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光夜视前置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338152 阅读:73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4-23 12: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前置镜,尤其是一种微光夜视前置镜,属于光学系统的技术领域。按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微光夜视前置镜,包括本体组,所述本体组包括本体筒以及位于所述本体筒一端内的像增强器;在所述本体组的一端设置用于将低照度环境下的景物成像于像增强器阴极面上的物镜组,像增强器将物镜组的弱光信号放大至人眼可接受的光信号,本体组的另一端设置用于将像增强器放大的光信号成像至无穷远处的目镜组。结构紧凑,能大大缩短光学系统沿光轴方向长度,能在较短时间内实现白光瞄准镜微光夜视能力,适应性好,安全可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前置镜,尤其是一种微光夜视前置镜,属于光学系统的

技术介绍
微光夜视前置镜置于白光瞄准镜前端,具备快速方便地增加白光瞄准镜的微弱光照背景下的瞄准功能。目前国内市场上现在有昼夜合一产品是一体的,产品结构复杂,对光电器件的性能要求较高,成本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微光夜视前置镜,其结构紧凑,能大大缩短光学系统沿光轴方向长度,能在较短时间内实现白光瞄准镜微光夜视能力,适应性好,安全可靠。按照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微光夜视前置镜,包括本体组,所述本体组包括本体筒以及位于所述本体筒一端内的像增强器;在所述本体组的一端设置用于将低照度环境下的景物成像于像增强器阴极面上的物镜组,像增强器将物镜组的弱光信号放大至人眼可接受的光信号,本体组的另一端设置用于将像增强器放大的光信号成像至无穷远处的目镜组。所述物镜组包括物镜筒,所述物镜筒内的一端设有第一物镜平凸透镜,所述第一物镜平凸透镜与像增强器间依次设有环形透镜、胶合透镜组以及第二物镜平凸透镜,环形透镜、胶合透镜组以及第二物镜平凸透镜均位于物镜筒内,且第二物镜平凸透镜邻近本体筒内的像增强器,第一物镜平凸透镜、环形透镜、胶合透镜组以及第二物镜平凸透镜与像增强器均同轴分布。所述本体筒的一端伸入物镜筒内,所述本体筒与物镜筒间设置用于调节本体筒与物镜筒之间位置的调焦手轮,以通过调焦手轮移动物镜组后使得物镜组对不同距离的景物成清晰像于像增强器的阴极面上。所述物镜筒内设有内支柱,环形透镜套在所述内支柱上;第一物镜平凸透镜邻近环形透镜的表面镀有外反射膜,环形透镜的外凸面上镀有内反射膜。所述目镜组包括目镜外筒以及位于所述目镜外筒内的目镜内筒,目镜内筒位于目镜外筒的一端,目镜外筒的另一端伸入本体筒内;目镜外筒位于本体筒的一端内设有凹透镜;目镜内筒内设有目镜胶合透镜以及目镜平凸透镜,所述目镜胶合透镜位于凹透镜与目镜平凸透镜之间。所述目镜外筒上设置若干用于对目镜内筒进行校准的调节螺钉;目镜内筒的端部设置外螺纹连接圈。所述本体筒上设置燕尾连接座,所述燕尾连接座通过座连接体与皮卡连接。所述座连接体包括固定于所述燕尾连接座上的固定环,所述固定环上设置卡槽体,所述卡槽体上设置能与皮卡匹配连接的环卡槽;固定环上设置能推动卡槽体在固定环上移动的连接轴。所述连接轴与固定环上弹簧的一端连接,固定环通过固定螺钉与燕尾连接座上的连接块固定连接。所述目镜组通过外螺纹连接圈与白光瞄准镜螺纹连接,白光瞄准镜通过瞄准镜固定座固定在皮卡上。本技术的优点:物镜组内通过第一物镜平凸透镜上的外反射膜与环形透镜上的内反射膜形成折反光学系统,通过折反光学系统进行光程折反,大大缩短光学系统沿光轴方向长度,结构小巧轻便;目镜组的出瞳直径为24_,置于白光瞄准镜前面能充分满足白光瞄准镜视场要求;置于白光瞄准镜前面,瞄准时无移位影响,白光瞄准镜分划无需重新归零或调校;形成的微光夜视前置镜与白光瞄准镜能快速方便装夹在皮卡上,最快能在几秒内实现白光瞄准镜的微光夜视能力。目镜组通过调节螺钉实现光学对中心调节,从而保证微光夜视前置镜与后面的白光目苗准镜光学中心一致。【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燕尾连接座与本体组配合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座连接体与燕尾连接座的配合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固定环与连接块的配合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使用状态图。