在将上钻杆和下钻杆进行卸除时,都需要专业人士以及工具对其进行卸扣。请参见图1,图1是示出了现有的较为普遍的一种卸扣方式。垫叉11需要对穿过下钻杆12的两侧,在这种方式中,需要专门的人力去控制垫叉11以带动下钻杆12进行逆时针旋转。如果控制垫叉11的力过大,可能会导致垫叉11与下钻杆12之间的接触不稳,导致垫叉11可能从钻杆12上脱落,如此,由于垫叉11的体积较大,很可能会产生安全事故,并且这种方式既费时也费力。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安全性高、卸扣效率高的卸扣装置。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卸扣装置,包括一连接体、设于连接体的两侧且能够作竖直方向往复运动的第一运动杆和第二运动杆、设于所述连接体的上方的第一组运动杆以及与所述第一组运动杆呈同一水平面且平行的第二组运动杆,所述第一组运动杆包括可延其轴向往复运动的第三运动杆和第四运动杆,所述第二组运动杆包括可延其轴向往复运动的第五运动杆和第六运动杆;所述第三运动杆的下端与所述第一运动杆的顶端枢接,所述第四运动杆的下端与所述第二运动杆的顶端枢接;所述第一运动杆和第二运动杆的上端分别与所述连接体的两侧枢接,并分别通过一限位件进行转动限位,以使得所述第一运动杆和第二运动杆在向上移动时,它们的上端分别朝向第三运动杆的方向倾斜一限定角度;所述第三运动杆和第四运动杆的相对的端分别设有用于夹持上钻杆的第一夹持部,所述第四运动杆和第五运动杆的相对的端分别设有夹持下钻杆的第二夹持部。进一步的,还包括一用于使钻杆穿设在其中的导向环,所述导向环设于第二组运动杆的后方。进一步的,在所述连接体的上端面设置有竖直向上的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所述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的上端分别向下开设有一个弧形腔,所述弧形腔的弧度与所述导向环的下圆弧相匹配,并且该弧形腔与所述导向环的下圆弧位于同一高度;所述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分别位于第一组运动杆的前、后两侧,用于对第三运动杆和第四运动杆起到前、后方向的限位作用。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以及第六运动杆均为液压油缸,第一液压油缸和第二液压油缸均为卸扣油缸,第三、第四、第五和第六液压油缸均为夹持油缸。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夹持部包括分别位于第三运动杆和第四运动杆相对的端的第一 U型夹持头,所述第二夹持部包括分别位于第五运动杆和第六运动杆相对的端的第二 U型夹持头。进一步的,所述连接体呈矩形,它具有相对设置的前、后端面,上、下端面以及左、右端面,在所述连接体的前端面设置有与位于钻机上的桅杆相连的螺纹连接部。进一步的,在所述连接体的左、右端面分别延伸有一固定片,所述第一运动杆和第二运动杆的上端分别与位于右端和左端的固定片枢接。本技术的卸扣装置,通过第三至第六运动杆对钻杆进行夹紧,使得第一至第四运动杆进行联动配合,进而带动上钻杆或者下钻杆呈逆时针方向转动,最终对钻杆进行卸扣。本卸扣装置,不需要专人进行人力卸扣,仅仅通过人工控制该卸扣装置即可进行自动卸扣操作,降低了人力成本,相比起人力卸扣,它的工作效率高、卸扣运动快、操作简单,并且安全性得到大大地提高。【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现有技术中卸扣装置用于钻杆上的使用状态图。图2是本技术卸扣装置一实施例的主视图。图3为图2的左视图。图4为图2的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首先,在对实施例进行描述之前,有必要对本文中出现的一些术语进行解释。例如:本文中若出现使用“第一”、“第二”等术语来描述各种元件,但是这些元件不应当由这些术语所限制。这些术语仅用来区分一个元件和另一个元件。因此,“第一”元件也可以被称为“第二”元件而不偏离本技术的教导。另外,应当理解的是,当提及一元件“连接”或者“联接”到另一元件时,其可以直接地连接或直接地联接到另一元件或者也可以存在中间元件。