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揭示了一种颅内压监护系统探头触点,包括植入壳体和布置在所述植入壳体中的感测芯片,所述植入壳体上开设有可供所述感测芯片通过的第一槽口,所述第一槽口的底部和侧边沿之间圆弧过渡。与现有技术相比,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将颅内压监护系统探头触点植入壳体的第一槽口上的底部和侧边沿之间圆弧过渡,有效避免了进入颅内的探头触点在插拔过程中刮蹭到头骨,减少对病人的二次伤害。另外,植入壳体设计成一体成型,探头触点的前端不易掉落。(*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颅内压监护系统探头触点及具有其的探头
本技术属于植入式医疗系统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颅内压监护系统探头触点及具有其的探头。
技术介绍
颅内状态的监护是颅腔手术的术前和术后的重要医学观察步骤,以颅内压的监测为例,常见的判断颅内压是否增高主要是利用以下三种精确的量测方式进行确认:(I)以腰椎穿刺检查得取脑脊液进行分析;(2)拍摄X光片,检视脑回压迹、骨缝分离、颅骨内板变薄、碟鞍扩大等项目;(3)脑部超音波检测。其中,第(I)种方式属于侵入式量测,具有感染及病患适用性的问题,第(2)种属于非侵入式量测,但对于颅高压早期诊断却不一定有效,至于第(3)种的脑部超音波检测,由于其外部由颅骨包覆的关系,对脑内发射的超音波讯号传递经颅骨会大量衰减,导致所探测的回波信号微弱、质量不佳。 近年来,逐渐发展出以颅内压监护仪为代表的新型颅内压监测方式,借助被植入颅内的探头中的压力传感器,可以实现对颅内压的精确化测量,且在一定的时间期限内,可以进行连续的实时监测。目前,进入颅内的探头触点因外形设计上的问题,容易在探头触点的插拔过程中刮伤颅内组织或刮蹭到头骨,造成颅内组织或头骨的损伤,甚至引起细微的骨渣或探头触点掉落在颅内,造成对病人的二次伤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颅内压监护系统探头触点。 本技术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颅内压监护系统探头。 为实现本技术的目的之一,本技术提供一种的颅内压监护系统探头触点,包括: 包括植入壳体和布置在所述植入壳体中的感测芯片,所述植入壳体上开设有可供所述感测芯片通过的第一槽口,所述第一槽口的底部和侧边沿之间圆弧过渡。 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槽口的槽深小于0.4mm。 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槽口的槽深为0.15mm。 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感测芯片以不受机械应力的方式保持于所述植入壳体内。 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植入壳体的内壁上还凸设有可与所述感测芯片彼此干涉的定位部。 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定位部限定有第二槽口,所述第二槽口的开口尺寸小于所述第一槽口的开口尺寸。 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植入壳体一体成型。 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植入壳体由钛合金或不锈钢材质制得。 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感测芯片上设置有可感测颅内压力值的压力传感器以及可感测颅内温度值的温度传感器。 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槽口处设置有密封所述感测芯片的硅胶覆层。 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植入壳体上远离植入端的一侧设有异型孔。 为实现上述另一技术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颅内压监护系统探头,包括如上所述的探头触点以及与所述探头触点连接的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上集成有存储单元,其中,所述控制模块至少用于将所述探头触点获取的零漂值存储至所述存储单元、以及利用所述存储单元存储的零漂值对所述颅内压监护系统探头进行校准。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通过将颅内压监护系统探头触点植入壳体的第一槽口的底部和侧边沿之间圆弧过渡,有效避免了进入颅内的探头触点在插拔过程中刮蹭到头骨,减少对病人的二次伤害。另外,植入壳体设计成一体成型,探头触点的前端不易掉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颅内压监护系统的电路模块示意图; 图2是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颅内压监护系统的探头触点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颅内压监护系统的探头触点正视图; 图4是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颅内压监护系统的探头触点a-a方向的剖面图; 图5是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颅内压监护系统的探头触点侧视图; 图6A是现有技术中植入壳体在拔出颅骨时,与颅骨作用的情况图; 图6B是的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植入壳体在拔出颅骨时,与颅骨作用的情况图; 图7是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第一槽口在与植入壳体的轴心线平行的一平面上的投影图; 