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张晶专利>正文

移动升降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412082 阅读:91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5-06 12:0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移动升降装置,包括移动机构和升降机构;移动机构包括支撑板、连接部及支爪,支撑板设置有多个与连接部连接的第一电机,第一电机的旋转轴垂直于支撑板;连接部连接有旋转轴垂直于第一电机旋转轴的第二电机,第二电机上固定有旋转轴平行于第二电机旋转轴的与支爪连接的第三电机;升降机构包括底架、两个叉形铰接件、气缸、脚架,底架设于支撑板上,各叉形铰接件的两端和另外两端分别铰接于以及滑动连接于底架和脚架上,气缸驱动两叉形铰接件以带动脚架升降。移动机构通过各电机带动支爪移动,通过气缸驱动两叉形铰接件以带动脚架升降,使得移动升降装置移动方便、结构简单且能够自适应调整平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移动升降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移动升降装置。
技术介绍
在毛坯房间内进行高处的粉刷、钻孔、布线等操作时,通常架设直梯或人字梯,由于房间内地面不平整,梯子往往放置不稳,容易倾斜和倒塌,造成工人受伤。在施工过程中,经常需要移动位置,人员必须从直梯或人字梯下来并搬运笨重的直梯或人字梯至相应的位置,导致移动操作繁琐,而且搬运不便。传统的移动升降装置通常搭载在滚轮式的车上,体积庞大,不便于移动和搬运,另外,滚轮式的车停放在不平整的地面上时,需要在车底放置垫块以调整升降装置处于平衡状态,过程繁琐。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技术中的梯子和移动升降装置的搬运和移动不便、无法适应不平整地面的问题,提供一种移动方便、结构简单且自适应调整平衡的移动升降装置。一种移动升降装置,包括移动机构和升降机构;所述移动机构包括: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侧边上间隔设置有六个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的旋转轴垂直于所述支撑板;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第一电机的旋转轴驱动连接,所述连接部驱动连接有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的旋转轴垂直于所述第一电机的旋转轴,所述第二电机上固定有第三电机,所述第三电机的旋转轴平行于所述第二电机的旋转轴;及支爪,所述支爪与所述第三电机的旋转轴驱动连接;所述升降机构包括:底架、两个叉形铰接件、气缸、脚架,所述底架可拆卸安装于所述支撑板上,各所述叉形铰接件的两端分别铰接于所述底架和所述脚架上,各所述叉形铰接件的另外两端分别与所述底架和所述脚架滑动连接,所述气缸驱动两个所述叉形铰接件以带动所述脚架升降。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连接部包括第一U形件和第二U形件;所述第一U形件的底部与所述第二U形件的底部固定设置,所述第一U形件的一侧壁至另一侧壁的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二U形件的一侧壁至另一侧壁的方向;所述第一U形件的一侧壁与所述第一电机的旋转轴驱动连接,其另一侧壁转动设置于所述支撑板上;所述第二U形件的一侧壁与所述第二电机的旋转轴驱动连接,其另一侧壁转动设置于所述第二电机上。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脚踏板,所述脚踏板安装于所述脚架上,所述脚踏板上远离所述脚架的表面设有多个防滑部。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防滑部为十字形结构。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叉形铰接件包括第一杆和第二杆,所述第一杆的中部与所述第二杆的中部相铰接,所述第一杆以及所述第二杆的一端分别铰接于所述底架和所述脚架上,所述第一杆以及所述第二杆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底架和所述脚架滑动连接;所述气缸的伸缩端与所述第一杆或所述第二杆铰接,所述气缸的固定端铰接于所述底架上。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支杆,所述支杆的两端分别连接在两个叉形铰接件中的第一杆上;或所述支杆的两端分别连接在两个叉形铰接件中的第二杆上;所述气缸的伸缩端与所述支杆铰接。上述移动升降装置中的移动机构通过第一电机、第二电机以及第三电机带动支爪移动,可拆卸安装于移动机构上的升降机构通过气缸驱动第一叉形铰接件和第二叉形铰接件以带动脚架升降,使得移动升降装置移动方便、结构简单且能够自适应调整平衡。另外,支撑板采用双层板设计,在保证了抗弯折性能的情况下,大大减轻了支撑板厚度。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例之移动升降装置的侧视图;图2为图1中所示移动机构的结构图;图3为图2中所示移动机构中支撑板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2中所示连接部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2中所示第二电机、第三电机以及支爪之间连接的侧视图;图6为图2所示移动机构的俯视图;图7为图2中所示支爪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1中所示升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其为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例之移动升降装置的侧视图。移动升降装置包括移动机构10和升降机构20。请一并参阅图2,其为图1中移动机构10的结构图。移动机构10包括:支撑板110、连接部120及支爪130。支撑板110的侧边上间隔设置有六个第一电机140,第一电机140的旋转轴垂直于支撑板110。连接部120与第一电机140的旋转轴驱动连接,连接部120驱动连接有第二电机150,第二电机150的旋转轴151垂直于第一电机140的旋转轴,第二电机150上固定有第三电机160,第三电机160的旋转轴161平行于第二电机150的旋转轴151。