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世宏专利>正文

汽车夜间智能自动会灯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35391 阅读:27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汽车夜间智能自动会灯器,它是由灯光控制电路,光控开启延时电路,自动终止延时电路等顺序连接。光控开启延时电路由于对面汽车远光灯的照射而启动J↓[2]的吸合并能延时几秒钟,从而在对面汽车驶过之前,灯光控制电路得电工作,J↓[1]间断吸合,完成近远灯光的切换,对面汽车的驶过(本车左侧)使自动终止延时电路工作,延时终止,J↓[2]释放,灯光控制电路失电,J↓[1]释放,恢复远光灯照明。此装置可减轻司机精力体力消耗,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率。(*该技术在200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汽车夜间智能自动会灯器的装置,尤其是当对面的汽车驶过时能自动恢复远光灯的自动会灯器。目前,现有的汽车夜间会灯是司机用手动或脚踏的方式给对面驶来的汽车进行会灯,这样频繁的人工会灯给司机造成了极大的精力和体力消耗,司机一边开车,一边会灯,造成精力分散,注意力难以集中到开车上,而有些司机甚至不给对面驶来的汽车会灯,致使对面开来的汽车看不清道路上的情况及对方车的宽度等情况,极易出现交通事故。本人97年6月19日申请的国家专利(申请号97233417.3)虽解决了上述问题,但仍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夜间智能自动会灯器,是在上述申请号97233417.3申请的基础上,更有效地利用光控原理来实现自动会灯,提高灵敏度并增设当对面开来的汽车驶过后马上停止会灯、及时恢复远光灯照明的装置和声响提醒装置,从而更好地减轻汽车司机体力和精力的消耗,使其更好地集中精力驾驶汽车。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K1动触点接Vcc,静触点接K2的动触点和J1的动触点,K2的静触点接J1线圈的1端,电容C1“+”端接IC1①脚,电容C1负极接地,电容C2“+”端接IC1③脚,负极接地,IC1②脚接地;IC1③脚接继电器J2的动触点,J2的静触点(动合触点)接电容C5“+”端,电阻R2接IC2④、⑧脚,二极管D1、声响提醒器SB并联在J1线圈两端,灯L1、L2分别接J1的动分触点1、动合触点2,灯L1、L2的另一端接地;IC2的②、⑥脚连接后接二极管D2负极,二极管D2正极接IC2⑦脚,电容C4“+”端接电阻VR2,电阻VR2的另一端接IC2⑦脚,同时与电阻VR1、R2串联后接J2的动合触点;IC2⑤脚通过电容C3接地,IC2①脚接地,IC2③脚通过R1接三极管T1基极,T1集电极接J1线圈2脚,发射极接地,组成灯光控制电路(1)。继电器J2线圈2脚接三极管T2、T3的集电极,三极管T2发射极接地,T3发射极接T2基极,同时通过电阻R3接地,二极管D3并联于继电器J2线圈两端,三极管T3基极通过R4接地,同时通过电阻VR3、R5、R6、开关K3接IC1③脚,电容C6“+”端通过电阻R7接三极管T4集电极,电容C6负极接地,开关K4并联于三极管T5的集电极与发射极两端,三极管T4发射极接IC1③脚,集电极通过电阻R7接电容C6“+”端,T4基极通过电阻VR4、R8接IC1③脚,T4基极通过光敏电阻Ru接地,组成光控开启延时电路(2)。