图8是本技术又一实施方式中第一槽口在与植入壳体的轴心线平行的一平面上的投影图; 图9是本技术又一实施方式中第一槽口在与植入壳体的轴心线平行的一平面上的投影图; 图10是本技术再一实施方式中第一槽口在与植入壳体的轴心线平行的一平面上的投影图; 图11是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在植入壳体上远离植入端的一侧设有异型孔的侧视图; 图12A-12F是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在植入壳体上远离植入端的一侧设有异型孔的俯视图; 图13是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颅内压监护系统的探头的校准方法步骤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但这些实施方式并不限制本技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方法、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 如I图所示,本技术提供之颅内压监护系统探头触点所应用于的颅内压监护系统的一实施方式中,该颅内压监护系统包括探头,无线收发装置30,以及终端系统40。进一步地,探头包括探头触点10和控制模块20,其中,探头触点10和控制模块20可通过传输线连接并进行信号传递,探头通过无线收发装置30将探头获取的表征颅内状态的生理数据(压力、温度等数据)无线传输至终端系统40。 如图2至图6B所示,颅内压监护系统用于有创的颅内监护。探头通过将探头触点10放入病人颅内进行信号感测。其中,在本实施方式中,探头触点10包括植入壳体11和布置在该植入壳体11内部的感测芯片18,其中,感测芯片18以不受机械应力的方式保持于植入壳体11中,以保证感测芯片18的传感过程不受外部装置或结构的干扰。 植入壳体11的内壁上还凸设有定位部16,该定位部16与感测芯片18彼此干涉。具体地,感测芯片18通过点胶工艺固定在定位部16上。植入壳体11具有彼此相对的两个端部,其中,定义靠近控制模块20的一端为近端,远离控制模块20的另一端为远端,从近端到远端延伸的方向为轴向,与所述轴向垂直的方向为径向。优选地,植入壳体11由钛合金或不锈钢材质制得,并采用一体成型设计,这样可使探头触点10在颅内插拔过程中不易发生断裂。植入壳体11的远端14优选设计为平滑的圆弧形或圆锥形,以在探头触点10进入病人颅内的过程中起到引导作用,不易损伤颅内组织。 在植入壳体11上连接远端14到近端15的侧壁上设有第一槽口 12,第一槽口 12可供感测芯片18通过,其中,第一槽口 12的底部123与侧边沿124之间圆弧过渡。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中所提到的“第一槽口 12的底部”是指在第一槽口 12的侧视方向上,定义该第一槽口 12最大深度的部分槽缘,而“侧边沿”则相应指第一槽口 12的侧视方向上与第一槽口 12的底部连接且弯折延伸的部分槽缘。当然,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槽口 12的底部可能被构造为弧形而使得第一槽口的最大深度仅能够在某一点处取得,在这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槽口 12的底部还应当被理解为包括自该取得最大深度的点处向两侧延伸至合理的范围,并且,通常地,所述“合理的范围”以第一槽口 12的槽缘123的侧视投影开始呈相对更为显著地远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颅内压监护系统探头触点,包括植入壳体和布置在所述植入壳体中的感测芯片,所述植入壳体上开设有可供所述感测芯片通过的第一槽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槽口的底部和侧边沿之间圆弧过渡。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颅内压监护系统探头触点,包括植入壳体和布置在所述植入壳体中的感测芯片,所述植入壳体上开设有可供所述感测芯片通过的第一槽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槽口的底部和侧边沿之间圆弧过渡。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颅内压监护系统探头触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槽口的槽深小于0.4m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颅内压监护系统探头触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槽口的槽深为 0.1 5mm η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颅内压监护系统探头触点,其特征在于,所述感测芯片以不受机械应力的方式保持于所述植入壳体内。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颅内压监护系统探头触点,其特征在于,所述植入壳体的内壁上还凸设有可与所述感测芯片彼此干涉的定位部。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颅内压监护系统探头触点,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部限定有第二槽口,所述第二槽口的开口尺寸小于所述第一槽口的开口尺寸。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颅内压监护系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豆美娟,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景昱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