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张羽专利>正文

脊椎前柱撑开复位工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221430 阅读:106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3-27 16: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脊椎前柱撑开复位工具,包括一第一撑开件和一第二撑开件;所述第一撑开件和所述第二撑开件的顶部分别形成一手持部,所述第一撑开件和所述第二撑开件的底部分别形成一卡套部;所述第二撑开件侧部沿轴向形成贯通的长槽,所述长槽的宽度大于与所述第一撑开件外径。由于采用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一种脊椎前柱撑开复位工具,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安全可靠、操作快速便捷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脊椎前柱撑开复位工具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脊椎前柱撑开复位工具。
技术介绍
脊椎骨折多由从高空坠落或发生车辆撞击等受到较大外力的事故造成,在对脊椎进行复位的手术中,目前只具有向后撑开技术,缺乏一种能够实现脊椎前柱撑开复位工具,从而使得骨折后的脊椎前柱间距无法有效撑开,无法全面治疗。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而提供一种脊椎前柱撑开复位工具,可实现骨折脊椎的前柱间距有效撑开,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安全可靠、操作快速便捷的优点。 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是: 本技术的一种脊椎前柱撑开复位工具,包括一第一撑开件和一第二撑开件;所述第一撑开件和所述第二撑开件的顶部分别形成一手持部,所述第一撑开件和所述第二撑开件的底部分别形成一卡套部;所述第二撑开件侧部沿轴向形成贯通的长槽,所述长槽的宽度大于与所述第一撑开件外径。 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一撑开件包括一上部组件和一下部组件,所述上部组件的底部和所述下部组件的顶部形成相互配合的插接结构;所述上部组件的顶部形成所述手持部,所述下部组件的底部形成一所述卡套部。 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卡套部包括一套口和对应形成于所述套口两侧的开口槽;所述套口卡套于脊柱的内固定螺钉上,一脊柱固定棒通过螺帽固定于所述内固定螺钉内,所述开口槽卡套于所述脊柱固定棒上。 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一撑开件和所述第二撑开件中空。 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下部组件的顶部外侧形成至少一钩耳。 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插接结构包括形成于所述下部组件顶端的一插接头和形成于所述上部组件底端的一插接口 ;所述插接口与所述插接头配合,且所述插接口和所述插接头相互周向限位。 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插接头呈多边形。 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一撑开件和所述第二撑开件的材质采用不锈钢。 本技术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使其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是: 第一撑开件和第二撑开件顶部形成的手持部用于给使用本技术的医务人员提供握持,进行本技术的操作。卡套部的采用使得本技术能够快速便捷地卡套连接在内固定螺钉的螺帽和脊柱固定棒上,并在进行了复位操作后能够快速便捷地卸除。第二撑开件侧部沿轴向形成贯通的长槽,且长槽宽度大于第一撑开件外径,从而使得第一撑开件能够自长槽中穿入,并与第二撑开件配合共同实现脊椎前柱撑开复位的操作。第一撑开件分为上部组件和下部组件,从而使得第一撑开件的下部组件能够更为便捷快速地穿入长槽实现第一撑开件和第二撑开件两者间的配合。而插接结构的采用使得第一撑开件的上部组件和下部组件之间能够快速便捷地插接配合和分离,保证手术操作的快捷有效。插接口和插接头相互周向限位防止了上部组件和下部组件间的周向滑转,保证了医务人员使用本技术时复位手术的操作精密度,保证了手术的安全高效进行。套口保证了第一撑开件和第二撑开件能够快速便捷地插接于外部固定于脊椎的内固定螺钉的螺帽,通过工具的操作实现对脊椎椎骨的复位调整。