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超声3D振动复合ELID精密磨削系统及磨削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精密制造
,尤其涉及一种超声3D振动复合ELID精密磨削系统及磨削方法。
技术介绍
硬脆材料镜面高效加工技术是超精密加工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对发展航空航天、国防军工、信息、微电子与光电子等尖端科学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硬脆材料镜面加工常规工艺技术研究比较成熟,但致命的缺点是效率低、成本高。为了提高效率和表面质量,硬脆材料的超声磨削技术、电解在线砂轮修整技术(ElectrolyticInprocessDressing-简称ELID)、磁性抛光技术、弹性发射加工技术等复合加工技术研究应运而生。目前公认的技术成熟度、效率较高和应用较多是ELID镜面磨削和超声精密加工技术。ELID镜面磨削技术,是将砂轮在线电解修整与磨削抛光相复合形成的一种加工新技术。该方法的主要优点是可以采用细、微磨粒获得粗糙度极低的纳米加工表面,解决航天光学等领域的超镜面连续加工问题。缺点是砂轮易堵塞、加工效率低、成本较高、金刚石砂轮上剥落的非导电氧化物容易擦伤工件等。超声振动精密磨削是将超声振动与普通磨削相复合的一种加工技术,在精密加工中被公认的主要优点是在高效的同时可以获得精密超精密表面,但缺点是保证声学系统振动稳定性困难,砂轮不能在线修整,不能够高效地获得粗糙度数值极低的纳米表面(小于10nm的表面),诸如ELID镜面磨削那样的表面等,这些问题也成为制约该技术在高
广泛应用的主要因素。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将超声磨削加工技术与ELID磨削技术复合、实现高效率、砂轮不易堵塞且 ...
【技术保护点】
超声3D振动复合ELID精密磨削系统,包括多通道超声波发生器(1)、3D超声激振台(2)、高频直流脉冲电源(3)、自动调距电极(4)、计算机监控系统(5)和砂轮(6);其特征在于:所述多通道超声波发生器(1)与3D超声激振台(2)通过电缆相连接;待加工工件(7)以机械夹紧或胶粘的方式固定在3D超声激振台(2)上;高频直流脉冲电源(3)的正极与砂轮(6)连接,高频直流脉冲电源(3)的负极与自动调距电极(4)连接;计算机监控系统(5)分别与高频直流脉冲电源(3)、自动调距电极(4)和多通道超声波发生器(1)连接;计算机监控系统同时采集ELID和超声振动的状态表征信号,观察复合工艺各自的工作状态及相互影响程度,再自动或人工给出反馈控制,使得两工艺得以动态、和谐、优化地匹配。
【技术特征摘要】
1.超声3D振动复合ELID精密磨削系统,包括多通道超声波发生器(1)、3D超声激振台(2)、高频直流脉冲电源(3)、自动调距电极(4)、计算机监控系统(5)和砂轮(6);其特征在于:所述多通道超声波发生器(1)与3D超声激振台(2)通过电缆相连接;待加工工件(7)以机械夹紧或胶粘的方式固定在3D超声激振台(2)上;高频直流脉冲电源(3)的正极与砂轮(6)连接,高频直流脉冲电源(3)的负极与自动调距电极(4)连接;计算机监控系统(5)分别与高频直流脉冲电源(3)、自动调距电极(4)和多通道超声波发生器(1)连接;计算机监控系统同时采集ELID和超声振动的状态表征信号,观察复合工艺各自的工作状态及相互影响程度,再自动或人工给出反馈控制,使得两工艺得以动态、和谐、优化地匹配;所述多通道超声波发生器(1)为功率型超声波发生器,频率范围为20~60kHz;同时可提供多个通道信号输出,支持3个维度的超声激振信号,所述计算机监控系统(5)包括一个霍尔电流传感器(5-1)、一个霍尔电压传感器(5-2)、一个LCR等效电路(5-3)、一个滤波电路(5-4)、一个数据采集卡(5-5)、一个计算机工作站(5-6)以及一块PLC控制卡(5-7);其中霍尔电流传感器(5-1)和霍尔电压传感器(5-2)将采集高频直流脉冲电源(3)输出端正负电极间的电流和电压信号,LCR等效电路(5-3)采集超声波发生器(1)输出端的动态声学性能,采集到的信号经过滤波电路(5-4)后传输给数据采集卡(5-5)实现模数转换并最终传输给计算机工作站(5-6);计算机工作站(5-6)根据收到的信号分别转化为表征ELID工作状态的砂轮铸铁基氧化膜厚度和表征超声振动状态的谐振频率,并将上述直接或间接的物理量进行图形和数据的显示;计算机工作站(5-6)依据ELID和超声振动的工作状态特征值,直接调控高频直流脉冲电源(3)的输出电压和电流,超声波发生器(1)的输出频率和电压,通过PLC控制卡(5-7)驱动自动调距电极(4)上的步进电机(4-3)调整负电极(4-2)与砂轮(6)之间的间隙。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声3D振动复合ELID精密磨削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3D超声激振台包括提供结构支撑的箱体板件(2-5)和设在箱体板件(2-5)上的载物盘(2-4),载物盘(2-4)的载物中心点处连接有结构尺寸相同、相互呈90°垂直交叉布置的X向超声激振单元(2-1)、Y向超声激振单元(2-2)和Z向短距超声激振单元(2-3);X向超声激振单元(2-1)、Y向超声激振单元(2-2)和Z向短距超声激振单元(2-3)均包括顺次连接的超声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波,卞平艳,童景琳,邵水军,李瑜,王晓博,陈凡,贾晓凤,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南;4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