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面板及其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1385301 阅读:48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5-01 12:2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触控面板,包括:一基板,具有一可视部及至少一位于该可视部一侧的非可视部;至少一感测电极层,设于该可视部上;线路层,对应于该可视部的位置设置,其中该线路层包括复数个信号导线及至少一位于该些信号导线之间的间隙,且该些信号导线会电性连接该感测电极层;第一遮光层,设于该非可视部与该线路层之间,其中该第一遮光层具有至少一凹口,且该凹口的位置与该间隙的位置相对应;及第二遮光层,至少对应于该凹口的位置而设置且该第二遮光层的涵盖范围至少等于该凹口的孔径。本发明专利技术亦公开此触控面板之制造方法。藉此,本发明专利技术可有效解决因遮蔽层的遮蔽功能丧失而产生漏光或外显触控讯号导线的问题发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触控面板及其制造方法,且特别涉及一种具有多个遮光层之触控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近年来,触控方式逐渐成为最主要的输入方式,被广泛应用在各种电子产品中,例如智能型手机、平板计算机或笔记本电脑等。这些触控装置所采用的触控面板通常包括基板与形成于基板上的组件,如感测电极、黑色遮蔽层及触控讯号导线等由于触控讯号导线通常是由不透光的材料形成,因此在触控讯号导线形成之前会先形成一层黑色遮蔽层以对触控讯号导线进行遮蔽。但制作触控讯号导线通常采用蚀刻技术,特别是在激光蚀刻过程中通常也会将部分黑色遮蔽层的涂层一起蚀刻掉,导致黑色遮蔽层的遮蔽功能丧失而产生漏光或外显触控讯号导线的问题发生。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触控面板及其制造方法,可有效解决因遮蔽层的遮蔽功能丧失而产生漏光或外显触控讯号导线的问题发生。本专利技术公开一种触控面板,包括:一基板,具有一可视部及至少一位于该可视部一侧的非可视部;至少一感测电极层,设于该可视部上;线路层,对应于该可视部的位置设置,其中该线路层包括复数个信号导线及至少一位于该些信号导线之间的间隙,且该些信号导线会电性连接该感测电极层;第一遮光层,设于该非可视部与该线路层之间,其中该第一遮光层具有至少一凹口,且该凹口的位置与该间隙的位置相对应;及第二遮光层,至少对应于该凹口的位置而设置且该第二遮光层的涵盖范围至少等于该凹口的孔径。本专利技术更公开一种触控面板之制造方法,包括:提供一基板,其中该基板具有一可视部及至少一位于该可视部一侧的非可视部;形成至少一感测电极层于该可视部上;形成一预设的线路层,对应于该非可视部的位置设置;形成一预设的第一遮光层于该非可视部与该线路层之间;对该预设的线路层进行一蚀刻步骤;该预设的线路层经该蚀刻步骤后会形成一线路层,且该线路层包括复数个信号导线及至少一位于该些信号导线之间的间隙,该些信号导线会电性连接该感测电极层,而该预设的第一遮光层会受该蚀刻步骤的影响而连带形成一具有至少一凹口的第一遮光层,其中该凹口的位置与该间隙的位置相对应;及形成一第二遮光层,其中该第二遮光层至少对应于该凹口的位置而设置且该第二遮光层的涵盖范围至少等于该凹口的孔径。本专利技术公开之触控面板及其制造方法,是利用于蚀刻步骤后再形成一第二遮光层,以填补此蚀刻步骤在第一遮光层中形成之凹口,并有效解决触控面板在非可视部之漏光或外显触控讯号导线的问题。为让本专利技术之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出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之触控面板的上视示意图;图2至图3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在制作图1之触控面板的各阶段剖面示意图;图2与图4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在制作图1之触控面板的各阶段剖面示意图;图5A至图5D是根据图3所绘示的触控面板的各实施剖面示意图;图6至图7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在制作图1之触控面板的各阶段剖面示意图;及图8A至图8D是参考图5A至图5D所绘示的触控面板的各实施剖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应了解的是,以下之叙述提供许多不同的实施例或例子,用以实施本专利技术之不同样态。以下所述特定的组件及排列方式尽为简单描述本专利技术。当然,这些仅用以举例而非本专利技术之限定。此外,在不同实施例中可能使用重复的标号或标示。这些重复仅为了简单清楚地叙述本专利技术,不代表所讨论之不同实施例及/或结构之间具有任何关连性。再者,当述及一第一材料层位于一第二材料层上或之上时,包括第一材料层与第二材料层直接接触之情形。或者,亦可能间隔有一或更多其它材料层之情形,在此情形中,第一材料层与第二材料层之间可能不直接接触。以下将配合所附图式详述本专利技术之实施例,其中同样或类似的组件将尽可能以相同的组件符号表示。在图式中可能夸大实施例的形状与厚度以便清楚表面本专利技术之特征。在下文中将特别描述本专利技术装置之组件或与之直接相关之组件。应特别注意的是,未特别显示或描述之组件可以该技术人士所熟知之各种形式存在。此外,当某一层是被描述为在另一层(或基材)”上”时,其可代表该层与另一层(或基材)直接接触,或两者之间另有其它层存在。在此,「约」、「大约」之用语通常表示在一给定值或范围的20%之内,较佳是10%之内,且更佳是5%之内。