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利用弹簧卡合的活塞的双成分混合容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309634 阅读:89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4-16 06:2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双成分混合容器,无需复杂的引导槽而能够使活塞构件进行旋转运动动作和直线运动动作。将通过使第二成分收容构件(109)的第三筒状部(193)的内壁部与接触部(117)接触而发生变形并向第三筒状部的内壁面施加靠压力的两个以上的弹簧结构部(119)沿着活塞部(113)的周向空开等间隔地设置在活塞构件(111)。供接触部(117)插入而进行嵌合的两个以上的嵌合槽(196)沿着第三筒状部(193)的周向空开等间隔地形成。接触部(117)不会从嵌合槽(196)脱离地使活塞构件(111)与第二成分收容构件(109)一同旋转。第二成分收容构件(109)旋转规定的角度而使第二成分收容腔室与混合腔室处于能够连通的状态时,若对于操作杆部(115)施加朝向第三底壁部(195)的方向的规定以上的力,则接触部(117)脱离嵌合槽(196)。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双成分混合容器,无需复杂的引导槽而能够使活塞构件进行旋转运动动作和直线运动动作。将通过使第二成分收容构件(109)的第三筒状部(193)的内壁部与接触部(117)接触而发生变形并向第三筒状部的内壁面施加靠压力的两个以上的弹簧结构部(119)沿着活塞部(113)的周向空开等间隔地设置在活塞构件(111)。供接触部(117)插入而进行嵌合的两个以上的嵌合槽(196)沿着第三筒状部(193)的周向空开等间隔地形成。接触部(117)不会从嵌合槽(196)脱离地使活塞构件(111)与第二成分收容构件(109)一同旋转。第二成分收容构件(109)旋转规定的角度而使第二成分收容腔室与混合腔室处于能够连通的状态时,若对于操作杆部(115)施加朝向第三底壁部(195)的方向的规定以上的力,则接触部(117)脱离嵌合槽(196)。【专利说明】具有利用弹簧卡合的活塞的双成分混合容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双成分混合容器,其能够隔离并收容两种成分,在使用时在其内部混合两种成分之后而将两种成分排出。
技术介绍
在作为 申请人:的专利的日本专利4956616号(专利文献I)及日本专利第5112438号(专利文献2)中公开有牙科用粘固剂胶囊(cement capsule)那样的双成分混合容器的现有技术例,该牙科用粘固剂胶囊隔离并收容作为两种药剂的粉材和液材,在内部混合粉材与液材后而将其排出。图19及图20是专利文献I的图10及图11。以下,使用该附图对现有的双成分混合容器的结构进行说明。现有的双成分混合容器具备壳体8 (专利文献中的混合工作缸)、喷嘴16、隔壁构件(专利文献中的弹性隔壁)(12、18)、第二成分收容构件13 (专利文献中的排出辅助体)、活塞构件19 (专利文献中的操作活塞)。壳体8具有在一端具备第一开口部的第一筒状部10和堵塞第一筒状部10的另一端的第一底壁部11。而且,壳体8在内部具有混合腔室5,该混合腔室5收容第一成分且在从一端侧注入第二成分时混合第一成分与第二成分,并且在第一底壁部11具备用于从混合腔室5内排出混合物的排出口 23。喷嘴16设于壳体8的第一底壁部11。喷嘴16的安装结构构成为,在将混合物从排出口 23排出之前,在堵塞排出口 23的第一位置处配置喷嘴16,当将混合物从排出口23排出时,在使排出口 23与喷嘴16的通路连通的第二位置处配置喷嘴16。 在壳体8内收容可滑动的隔壁构件(12、18),该隔壁构件(12、18)具有:在一端具备第二开口部的第二筒状部18 ;堵塞第二筒状部18的另一端的第二底壁部;设于第二底壁部且在混合腔室5内液密地滑动的隔壁部12。而且,第二成分收容构件13以轴线X为中心而可转动地嵌合在隔壁构件(12、18)的内部。第二成分收容构件13具有在一端具备第三开口部的第三筒状部和堵塞第三筒状部的另一端的第三底壁部,且在内部具备收容第二成分的第二成分收容腔室3。而且,在隔壁构件(12、18)的第二底壁部(12)与第二成分收容构件13的第三底壁部分别形成有第一连通通路20与第二连通通路21,第二成分收容构件13以轴线X为中心而旋转规定的角度,由此第二成分收容构件13与隔壁构件(12、18)在处于规定的位置关系时成为连通状态,以使第二成分流入混合腔室5。活塞构件19在一端具有从第二成分收容构件13的第三开口部插入第三筒状部内且在第三筒状部内液密地滑动的活塞部,在另一端具有从第三开口部向外部突出的操作杆部。 在现有的双成分混合容器中,在开始混合第一成分与第二成分的操作之前,以在壳体8内形成混合腔室5的方式维持将隔壁构件(12、18)保持在后退位置的保持状态。在该状态下,通过对活塞构件19的操作杆部进行规定的第一操作(以轴线X为中心的旋转操作),使第一连通通路20与第二连通通路21匹配而连通,由此在第二成分收容腔室3与混合腔室5之间形成连通路(20、21)。在形成了连通路之后,使活塞构件19向壳体8的第一底壁部11移动,使第二成分收容腔室3内的第二成分通过形成了的连通路(20、21)而注入混合腔室5内。然后,通过对活塞构件19进行以轴线X为中心的旋转操作(第二操作)来解除隔壁构件(12、18)的保持状态。而且,在将喷嘴16从第一位置(图19所示的位置)配置于第二位置(喷嘴16的通路与排出口 23成为连通状态的位置)的状态下,使活塞构件19进一步向第一底壁部11移动而将混合物从混合腔室5内通过喷嘴16向外部排出。