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减震鞋底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392436 阅读:62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5-02 04:24
一种减震鞋底,包括镶嵌于中底内的减震结构,所述减震结构包括:相互平行的上层板材和下层板材,上层板材和下层板材均位于足弓下方,向鞋内方向凸起且凸起轮廓与足弓相对应,两层之间以斜向的连接板连接,上层板材的长度大于下层板材的长度,所述下层板材的前边沿位于中底脚掌部位的后端,下层板材的后边沿位于中底脚跟部位的前端,所述上层板材的前边沿位于中底脚掌部位的中部,上层板材的后边沿位于中底脚跟部位的中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根据不同穿着者自身足弓的变化进行缓震性能的补强,可以为不同人群提供良好的减震效果,另外,此结构并不需要较高的离地高度,不会影响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制鞋
,特别涉及一种减震鞋底
技术介绍
目前,我国制鞋工业蓬勃发展,制鞋产量连年居世界首位,中国正在由世界制鞋大国向制鞋强国努力,消费者对制鞋工艺设计水平,穿着舒适性等各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全球各个体育用品公司都在不断研发运动鞋的减震技术,无论是消费者还是运动员都越来越注重运动鞋的科技含量,而中底的减震科技则是重中之重,而结构减震又是所有减震类型中减震能力最好、效率最高的类型。一双具有良好减震性能的运动鞋不但能在激烈的运动中帮助人们提升运动表现,在日常生活中也能给人良好的舒适感。现有技术一:李宁弓李宁弓的灵感来自赵州桥,其结构是在中底的后跟受力区域设置一个带有弧度的平板,在受到压力时平板变形来吸收压力,紧接着回复形变来提供反弹力。现有技术二:Adidas bounceBounce是一种“日”字型结构的减震系统,它由若干个“日”字型结构的模块组成,有全掌形式的,也有半掌形式的,在受到压力时,每一个模块都会产生形变来吸收冲击力。上述两种技术中,结构减震均存在如下缺点:(I)减震的模块因为结构的原因普遍较大,离地距离较高,导致运动时的稳定性较差。(2)大多数的结构减震都由若干个小的减震模块组成,而单独的小减震模块形变能力较差,所以这些产品在使用时对人们的体重要求较高,体重轻的人往往无法体会到良好的减震效果,反而会有脚感偏硬的状况。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减震鞋底,可以解决传统的结构减震系统单元较小,结构偏硬,导致脚感生硬,体重较轻的人无法得到理想的减震效果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减震鞋底,包括镶嵌于中底内的减震结构,所述减震结构包括:相互平行的上层板材11和下层板材12,上层板材11和下层板材12均位于足弓下方,向鞋内方向凸起且凸起轮廓与足弓相对应,两层之间以斜向的连接板13连接,上层板材11的长度大于下层板材12的长度,所述下层板材12的前边沿位于中底脚掌部位的后端,下层板材12的后边沿位于中底脚跟部位的前端,所述上层板材11的前边沿位于中底脚掌部位的中部,上层板材11的后边沿位于中底脚跟部位的中部。所述上层板材11的前边沿连接一个向上翘起的前掌板材14,前掌板材14的前边沿接位于其上方的延伸板材一 15的前边沿,接延伸板材一 15的后边沿靠近上层板材11并悬空,上层板材11的后边沿连接一个向上翘起的后跟板材16,后跟板材16的后边沿接位于其上方的延伸板材二 17的后边沿,接延伸板材二 17的前边沿靠近上层板材11并悬空。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减震的原理完全不同,不需要穿着者一定具有较大体重,无论人们体型偏胖还是偏瘦,运动时此结构都会随着足弓形变,根据不同穿着者自身足弓的变化进行缓震性能的补强,可以为不同人群提供良好的减震效果。另外,此结构并不需要较高的离地高度,不会影响稳定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单个减震结构)。图2是本技术中底拆分组装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受力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两个减震结构相连接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详细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本技术一种减震鞋底,包括镶嵌于中底内的减震结构,减震结构包括:向鞋内方向凸起的圆弧形的板材,板材位于足弓下方,且凸起轮廓与足弓相对应。