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扬州大学专利>正文

小麦-长穗偃麦草抗赤霉病7E染色体长臂易位系的培育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1421025 阅读:110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5-06 22:3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小麦-长穗偃麦草7E染色体长臂抗赤霉病易位系的培育方法。本研究利用60Co辐射处理小麦-长穗偃麦草7E代换系与扬麦16杂交的F2代种子,在辐射后代的繁殖过程中,首先进行田间赤霉病抗性筛选,选择赤霉病抗性高又具有长穗偃麦草相关特征的植株单株种植。在此基础上利用长穗偃麦草7E染色体长臂特异标记对获选单株进行检测,最后通过细胞学进行小麦-长穗偃麦草抗赤霉病易位系确认。利用田间表现型筛选、分子标记鉴定和细胞学确认三种方法相结合,创建了小麦-长穗偃麦草7E染色体长臂抗赤霉病易位系;所获抗赤霉病易位系为小麦品种改良和遗传研究提供新种质或基础材料,可作为亲本参与抗赤霉病小麦的培育。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作物遗传育种领域,本研究利用60Co(钴60)辐射处理小麦-长穗偃麦草7E代换系(DS7E/7B)与扬麦16杂交的F2代种子,在辐射后代的繁殖过程中,首先进行田间赤霉病抗性筛选,选择赤霉病抗性较好又具有长穗偃麦草相关特征的单株种植,在此基础上利用长穗偃麦草7E染色体长臂特异标记对获选单株进行检测,最后通过细胞学进行小麦-长穗偃麦草抗赤霉病易位系确认。利用田间表现型筛选、分子标记鉴定和细胞学确认三种方法相结合,创建了小麦-长穗偃麦草抗赤霉病7E染色体长臂易位系。
技术介绍
1 小麦育种目标和其野生近缘种小麦是世界上种植面积最大、总产量仅次于玉米的粮食作物。近半个世纪来,世界小麦的总产量已经增加了两倍多,其中,优良的小麦品种对提高小麦产量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目前小麦育种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提高小麦产量,降低生产成本;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小麦抗逆性育种;小麦营养品质(何中虎等,2006)。为完成以上育种目标,小麦本身的遗传资源已经明显不够,而与小麦具有近缘关系的许多野生物种中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小麦‑长穗偃麦草7E染色体长臂抗赤霉病易位系的培育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中国春‑长穗偃麦草7E7B代换系与扬麦16杂交,杂交F1代种子自交获得F2代种子,将F2代种子进行60Co(钴60)辐射,即M1;2)种植M1代种子,选择具有长穗偃麦草形态学特征并且赤霉病抗性高于阴性对照An8455和中国春、扬麦16的单株收获,即收获M2种子;3)将M2代种子自交,单株提取M2代植株基因组DNA,首先用E基因组分子标记SM1‑7E_1、SM1‑7E_2、P7E_No.32和P7E_No.36进行PCR检测,选择至少有一个E基因组分子标记出现条带的样本,再用长穗偃麦草7E长臂特异分子标记P7E_No.7、...

【技术特征摘要】
1.小麦-长穗偃麦草7E染色体长臂抗赤霉病易位系的培育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中国春-长穗偃麦草7E7B代换系与扬麦16杂交,杂交F1代种子自交获得F2代种子,将
F2代种子进行60Co(钴60)辐射,即M1;
2)种植M1代种子,选择具有长穗偃麦草形态学特征并且赤霉病抗性高于阴性对照An8455
和中国春、扬麦16的单株收获,即收获M2种子;
3)将M2代种子自交,单株提取M2代植株基因组DNA,首先用E基因组分子标记SM1-7E_1、
SM1-7E_2、P7E_No.32和P7E_No.36进行PCR检测,选择至少有一个E基因组分子标记出
现条带的样本,再用长穗偃麦草7E长臂特异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建民张璐璐高勇陈士强刘慧萍黄泽峰秦树文黄帅
申请(专利权)人:扬州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