支爪130与第三电机160的旋转轴161驱动连接。为了减轻支撑板110的重量,又可以确保支撑板110具有较佳的抗变形强度,如图3所示,其为图2中所示移动机构10中支撑板110的结构示意图,支撑板110包括第一支撑板111和第二支撑板112,第一支撑板111以及第二支撑板112的边缘各延伸出六个第一连接片113以及第二连接片114,各第一连接片113间隔排布于第一支撑板111的边缘,各第二连接片114间隔排布于第二支撑板112的边缘,第一支撑板111上的六个第一连接片113与第二支撑板112上的六个第二连接片114一一对应并相互对齐。第一支撑板111以及第二支撑板112通过多个间隔设置的隔板114连接,这样,第一支撑板111和第二支撑板112之间形成空腔,与一体成型的实体支撑板相比,在不减少支撑板110厚度的情况下,大大减轻了支撑板110的重量,使得移动升降装置移动方便,较小电能消耗。又如,第一支撑板111和第二支撑板112上开设有孔槽,这样在不影响耐弯折性的情况下,减轻第一支撑板111和第二支撑板112的重量,因而,进一步减轻支撑板110的重量。第一连接片113以及第二连接片114上均开设有安装孔位(图未标),第一电机140固定安装于相互对齐的第一连接片113和第二连接片114之间,第一电机140的旋转轴穿设第一连接片113上的安装孔位。具体的,请参阅4,其为图2中所示连接部120的结构示意图,连接部120包括第一U形件121和第二U形件122,第一U形件121的底部1211与第二U形件122的底部1221固定设置,第一U形件121的一侧壁1212至另一侧壁1213的方向垂直于第二U形件122的一侧壁1222至另一侧壁1223的方向。具体的,第一U形件121的一侧壁1212至另一侧壁1213为方向A1,第二U形件122的一侧壁1222至另一侧壁1223为方向A2,方向A1垂直于方向A2。第一U形件121的一侧壁1212与第一电机140的旋转轴驱动连接,第一U形件121的另一侧壁1213转动设置于支撑板110上。第二U形件122的一侧壁1222与第二电机150的旋转轴151驱动连接,第二U形件122的另一侧1223壁转动设置于第二电机150上。请一并参考图5,其为图2中所示第二电机150、第三电机160以及支爪130之间连接的侧视图。第二电机150上固定有第三电机160,第三电机160的旋转轴161平行于第二电机150的旋转轴151。支爪130与第三电机160的旋转轴161驱动连接。请参阅图6,其为图2所示移动机构10的俯视图。为了保持移动机构10移动时的稳定性,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板111以及第二支撑板112呈矩形状,以第一支撑板111为例进行说明,六个第一连接片113分别位于矩形状的第一支撑板111的四个直角以及两个相对长边的中部位置,这样,六个第一连接片113均匀且对称分布于第一支撑板111的边缘,增加了移动机构10移动时的稳定性和平衡性。请一并参考图5和图7,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移动升降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移动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移动机构和升降机构;所述移动机构包括: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侧边上间隔设置有六个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的旋转轴垂直于所述支撑板;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第一电机的旋转轴驱动连接,所述连接部驱动连接有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的旋转轴垂直于所述第一电机的旋转轴,所述第二电机上固定有第三电机,所述第三电机的旋转轴平行于所述第二电机的旋转轴;及支爪,所述支爪与所述第三电机的旋转轴驱动连接;所述升降机构包括:底架、两个叉形铰接件、气缸、脚架,所述底架可拆卸安装于所述支撑板上,各所述叉形铰接件的两端分别铰接于所述底架和所述脚架上,各所述叉形铰接件的另外两端分别与所述底架和所述脚架滑动连接,所述气缸驱动两个所述叉形铰接件以带动所述脚架升降。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移动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移动机构和升降机构;所述移动机构包括: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侧边上间隔设置有六个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的旋转轴垂直于所述支撑板;所述支撑板包括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以及第二支撑板的边缘各延伸出六个第一连接片以及第二连接片,各所述第一连接片间隔排布于所述第一支撑板的边缘,各所述第二连接片间隔排布于所述第二支撑板的边缘,所述第一支撑板上的六个所述第一连接片与所述第二支撑板上的六个所述第二连接片一一对应并相互对齐;所述第一连接片以及第二连接片上均开设有安装孔位,所述第一电机固定安装于相互对齐的所述第一连接片和第二连接片之间,所述第一电机的旋转轴穿设第一连接片上的安装孔位;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第一电机的旋转轴驱动连接,所述连接部驱动连接有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的旋转轴垂直于所述第一电机的旋转轴,所述第二电机上固定有第三电机,所述第三电机的旋转轴平行于所述第二电机的旋转轴;连接部包括第一U形件和第二U形件;所述第一U形件的底部与所述第二U形件的底部固定设置,所述第一U形件的一侧壁至另一侧壁的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二U形件的一侧壁至另一侧壁的方向;所述第一U形件的一侧壁与所述第一电机的旋转轴驱动连接,其另一侧壁转动设置于所述支撑板上;所述第二U形件的一侧壁与所述第二电机的旋转轴驱动连接,其另一侧壁转动设置于所述第二电机上;及支爪,所述支爪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晶
申请(专利权)人:张晶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