人体脚部自身的减震依赖于足弓,而本技术的结构可对足弓自身的减震作用进行增强。在每次足部落地时,圆弧形的板材受到挤压而产生形变,这种形变和足弓的形变类似,两者叠加即可达到良好的减震效果。板材为双层结构,包括上层板材11和下层板材12,相互平行,上层板材11的长度大于下层板材12的长度,两层之间以斜向的连接板13连接。下层板材12的前边沿位于中底脚掌部位的后端,下层板材12的后边沿位于中底脚跟部位的前端。而上层板材11的前边沿位于中底脚掌部位的中部,下层板材12的后边沿位于中底脚跟部位的中部。上层板材11和下层板材12的功能相同,同为增强作用。上层板材11的前边沿连接一个向上翘起的前掌板材14,前掌板材14的前边沿接位于其上方的延伸板材一 15的前边沿,接延伸板材一 15的后边沿靠近上层板材11并悬空,上层板材11的后边沿连接一个向上翘起的后跟板材16,后跟板材16的后边沿接位于其上方的延伸板材二 17的后边沿,接延伸板材二 17的前边沿靠近上层板材11并悬空。在圆弧的最低处又向上翘起并延伸,使得在前掌和后掌处又能提供额外的缓震性。如图2所示,要将上述减震结构安插在中底里,如果采用传统的整体中底,加工难度较大。本技术采用分体组合的方法,将中底分为六个部分:顶层1、前掌中间层2、夹层3、后跟中间层4、前掌底层5和后跟底层6,其中顶层I位于上层板材11、延伸板材一 15和延伸板材二 17的上方,前掌中间层2位于延伸板材一 15与前掌板材14之间,夹层3位于上层板材11与下层板材12之间,后跟中间层4位于后跟板材16与延伸板材二 17之间,前掌底层5位于前掌板材14下方,后跟底层6位于后跟板材16下方。通过上述六部分分别与减震结构结合,结合方式为胶粘,组装中底的难度会大大降低。如图3所示,当受到运动冲击时,鞋底发生形变,中间圆弧部分的形变与足弓的形变类似,而且位置也处于足弓下方,所以会给足弓的形变进行补强,增大形变量,提供良好的减震。前掌和后掌的上翘以及弯折延伸设计在收到压力冲击时同样能产生形变,吸收压力,转化为反弹力。如图4所示,本技术中的减震结构可两个为一整体,在宽度方向上以交叉板18连接。置于中底内,整体的结构可以保证减震的平顺性和整体性。本技术不同于传统结构减震的依靠形变来吸收受力区压力,而是从人体最自然的结构出发,将主要结构置于足弓下方,而不是直接放在受力区,这样以来每次运动时并不需要特别大的压力才能使之发挥作用,而是每次伴随着足弓的形变而形变,达到减震的作用。其中向鞋内方向凸起的结构除了为图示的圆弧形之外,采用倒V形或者倒梯形也可以达到同样的技术效果。【主权项】1.一种减震鞋底,包括镶嵌于中底内的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结构包括:相互平行的上层板材(11)和下层板材(12),上层板材(11)和下层板材(12)均位于足弓下方,向鞋内方向凸起且凸起轮廓与足弓相对应,两层之间以斜向的连接板(13)连接,上层板材(11)的长度大于下层板材(12)的长度,所述下层板材(12)的前边沿位于中底脚掌部位的后端,下层板材(12)的后边沿位于中底脚跟部位的前端,所述上层板材(11)的前边沿位于中底脚掌部位的中部,上层板材(11)的后边沿位于中底脚跟部位的中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减震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层板材(11)的前边沿连接一个向上翘起的前掌板材(14),前掌板材(14)的前边沿接位于其上方的延伸板材一(15)的前边沿,接延伸板材一(15)的后边沿靠近上层板材(11)并悬空,上层板材(11)的后边沿连接一个向上翘起的后跟板材(16),后跟板材(16)的后边沿接位于其上方的延伸板材二(17)的后边沿,接延伸板材二(17)的前边沿靠近上层板材(11)并悬空。【专利摘要】一种减震鞋底,包括镶嵌于中底内的减震结构,所述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减震鞋底,包括镶嵌于中底内的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结构包括:相互平行的上层板材(11)和下层板材(12),上层板材(11)和下层板材(12)均位于足弓下方,向鞋内方向凸起且凸起轮廓与足弓相对应,两层之间以斜向的连接板(13)连接,上层板材(11)的长度大于下层板材(12)的长度,所述下层板材(12)的前边沿位于中底脚掌部位的后端,下层板材(12)的后边沿位于中底脚跟部位的前端,所述上层板材(11)的前边沿位于中底脚掌部位的中部,上层板材(11)的后边沿位于中底脚跟部位的中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汤运启王子杰李楠
申请(专利权)人:陕西科技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