需要说明的是,壳体8与隔壁构件(12、18)之间的卡合关系、隔壁构件(12、18)与第二成分收容构件13之间的卡合关系、第二成分收容构件13与活塞构件19之间的卡合关系通过图20 (专利文献I的图11)所示的突起(24、26、28)与引导槽(25、27、29)之间的卡合来实现。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95661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5112438号公报专利技术概要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 在现有的双成分混合容器中,利用突起28与引导槽29之间的卡合,将活塞构件19定位于第二成分收容构件13内,并且使突起28沿着引导槽29移动,由此能够使活塞构件19在第二成分收容构件13内移动。 然而,为了实现上述的卡合结构,用于将引导槽29形成于第二成分收容构件13的内壁部的模具、用于将引导槽27形成于隔壁构件(12、18)的内壁部的模具、用于将引导槽25形成于壳体8的内壁部的模具变得复杂,价格也变得昂贵。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成分混合容器,其无需复杂的引导槽而能够使活塞构件进行旋转运动动作和直线运动动作。 解决方案 本专利技术的作为改进的对象的双成分混合容器具备壳体、喷嘴、隔壁构件、第二成分收容构件、活塞构件、保持结构。壳体具有在一端具备第一开口部的第一筒状部和堵塞所述第一筒状部的另一端的第一底壁部。另外,壳体在内部具有混合腔室,该混合腔室收容第一成分且在从一端侧注入第二成分时混合第一成分与所述第二成分,并且在第一底壁部具备用于从混合腔室内排出混合物的排出口。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第一成分”及“第二成分”是指,分别具有液状、糊状、粉状等可排出的性状的材料,且是由至少一个种类的材料(包括仅一个种类的材料的情况及由多个种类的材料构成的情况这两者)构成的材料。喷嘴设于壳体,且在将混合物从排出口排出时排出从排出口离开的混合物。另外,隔壁构件收容于第一筒状部内,且具有在一端具备第二开口部的第二筒状部、堵塞第二筒状部的另一端的第二底壁部、设于第二底壁部且在混合腔室内液密地滑动的隔壁部。第二成分收容构件收容于第二筒状部内,具有在一端具备第三开口部的第三筒状部和堵塞第三筒状部的另一端的第三底壁部,并在内部具备收容第二成分的第二成分收容腔室。而且,活塞构件在一端侧具有从第三开口部插入第三筒状部内且在第三筒状部内液密地滑动的活塞部,并且在另一端侧具有从第三开口部向外部突出的操作杆部。保持结构构成为,在将第二成分注入混合腔室之前,将隔壁构件以固定状态保持于壳体,当从喷嘴排出混合物时解除固定状态。 在上述的双成分混合容器中,在本专利技术中,在活塞构件的操作杆部,具有接触部且在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具有利用弹簧卡合的活塞的双成分混合容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成分混合容器,其具备:壳体,其具有在一端具备第一开口部的第一筒状部和堵塞所述第一筒状部的另一端的第一底壁部,在内部具有混合腔室,该混合腔室收容第一成分且在从所述一端侧注入第二成分时混合所述第一成分与所述第二成分,并且在所述第一底壁部具备用于从所述混合腔室内排出混合物的排出口:喷嘴,其设于所述壳体,用于在将所述混合物从所述排出口排出时喷出从所述排出口离开的所述混合物;隔壁构件,其收容于所述第一筒状部内,且具有在一端具备第二开口部的第二筒状部、堵塞所述第二筒状部的另一端的第二底壁部及设于所述第二底壁部且在所述混合腔室内液密地滑动的隔壁部;第二成分收容构件,其收容于所述第二筒状部内,具有在一端具备第三开口部的第三筒状部和堵塞所述第三筒状部的另一端的第三底壁部,且在内部具备收容所述第二成分的第二成分收容腔室;活塞构件,其在一端侧具有从所述第三开口部向所述第三筒状部内插入且在所述第三筒状部内液密地滑动的活塞部,且在另一端侧具有从所述第三开口部向外部突出的操作杆部;保持结构,在将所述第二成分注入所述混合腔室之前,所述保持结构将所述隔壁构件相对于所述壳体以固定状态保持,在从所述喷嘴喷出所述混合物时所述保持结构解除所述固定状态,所述双成分混合容器的特征在于,在所述活塞构件的所述操作杆部沿着所述活塞部的周向空开等间隔地设有两个以上的弹簧结构部,该两个以上的弹簧结构部具有接触部,且在从所述第三开口部插入时因所述接触部与所述第三筒状部的内壁部接触发生变形而向所述第三筒状部的内壁面施加靠压力,在所述第三筒状部沿着所述第三筒状部的周向空开等间隔地形成有供所述接触部插入而进行嵌合的两个以上的嵌合槽,所述弹簧结构部与所述嵌合槽以如下方式构成:在所述接触部与所述嵌合槽嵌合的状态下,当以轴线为中心而使所述操作杆部旋转时,所述接触部不会从所述嵌合槽脱离而使所述活塞构件与所述第二成分收容构件一同旋转,在所述第二成分收容构件旋转规定的旋转角度而使所述第二成分收容腔室与所述混合腔室处于能够连通的状态时,当对于所述操作杆部沿着朝向所述第三底壁部的方向施加规定以上的力时,所述接触部脱离所述嵌合槽。...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佐佐木司武井亮二中塚稔之坂本秀二高野左敏河原谕史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松风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