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吴茱萸的三级分枝修剪技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361906 阅读:149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4-29 12:3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吴茱萸的三级分枝修剪技术,将株行距为3×4米、定植后1-2年的吴茱萸小树近地面打顶促分枝,控其矮化,使一级分枝逐步成为主干分枝;秋后或春季将主干分枝再打顶形成二级分枝,最后打顶形成三级分枝;对二、三级分枝剪枝,剪除过密枝、重叠枝、下向枝和病虫枝等;通过不断的修剪和管理,用3-4年时间使整个植株形成矮干低冠,外圆内空,树冠宽阔,通风透光且树高控制在1.5米以下,树冠覆盖面10平方米以上的树型。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对吴茱萸进行三级分枝修剪,不仅有效提高了吴茱萸栽培的质量和产量,降低了用工成本,还有效保护了吴茱萸种质资源,具有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应用前景广阔。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吴茱萸的农艺新技术,具体指吴茱萸的三级分枝修剪技术
技术介绍
吴茱萸(学名Tetradium ruticarpum,猿、名 Euodia raiicarpa),别名吴萸、茶辣、漆辣子、臭辣子树、左力纯幽子、米辣子等,小乔木或灌木,高3-5米,嫩枝暗紫红色,与嫩芽同被灰黄或红锈色绒毛,或疏短毛。吴茱萸主要生于平地至海拔1500米山地疏林或灌木丛中,多见于向阳坡地,其果经泡制凉干后即是传统中药吴茱萸,简称吴萸,是苦味健胃剂和镇痛剂,又作驱蛔虫药。吴茱萸收载于《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其性热味苦寒,有散热止痛、降逆止呕功能,用于治疗肝胃虚寒、阴浊上逆所致的头痛或胃腕疼痛等症。由于吴茱萸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在利益的驱动下,其野生资源已经很少,现有的吴茱萸大多为栽培,但现有的吴茱萸栽培技术由于缺乏很好的分枝修剪,导致其产量低、质量差、有效成分含量也很低,没有经济效益,吴茱萸资源日渐枯竭。因此,开发提高吴茱萸产量和质量的农艺新技术,对于保护吴茱萸种质资源,提升吴茱萸栽培的经济效益都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吴茱萸栽培过程中分枝修剪难、用工量大且产量和质量较低的技术难题,本专利技术人经过大量实验,摸索和总结出一种吴茱萸的三级分枝修剪新技术,运用该技术可有效解决吴茱萸栽培过程中分枝修剪难、用工量大且产量和质量较低的技术难题。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吴茱萸的三级分枝修剪技术,其特征在于:将株行距为3X4米、定植后1-2年的吴茱萸小树近地面打顶促分枝,控其矮化,使一级分枝逐步成为主干分枝;秋后或春季将主干分枝再打顶形成二级分枝,最后打顶形成三级分枝;对二、三级分枝剪枝,剪除过密枝、重叠枝、下向枝和病虫枝等;通过不断的修剪和管理,用3-4年时间使整个植株形成矮干低冠,外圆内空,树冠宽阔,通风透光且树高控制在1.5米以下,树冠覆盖面10平方米以上的树型。修剪技术是吴茱萸种植的关键技术,采用本专利技术的三级分枝修剪技术,使吴茱萸成为树高控制1.5米以、树冠覆盖面10多平方米,株行距3X4米的丰产树形,配合适当的施肥管理,单株产量达2kg以上,亩产量达10kg以上。本专利技术是在实施国家中药材生产扶持项目《吴茱萸规范化生产基地建设》过程中,经过大量实践总结出来的一种吴茱萸栽培农艺新技术一一三级分枝修剪法,与现有技术相比,还具有如下优势: 1、产量高。大面积单株平均产量可达1.78kg,亩产100kg。2014年9月在试验基地随意选取8株,摘得鲜果88kg,经阴凉通风自然干燥,收吴茱萸干品17.1kg,单株平均产量2.1kg,折合亩产120.1kg,与传统种植方法比较,每亩增产40-60kg,增产率达50_100%。2、品质好。各项质量指标均大大优于中国药典标准。2010年湖南省药品检验所基地现场采样检测,吴茱萸总碱达0.72%,柠檬苦素达3.15%。