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单片机控制的LED循环点亮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345378 阅读:148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4-24 01: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介绍了一种基于单片机控制的LED循环点亮电路,包括由二极管D1、D2、D3和D4依次串联后构成的整流模块,二极管D1与电源输入端VDD相连,二极管D4和二极管D3均与电源输入端VOUT连接;二极管D2的负极与电阻R1连接后再连接到单片机U1的第一引脚,所述单片机U1的第一引脚上还分别连接有电感L1、稳压二极管D5的正极、电容C2、电阻R4和电容C1;在单片机U1的第八引脚上分别连接有三极管Q1、Q2和Q3的集电极,所述三极管Q2的上连接有第二发光支路;在三极管Q3上连接有第三发光支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工作稳定性好,抗干扰能力强,使用寿命较长,故障率较低,能耗更小,实现了节能环保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LED灯的控制电路,尤其是一种基于单片机控制的LED循环点亮电路,属于电子

技术介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节日的气氛也越来越浓烈,特别是在新春佳节的时候,各地的公园、道路以及小区等都会进行装饰和点缀,其中,彩灯就是主要的装饰物品之一。现目前在使用彩灯进行装饰时,大多采用了LED灯。由于LED灯具有节能、寿命较长以及色彩亮丽等优点,非常受人们的欢迎。但如果仅仅限于静止状态的LED灯,还是显得缺少动感,因此人们又将LED灯设计成了可动态点亮的工作模式,这就需要控制电路来控制。现目前所采用的LED灯控制电路结构有很多,其工作模式也各不相同,大多采用的是继电器开关来控制不同组数的LED灯,以此实现交叉控制。但是,这种电路结构由于相对比较简单,因此可靠性较低,容易出现故障,而且由于它是依靠电脉冲的方式来控制LED的通断,因此一旦出现电压不稳的情况,就容易出现控制失效,导致LED熄灭或全部点亮,这样就会影响灯带的正常工作。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现目前控制LED的电路结构相对简单,可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基于单片机控制的LED循环点亮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由二极管D1、 二极管D2、二极管D3和二极管D4依次串联后构成的整流模块,所述二极管D1的负极与电源输入端VDD相连,所述二极管D4的正极和二极管D3的负极均与电源输入端VOUT连接;二极管D2的负极与电阻R1连接后再连接到单片机U1的第一引脚,所述单片机U1的第一引脚上还分别连接有电感L1、稳压二极管D5的正极、电容C2、电阻R4和电容C1,所述电感L1的另一端、稳压二极管D5的负极、电容C2的另一端、电阻R4的另一端和电容C1的另一端均与二极管D3的正极相连,所述二极管D3的负极与电阻R2和电阻R3串联后再连接到单片机U1的第四引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单片机控制的LED循环点亮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由二极管D1、 二极管D2、二极管D3和二极管D4依次串联后构成的整流模块,所述二极管D1的负极与电源输入端VDD相连,所述二极管D4的正极和二极管D3的负极均与电源输入端VOUT连接;二极管D2的负极与电阻R1连接后再连接到单片机U1的第一引脚,所述单片机U1的第一引脚上还分别连接有电感L1、稳压二极管D5的正极、电容C2、电阻R4和电容C1,所述电感L1的另一端、稳压二极管D5的负极、电容C2的另一端、电阻R4的另一端和电容C1的另一端均与二极管D3的正极相连,所述二极管D3的负极与电阻R2和电阻R3串联后再连接到单片机U1的第四引脚;在单片机U1的第八引脚上分别连接有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三极管Q2的集电极和三极管Q3的集电极,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电阻R5连接后再连接到单片机U1的第五引脚,所述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与电阻R6连接后再连接到单片机U1的第六引脚,所述三极管Q3的发射极与电阻R7连接后再连接到单片机U1的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肖雪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8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