附图标记说明:1_微光夜视前置镜、2-物镜组、3-第一物镜平凸透镜、4-环形透镜、5-胶合透镜组、6-第二物镜平凸透镜、7-像增强器、8-本体组、9-目镜组、10-凹透镜、11-目镜内筒、12-调焦手轮、13-目镜胶合透镜、14-目镜平凸透镜、15-调节螺钉、16-外螺纹连接圈、17-燕尾连接座、18-弹簧、19-连接块、20-固定环、21-连接轴、22-固定螺钉、23-白光瞄准镜、24-物镜筒、25-物镜筒盖、26-内支柱、27-本体筒、28-内隔板、29-目镜外筒、30-皮卡、31-瞄准镜固定座、32-环卡槽以及33-卡槽体。【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所示:为了能大大缩短光学系统沿光轴方向长度,能在较短时间内实现白光瞄准镜微光夜视能力,本技术包括本体组8,所述本体组8包括本体筒27以及位于所述本体筒27—端内的像增强器7 ;在所述本体组8的一端设置用于将低照度环境下的景物成像于像增强器7阴极面上的物镜组2,像增强器7将物镜组2的弱光信号放大至人眼可接受的光信号,本体组8的另一端设置用于将像增强器7放大的光信号成像至无穷远处的目镜组9。具体地,像增强器7在本体组8内,用于将弱光信号进行放大至人眼可接受的光信号,物镜组2位于本体筒27的一端,目镜组9位于本体筒27的另一端,从而能实现微光夜视。像增强器7可以采用现有常用的结构,具体不再赘述。所述物镜组2包括物镜筒24,所述物镜筒24内的一端设有第一物镜平凸透镜3,所述第一物镜平凸透镜3与像增强器7间依次设有环形透镜4、胶合透镜组5以及第二物镜平凸透镜6,环形透镜4、胶合透镜组5以及第二物镜平凸透镜6均位于物镜筒24内,且第二物镜平凸透镜6邻近本体筒27内的像增强器7,第一物镜平凸透镜3、环形透镜4、胶合透镜组5以及第二物镜平凸透镜6与像增强器7均同轴分布。所述物镜筒24内设有内支柱26,环形透镜4套在所述内支柱26上;第一物镜平凸透镜3邻近环形透镜4的表面镀有外反射膜,环形透镜4的外凸面上镀有内反射膜。本技术实施例中,物镜筒24与本体筒27呈同轴分布,本体筒27内设置像增强器7的一端伸入物镜筒24内,物镜筒24的内壁与本体筒27相接触的外壁间设有密封圈。物镜筒24与本体筒27连接的另一端的外径大于物镜筒24与本体筒27相连一端的外径。在物镜筒24的端部设置物镜筒盖25,所述物镜筒盖25位于物镜筒24的外端。第一物镜平凸透镜3位于物镜筒24内并邻近物镜筒盖25,第一物镜平凸透镜3的凸面朝向物镜筒盖25,外反射膜镀在第一物镜平凸透镜3的平面,优选地,外反射膜镀在第一物镜平凸透镜3的中间部分。内支柱26与物镜筒24同轴分布,内支柱26呈中空状,内支柱26沿物镜筒24内壁向第一物镜平凸透镜3的方向延伸,环形透镜4也呈中空状,环形透镜4通过内支柱26安装在物镜筒24内。环形透镜4的凹面邻近第一物镜平凸透镜3,在环形透镜4的外凸面上镀内反射膜,通过所述内反射膜与外反射膜之间的配合,能够实现物镜组2中光路的折反,从而缩短光程,减少光学系统光轴方向的长度。物镜胶合透镜组5的凸面、第二物镜平凸透镜6的凸面方向均与第一物镜平凸透镜3相同,即物镜胶合透镜组5、第二物镜平凸透镜6的凸面均指向第一物镜平凸透镜3,物镜胶合透镜组5的凸面进入内支柱26的中空内。本体筒27伸入物镜筒24内时,第二物镜平凸透镜6邻近像增强器7。进一步地,所述本体筒27的一端伸入物镜筒24内,所述本体筒27与物镜筒24间设置用于调节本体筒27与物镜筒24之间位置的调焦手轮12,以通过调焦手轮12移动物镜组2后使得物镜组2对不同距离的景物成清晰像于像增强器7的阴极面上。本技术实施例中,调焦手轮12横跨在物镜筒24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微光夜视前置镜,包括本体组(8),其特征是:所述本体组(8)包括本体筒(27)以及位于所述本体筒(27)一端内的像增强器(7);在所述本体组(8)的一端设置用于将低照度环境下的景物成像于像增强器(7)阴极面上的物镜组(2),像增强器(7)将物镜组(2)的弱光信号放大至人眼可接受的光信号,本体组(8)的另一端设置用于将像增强器(7)放大的光信号成像至无穷远处的目镜组(9)。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宏斌赵国庆严冬梅程彪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北方湖光光电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