2014年湖南湘泉药业检测中心跟踪现场采样检测,吴茱萸总碱达0.91%,柠檬苦素达3.2%。二组数据表明,该技术栽培的吴茱萸品质优,质量稳定。3、用工少。树干矮方便摘果,树冠阔树下不长草,因而用工少,成本降低,效益就自然增加了。本专利技术通过对吴茱萸进行三级分枝修剪,不仅有效提高了吴茱萸栽培的质量和产量,降低了用工成本,还有效保护了吴茱萸种质资源,具有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应用前景广阔。【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对吴茱萸的三级分枝修剪技术进行具体说明。实施例1: 将株行距为3X4米、定植后1.5年的吴茱萸小树近地面打顶促分枝,控其矮化,使一级分枝逐步成为主干分枝;秋后或春季将主干分枝再打顶形成二级分枝,最后打顶形成三级分枝;对二、三级分枝剪枝,剪除过密枝、重叠枝、下向枝和病虫枝等;通过不断的修剪和管理,用3.5年时间使整个植株形成矮干低冠,外圆内空,树冠宽阔,通风透光且树高为1.43米,树冠覆盖面12.1平方米的树型。实施例2 将株行距为3X4米、定植后1.3年的吴茱萸小树近地面打顶促分枝,控其矮化,使一级分枝逐步成为主干分枝;秋后或春季将主干分枝再打顶形成二级分枝,最后打顶形成三级分枝;对二、三级分枝剪枝,剪除过密枝、重叠枝、下向枝和病虫枝等;通过不断的修剪和管理,用3.6年时间使整个植株形成矮干低冠,外圆内空,树冠宽阔,通风透光且树高为1.39米,树冠覆盖面11.3平方米的树型。实施例3: 将株行距为3X4米、定植后1.9年的吴茱萸小树近地面打顶促分枝,控其矮化,使一级分枝逐步成为主干分枝;秋后或春季将主干分枝再打顶形成二级分枝,最后打顶形成三级分枝;对二、三级分枝剪枝,剪除过密枝、重叠枝、下向枝和病虫枝等;通过不断的修剪和管理,用3.9年时间使整个植株形成矮干低冠,外圆内空,树冠宽阔,通风透光且树高为1.49米,树冠覆盖面13.1平方米的树型。【主权项】1.一种吴茱萸的三级分枝修剪技术,其特征在于:将株行距为3X4米、定植后1-2年的吴茱萸小树近地面打顶促分枝,控其矮化,使一级分枝逐步成为主干分枝;秋后或春季将主干分枝再打顶形成二级分枝,最后打顶形成三级分枝;对二、三级分枝剪枝,剪除过密枝、重叠枝、下向枝和病虫枝等;通过不断的修剪和管理,用3-4年时间使整个植株形成矮干低冠,外圆内空,树冠宽阔,通风透光且树高控制在1.5米以下,树冠覆盖面10平方米以上的树型。【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吴茱萸的三级分枝修剪技术,将株行距为3×4米、定植后1-2年的吴茱萸小树近地面打顶促分枝,控其矮化,使一级分枝逐步成为主干分枝;秋后或春季将主干分枝再打顶形成二级分枝,最后打顶形成三级分枝;对二、三级分枝剪枝,剪除过密枝、重叠枝、下向枝和病虫枝等;通过不断的修剪和管理,用3-4年时间使整个植株形成矮干低冠,外圆内空,树冠宽阔,通风透光且树高控制在1.5米以下,树冠覆盖面10平方米以上的树型。本专利技术通过对吴茱萸进行三级分枝修剪,不仅有效提高了吴茱萸栽培的质量和产量,降低了用工成本,还有效保护了吴茱萸种质资源,具有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应用前景广阔。【IPC分类】A01G7-06【公开号】CN104542038【申请号】CN201510029180【专利技术人】蔡松, 谢新平 【申请人】湖南湘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公开日】2015年4月29日【申请日】2015年1月21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吴茱萸的三级分枝修剪技术,其特征在于:将株行距为3×4米、定植后1‑2年的吴茱萸小树近地面打顶促分枝,控其矮化,使一级分枝逐步成为主干分枝;秋后或春季将主干分枝再打顶形成二级分枝,最后打顶形成三级分枝;对二、三级分枝剪枝,剪除过密枝、重叠枝、下向枝和病虫枝等;通过不断的修剪和管理,用3‑4年时间使整个植株形成矮干低冠,外圆内空,树冠宽阔,通风透光且树高控制在1.5米以下,树冠覆盖面10平方米以上的树型。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松谢新平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湘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