在此给定的数量为大约的数量,表示在没有特定说明的情况下,其可隐含「约」、「大约」之用语。请合并参考图1至图3,其中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之触控面板的上视示意图,图2至图3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在制作图1之触控面板的各阶段剖面示意图。首先,提供基板100,其中基板100具有一可视部100A及至少一位于可视部100A一侧的非可视部100B,在一特定实施例中,在基板100中央为预定之可视部100A,而在可视部100A周围为预定之非可视部100B,但可视部100A的位置与个数可依设计需求而有所不同,例如可依据线路层的所在位置而变动。基板100例如为可透视的强化玻璃基板或塑料基板或其它任何适合之基板。此基板100是作为触控面板的保护外盖(cover lens),基板100本身可提供保护与承载组件的功能。图2为沿着图1之线段2L-2L所绘示之剖面图。如图中所示,于基板100上依序形成预设的第一遮光层110、感测电极层120及预设的线路层130。在图2中先行形成的预设的第一遮光层110可对应于非可视部100B的位置且设置于非可视部100B与线路层130之间。第一遮光层110可为黑色光阻、黑色印刷油墨、黑色树脂或其它任何适合之遮光材料与颜色。形成预设的第一遮光层110之方法可包括印刷步骤、涂布步骤或其它任何适合之方法,例如,可于基板100的可视部100B上涂布黑色光阻,并利用曝光与显影制程形成预设的第一遮光层110,或者,可于基板100上印刷黑色印刷油墨以形成预设的第一遮光层110。此第一遮光层110是用于遮蔽后续形成于基板100上之信号导线及遮蔽后续形成之发光组件所发出的光。若没有预设的第一遮光层110,会使得后续形成之信号导线存在可视的问题,且后续形成之发光组件发出的光将从非可视部100B中漏出,产生漏光的问题。继续参见图2,感测电极层120形成于可视部100A上。其中,感测电极层120可以是单层电极图案结构或双层电极图案结构。此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技术,在此不再赘述。以单层电极图案结构为例,在本实施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触控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基板,具有一可视部及至少一位于该可视部一侧的非可视部;至少一感测电极层,设于该可视部上;一线路层,对应于该可视部的位置设置,其中该线路层包括复数个信号导线及至少一位于该些信号导线之间的间隙,且该些信号导线会电性连接该感测电极层;一第一遮光层,设于该非可视部与该线路层之间,其中该第一遮光层具有至少一凹口,且该凹口的位置与该间隙的位置相对应;及一第二遮光层,至少对应于该凹口的位置而设置且该第二遮光层的涵盖范围至少等于该凹口的孔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基板,具有一可视部及至少一位于该可视部一侧的非可视部;
至少一感测电极层,设于该可视部上;
一线路层,对应于该可视部的位置设置,其中该线路层包括复数个信号导线
及至少一位于该些信号导线之间的间隙,且该些信号导线会电性连接该感测电
极层;
一第一遮光层,设于该非可视部与该线路层之间,其中该第一遮光层具有至
少一凹口,且该凹口的位置与该间隙的位置相对应;及
一第二遮光层,至少对应于该凹口的位置而设置且该第二遮光层的涵盖范围
至少等于该凹口的孔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凹口的贯穿深度直达该基板。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凹口的贯穿深度止于该第一
遮光层内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遮光层的材料及该第二
遮光层的材料各自独立地包括黑色光阻、黑色印刷油墨或黑色树脂。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遮光层填入该凹口。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遮光层填满该凹口并填
入该间隙。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遮光层填满该凹口及该
间隙且溢出该间隙而设置在该线路层上。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遮光层设于该线路层上,
但不填入该凹口及该间隙中。
9.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8中任一项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感测
电极层会进一步延伸至该非可视部且设置于该线路层与该第一遮光层之间而
与该线路层电性连接。
10.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8中任一项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感测
电极层会进一步延伸至该非可视部且设置于该线路层上而与该线路层电性
连接。
11.一种触控面板之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提供一基板,其中该基板具有一可视部及至少一位于该可视部一侧的
非可视部;
(2)形成至少一感测电极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振炘伍哲毅柯志洪陈丽娴钱文枝
申请(专利权)人:宝宸厦门光学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