IC3⑦脚通过可调电阻VR5、电阻R18接IC1③脚,又通过电阻R19接IC3②⑥脚,IC3②⑥脚通过电容C11接地,IC3⑤脚通过电容C10接地,IC3③脚通过红外发射管D4、D5、D6分别与R15、R16、R17串联后接IC1③脚;红外接收头A1②脚通过电阻R14接IC1③脚,电容C8“+”端接A1②脚,负极接地,稳压管DW1正极接A1②脚,负极接地,A1①脚接地,A1③脚通过电阻R13接三极管T6基极,T6基极通过电阻R12接IC1③脚,T6基极通过电容C7接地,T6发射极接IC1③脚,T6集电极通过电阻R11接地,T6集电极通过电阻R10接三极管T5基极,三极管T5发射极接地,T5集电极通过电阻R9接电容C6“+”端,组成自动终止延时电路(3)。本技术的具体工作过程是这样实现的夜间当司机将开关K1掷于触点①,即接通远光灯L1,将K2闭合,电路即处于自动会灯状态,当对面无汽车通过,无光照射光敏电阻Ru时,三极管T4截止,继电器J2不工作,继电器J1处于触点①,远光灯L1亮。当对面开来汽车,光敏电阻Ru接受光照且达到一定光照强度时(可按会灯常规来调整光敏电阻的灵敏度,即会灯距离),阻值降低,三极管T4导通,通过电阻R9、R5、VR3向三极管T3基极供电,同时向电容C6充电,三极管T3、T2相继导通,继电器J2线圈得电吸合,由IC2等组成的方波发生电路工作,IC2③脚按照会灯常规间断输出高电平,三极管T1间断导通,继电器J1则间断吸合,继电器J1的动片触点与常开常闭触点轮流接通完成远光灯L1与近光灯L2的轮流点亮,即自动会灯,同时,声响提醒器SB发出声音提醒深夜疲劳困倦的司机注意对面来车。为防止对面车灯在会灯时频闪灯光对我方的自动控制系统造成混乱,由于C6存储的电能仍能维持三极管T3、T2的导通,从而维持正常的灯光切换。当对面汽车驶过本车左侧时,由红外发射管D4、D5、D6发射出的红外光线被反射回来,由红外接收头A1接收,解码输出端③脚输出低电平,三极管T6导通,从而使三极管T5导通,电容C6通过电阻R9、三极管T5对地迅速放电,延时结束,继电器J2释放,灯光控制电路失电,继电器J1处于动分触点位置,远光灯L1亮。在夜间行车过程中,如司机不想使用此装置,可将开关K2断开,控制电路无电,本汽车夜间智能自动会灯器处于休息状态,就可继续使用人工会灯方式。本技术是在手控单刀三掷开关控制车灯基础上设计的辅助装置,它结构简单,夜间开通此自动会灯装置可减轻驾驶员40%-60%的工作量,把精力集中到开车上,同时又可防止有些司机怕麻烦而不与对方车辆会灯的现象发生,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了交通事故的发生,驾驶员如不想使用此系统时,可随时关闭系统,改用现有的人工会灯方式,非常简单方便。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原理框架结构图。图2是本技术的电路原理图。图1中灯光控制电路(1),光控开启延时电路(2)、自动终止延时电路(3)急压电路(4)。图2中,由集成电路IC1(时基电路NE555)、IC2(稳压集成7808)及继电器J1,开关K1、K2,声响提醒器SB及电容C1、C2、C3、C4,电阻R1、R2,可调电阻VR1、VR2,二极管D1、D2组成灯光控制电路(1)。K1动触点接Vcc,静触点接K2的动触点和J1的动触点,K2的静触点接J1线圈的1端,电容C1“+”端接IC1①脚,电容C1负极接地,电容C2“+”端接IC1③脚,负极接地,IC1②脚接地;IC1③脚接继电器J2的动触点,J2的静触点(动合触点)接电容C5“+”端、电阻R2接IC2④、⑧脚,二极管D1、声响提醒器SB并联在J1线圈两端,灯L1、L2分别接J1的动分触点1、动合触点2,灯L1、L2的另一端接地;IC2的②、⑥脚连接后接二极管D2负极,二极管D2正极接IC2⑦脚,电容C4“+”端接电阻VR2,电阻VR2的另一端接IC2⑦脚,同时与电阻VR1、R2串联后接J2的动合触点;IC2⑤脚通过电容C3接地,IC2①脚接地,IC2③脚通过R1接三极管T1基极,T1集电极接J1线圈2脚,发射极接地。