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微波频段有源频率选择表面可调极化转换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364772 阅读:103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4-29 15:0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微波频段有源频率选择表面可调极化转换器,包括介质基板、第一PIN管、第二PIN管及若干第三PIN管,介质基板的前表面及后表面上正对刻蚀有若干金属环折线栅,同一表面上各组金属环折线栅等间距分布,各组金属环折线栅均包括第一金属环、第二金属环、第三金属环、第四金属环、若干第一半椭圆金属环及若干第二半椭圆金属环,第一金属环、第二金属环、第三金属环及第四金属环均为四分之一椭圆结构,第一金属环的开口、各第一半椭圆金属环的开口及第二金属环的开口均向下,第三金属环的开口、各第二半椭圆金属环的开口及第四金属环的开口均向上;本发明专利技术具备自动极化转换可控制的能力,调节速度快,结构简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微波频段有源频率选择表面可调极化转换器
本专利技术属于微波
,涉及一种微波频段有源频率选择表面可调极化转换器。
技术介绍
空间传播的电磁波按照极化方式分为线极化波、椭圆极化波和圆极化波;目前的大部分微波发生器产生的波都是线极化波,必须利用圆极化转换器等将线极化波转换为圆极化波。1964年J.R.Pyle首次在文献中提出用金属细丝组成的栅条做圆极化器,随后就有了各种金属线式的光栅圆极化器问世。但是它们或者轴比不稳定,或者频带较窄,而且损耗也比较大。1984年,Level等人首次提出可以使用频率选择表面(FSS)来设计圆极化器,这种频率选择表面是由在介质板上印刷多层金属折线栅的方式制成。之后对基于频率选择表面的圆极化器做了大量的研究,使这种线/圆极化转换器在高频、宽带、厚度等方面日益成熟。目前频率选择表面式的圆极化器由于具有体积小,易于加工,工作频率高等优点在毫米、亚毫米波段广泛应用。但是这些圆极化转换器是固定的转换,不具有可调性。随着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场合需要实现极化复用。而目前应用的可调极化转换器大部分是利用机械移动进行调节,速度较慢已不能满足实际应用的需要。专利技术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微波频段有源频率选择表面可调极化转换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微波频段有源频率选择表面可调极化转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介质基板(1)、第一PIN管(31)、第PIN管(32)及若干第三PIN管(33),介质基板(1)的前表面及后表面上正对刻蚀有若干组金属环折线栅,同一表面上各组金属环折线栅等间距分布,各组金属环折线栅均包括第一金属环(21)、第二金属环(22)、第三金属环(23)、第四金属环(24)、若干第一半椭圆金属环(25)及若干第二半椭圆金属环(26),第一金属环(21)、第二金属环(22)、第三金属环(23)及第四金属环(24)均为四分之一椭圆结构,第一金属环(21)的开口、各第一半椭圆金属环(25)的开口及第二金属环(22)的开口均向下,第...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微波频段有源频率选择表面可调极化转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介质基板(1)、第一PIN管(31)、第二PIN管(32)及若干第三PIN管(33),介质基板(1)的前表面及后表面上正对刻蚀有若干组金属环折线栅,同一表面上各组金属环折线栅等间距分布,各组金属环折线栅均包括第一金属环(21)、第二金属环(22)、第三金属环(23)、第四金属环(24)、若干第一半椭圆金属环(25)及若干第二半椭圆金属环(26),第一金属环(21)、第二金属环(22)、第三金属环(23)及第四金属环(24)均为四分之一椭圆结构,第一金属环(21)的开口、各第一半椭圆金属环(25)的开口及第二金属环(22)的开口均向下,第三金属环(23)的开口、各第二半椭圆金属环(26)的开口及第四金属环(24)的开口均向上;在同一组金属环折线栅中,所述第一金属环(21)的下端与第一个第一半椭圆金属环(25)的一端相连接,相邻两个第一半椭圆金属环(25)的端部之间相连接,第二金属环(22)的下端与最后一个第一半椭圆金属环(25)的一端相连接;第三金属环(23)的上端与第一个第二半椭圆金属环(26)的一端相连接,相邻两个第二半椭圆金属环(26)的端部之间相连接,第四金属环(24)的上端与最后一个第二半椭圆金属环(26)的一端相连接,且第一金属环(21)正对第三金属环(23),第二金属环(22)正对第四金属环(24),各第一半椭圆金属环(25)正对对应的第二半椭圆金属环(26);第一金属环(21)与第一个第一半椭圆金属环(25)的连接处与第三金属环(23)与第一个第二半椭圆金属环(26)的连接处通过第一PIN管(31)相连接,相邻两个第一半椭圆金属环(25)的连接处与对应相邻两个第二半椭圆金属环(26)的连接处通过第三PIN管(33)相连接,第二金属环(22)与最后一个第一半椭圆金属环(25)的连接处与第四金属环(24)与最后一个第二半椭圆金属环(26)的连接处通过第二PIN管(32)相连接;使用时,各第一金属环(21)的上端与电源的正极相连接,各第三金属环(2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安学李玮施宏宇徐卓夏颂李振荣陈建忠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交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