钩耳的采用使得医务人员在使用本技术进行复位手术的过程中能够便捷快速地将下部组件顶部自长槽第一侧穿入并从长槽第二侧穿出,为椎骨的前柱撑开操作提供条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技术脊椎前柱撑开复位工具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技术脊椎前柱撑开复位工具的脊椎相邻节段撑开状态示意图; 图3为本技术脊椎前柱撑开复位工具的脊椎跨节段撑开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请参阅图1,本技术的一种脊椎前柱撑开复位工具,包括一第一撑开件I和一第二撑开件2 ;第一撑开件I和第二撑开件2的顶部分别形成一手持部3,第一撑开件I和第二撑开件2的底部分别形成一卡套部4 ;第二撑开件2侧部沿轴向形成贯通的长槽21,长槽21的宽度大于与第一撑开件I外径。第一撑开件I和第二撑开件2中空。本实施例中,第一撑开件I和第二撑开件2的材质采用不锈钢。第一撑开件I和第二撑开件2顶部形成的手持部3用于给使用本技术的医务人员提供握持,进行本技术的操作。卡套部4的采用使得本技术能够快速便捷地卡套连接在内固定螺钉6的螺帽7和脊柱固定棒8上,并在进行了复位操作后能够快速便捷地卸除。第二撑开件2侧部沿轴向形成贯通的长槽21,且长槽21宽度大于第一撑开件I外径,从而使得第一撑开件I能够自长槽21中穿入,并与第二撑开件2配合共同实现脊椎前柱撑开复位的操作。 其中,第一撑开件I包括一上部组件11和一下部组件12,上部组件11的底部和下部组件12的顶部形成相互配合的插接结构13 ;上部组件11的顶部形成手持部3,下部组件12的底部形成一卡套部4。下部组件12的顶部外侧形成至少一钩耳121。本实施例中,上部组件11长14cm,下部组件12长18cm,外径长1.7cm ;第二撑开件2长30cm,外径长2.2cm ;长槽宽度范围为1.75-1.80mm。第一撑开件I分为上部组件11和下部组件12,从而使得第一撑开件I的下部组件12能够更为便捷快速地穿入长槽21实现第一撑开件I和第二撑开件2两者间的配合。而插接结构4的采用使得第一撑开件I的上部组件11和下部组件12之间能够快速便捷地插接配合和分离,保证手术操作的快捷有效,提高了病人的手术安全性。钩耳121的采用使得医务人员在使用本技术进行复位手术的过程中能够便捷快速地将下部组件12顶部自长槽21第一侧穿入并从长槽21第二侧穿出,为椎骨的前柱撑开操作提供条件。 卡套部4包括一套口 41和对应形成于套口 41两侧的开口槽42 ;本实施例中卡套部4外径1.7mm ;套口 41卡套于脊柱5的内固定螺钉6上,一脊柱固定棒8通过螺帽7固定于内固定螺钉6内,开口槽42卡套于脊柱固定棒8上。 套口 41保证了第一撑开件I和第二撑开件2能够快速便捷地插接于外部固定于脊椎5的内固定螺钉6的螺帽7,通过工具的操作实现对脊椎椎骨的复位调整。 插接结构13包括形成于下部组件12顶端的一插接头131和形成于上部组件11底端的一插接口 132 ;插接口 132与插接头131配合,且插接口 132和插接头131相互周向限位。本实施例中,插接头131呈多边形。 插接口 132和插接头131相互周向限位防止了上部组件11和下部组件12间的周向滑转,保证了医务人员使用本技术时复位手术的操作精密度,保证了手术的安全高效进行。 请参阅图1、图2,使用本技术进行脊椎相邻节段撑开的手术主要步骤如下: 首先,用开口器穿破皮质骨。 然后使用锥弓根探针准备螺丝孔道。 接着使用椎弓根探针,探查孔道是否完好;如骨质太硬,可使用丝攻来预制螺纹孔。 使用与螺钉匹配的螺钉起子旋入内固定螺钉6。 再使用模拟棒来测量实际所需脊柱固定棒8的长度;使用常规剪棒器剪棒;使用弯棒器将脊柱固定棒8预弯成所需弧度。 对需要撑开的脊椎5相邻节段的内固定螺钉6的螺帽7进行预紧;其中脊椎5相邻节段中前一节段51的螺帽7呈松弛状态,脊椎5相邻节段中后一节段52的螺帽7呈锁紧状态。 接着将第一撑开件I的下部组件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脊椎前柱撑开复位工具,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第一撑开件和一第二撑开件;所述第一撑开件和所述第二撑开件的顶部分别形成一手持部,所述第一撑开件和所述第二撑开件的底部分别形成一卡套部;所述第二撑开件侧部沿轴向形成贯通的长槽,所述长槽的宽度大于与所述第一撑开件外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脊椎前柱撑开复位工具,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第一撑开件和一第二撑开件;所述第一撑开件和所述第二撑开件的顶部分别形成一手持部,所述第一撑开件和所述第二撑开件的底部分别形成一卡套部;所述第二撑开件侧部沿轴向形成贯通的长槽,所述长槽的宽度大于与所述第一撑开件外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脊椎前柱撑开复位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撑开件包括一上部组件和一下部组件,所述上部组件的底部和所述下部组件的顶部形成相互配合的插接结构;所述上部组件的顶部形成所述手持部,所述下部组件的底部形成一所述卡套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脊椎前柱撑开复位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套部包括一套口和对应形成于所述套口两侧的开口槽;所述套口卡套于脊柱的内固定螺钉上,一脊柱固定棒通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羽
申请(专利权)人:张羽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