相反地,当提及一元件“直接地连接”或“直接地联接”到另一元件时,则不存在中间元件。在本文中出现的各种术语仅仅用于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而无意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除非上下文另外清楚地指出,则单数形式意图也包括复数形式。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括”和/或“包括有”时,这些术语指明了所述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和/或部件的存在,但是也不排除一个以上其他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部件和/或其群组的存在和/或附加。关于实施例:请参见图2至图4,本实施例的卸扣装置,使用于上钻杆和下钻杆,用于将下钻杆从上钻杆中卸除,或者用于将上钻杆从下钻杆中卸除。本实施例的卸扣装置包括一连接体2、设于连接体2的两侧且能够作竖直方向往复运动的第一运动杆31和第二运动杆32、设于所述连接体2的上方的第一组运动杆以及与所述第一组运动杆呈同一水平面且平行的第二组运动杆,所述第一组运动杆包括可延其轴向往复运动的第三运动杆33和可与所述第三运动杆33作相对动作的第四运动杆34,所述第二组运动杆包括可延其轴向往复运动的第五运动杆35和第六运动杆36 ;所述第三运动杆33的下端与所述第一运动杆31的顶端枢接,所述第四运动杆34的下端与所述第二运动杆32的顶端枢接;所述第一运动杆31和第二运动杆32的上端分别与所述连接体2的两侧枢接,并分别通过一限位件进行转动限位,以使得所述第一运动杆31和第二运动杆32在向上移动时,它们的上端分别朝向第三运动杆33的方向倾斜一限定角度;所述第三运动杆33和第四运动杆34的相对的端分别设有用于夹持上钻杆的第一夹持部41,所述第四运动杆34和第五运动杆35的相对的端分别设有夹持下钻杆的第二夹持部42。具体地:本实施例的连接体2呈矩形体,它具有相对设置的前、后端面,上、下端面以及左、右端面,在所述连接体2的前端面设置有与位于钻机上的桅杆(图未示出)相连的螺纹连接部21。所述桅杆设于钻机上,并与所述钻杆平行设置,在使用本实施例的卸扣装置时,上钻杆是穿设在第三运动杆33、第四运动杆34中间,而下钻杆穿设在第五运动杆35和第六运动杆36中间。当然,在其他的实施例中,上钻杆和下钻杆也可以与上述相反的方式穿在第三、第四、第五及第六运动杆36中间。在矩形连接体2的左、右端面分别延伸有一固定片22,所述第一运动杆31和第二运动杆32的上端分别与位于右端和左端的固定片22枢接。如此,使得第一运动杆31和第二运动杆32在竖直的方向上向上移动的同时,还通过上述限位件进行一个方向上的转动限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卸扣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连接体、设于连接体的两侧且能够作竖直方向往复运动的第一运动杆和第二运动杆、设于所述连接体的上方的第一组运动杆以及与所述第一组运动杆呈同一水平面且平行的第二组运动杆,所述第一组运动杆包括可延其轴向往复运动的第三运动杆和第四运动杆,所述第二组运动杆包括可延其轴向往复运动的第五运动杆和第六运动杆;所述第三运动杆的下端与所述第一运动杆的顶端枢接,所述第四运动杆的下端与所述第二运动杆的顶端枢接;所述第一运动杆和第二运动杆的上端分别与所述连接体的两侧枢接,并分别通过一限位件进行转动限位,以使得所述第一运动杆和第二运动杆在向上移动时,它们的上端分别朝向第三运动杆的方向倾斜一限定角度;所述第三运动杆和第四运动杆的相对的端分别设有用于夹持上钻杆的第一夹持部,所述第四运动杆和第五运动杆的相对的端分别设有夹持下钻杆的第二夹持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代政勇唐健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探矿机械厂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8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