继电器J2、三极管T2、T3、T4,电阻R4、R5、R6、R7、R8,可调电阻VR4,光敏电阻Ru,按钮开关K3、K4,电容C6,二极管D3组成光控开启延时电路(2)。继电器J2线圈2脚接三极管T2、T3的集电极,三极管T2发射极接地,T3发射极接T2基极,同时通过电阻R3接地,二极管D3并联于继电器J2线圈两端,三极管T3基极通过R4接地,同时通过电阻VR3、R5、R6、开关K3接IC1③脚,电容C6“+”端通过电阻R7接三极管T4集电极,电容C6负极接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夜间智能自动会灯器,K↓[1]动触点接Vcc,静触点接K↓[2]的动触点和J↓[1]的动触点,K↓[2]的静触点接J↓[1]线圈的1端,电容C↓[1]“+”端接IC↓[1]①脚,电容C↓[1]负极接地,电容C↓[2]“+”端接IC↓[1]③脚,负极接地,IC↓[1]②脚接地;IC↓[1]③脚接继电器J↓[2]的动触点,J↓[2]的静触点(动合触点)接电容C↓[5]“+”端,电阻R↓[2]接IC↓[2]④、⑧脚,二极管D↓[1]、声响提醒器SB并联在J↓[1]线圈两端,灯L↓[1]、L↓[2]分别接J↓[1]的动分触点1、动合触点2,灯L↓[1]、L↓[2]的另一端接地;IC↓[2]的②、⑥脚连接后接二极管D↓[2]负极,二极管D↓[2]正极接IC↓[2]⑦脚,电容C↓[4]“+”端接电阻VR↓[2],电阻VR↓[2]的另一端接IC↓[2]⑦脚,同时与电阻VR↓[1]、R↓[2]串联后接J↓[2]的动合触点;IC↓[2]⑤脚通过电容C↓[3]接地,IC↓[2]①脚接地,IC↓[2]③脚通过R↓[1]接三极管T↓[1]基极,T↓[1]集电极接J↓[1]线圈2脚,发射极接地,组成灯光控制电路(1);继电器J↓[2]线圈2脚接三极管T↓[2]、T↓[3]的集电极,三极管T↓[2]发射极接地,T↓[3]发射极接T↓[2]基极,同时通过电阻R↓[3]接地,二极管D↓[3]并联于继电器J↓[2]线圈两端,三极管T↓[3]基极通过R↓[4]接地,同时通过电阻VR↓[3]、R↓[5]、R↓[6]、开关K↓[3]接IC↓[1]③脚,电容C↓[6]“+”端通过电阻R↓[7]接三极管T↓[4]集电极,电容C↓[6]负极接地,开关K↓[4]并联于三极管T↓[5]的集电极与发射极两端,三极管T↓[4]发射极接IC↓[1]③脚,集电极通过电阻R↓[7]接电容C↓[6]“+”端,T↓[4]基极通过电阻VR↓[4]、R↓[8]接IC↓[1]③脚,T↓[4]基极通过光敏电阻Ru接地,组成光控开启延时电路(2);IC↓[3]⑦脚通过可调电阻VR↓[5]、电阻R↓[18]接IC↓[1]③脚,又通过电阻R↓[19]接IC↓[3]②⑥脚,IC↓[3]②⑥脚通过电容C↓[11]接地,IC↓[3]⑤脚通过电容C↓[10]接地,IC↓[3]③脚通过红外发射管D↓[4]、D↓[5]、D↓[6]分别与电阻R↓[15]、R↓[16]、R↓[17]串联后接IC...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建锋崔连湘刘苏青王世运侯圣华马月华王世宏
申请(专利权)人:王世宏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7[中国|山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