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流回路连接绝缘线束和将其安装在复合机身框架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1196392 阅读:104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3-26 02:47
本发明专利技术寻求提供电流回路网路的多个部分之间的接合(等电位)连接。为此,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具有覆盖在防漏电护套中的导体层的绝缘线束。这种类型的绝缘线束(30)适于在防护结构和由复合碳材料或者座舱衬里之间的可用空间中连接结构金属件。在一个实施例中,其包括并排布置的导体(51),所述导体形成平面挠性层(50);多点式模块终端连接器(32)和多点式模块中间连接器(34);防护套,所述防护套由覆盖部分(60T)中的层的外部护套(60)和覆盖连接器的边缘(32b,34b;60b)和部分(62T)中的外部部分(60)构成。开口(54,56)形成在用于固定装置的连接器(32,34)上。导体(51)单独固定在连接器(32,34)中,并且在连接器(32,34)处的可热缩套筒(46)中覆盖有防漏电产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寻求提供电流回路网路的多个部分之间的接合(等电位)连接。为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具有覆盖在防漏电护套中的导体层的绝缘线束。这种类型的绝缘线束(30)适于在防护结构和由复合碳材料或者座舱衬里之间的可用空间中连接结构金属件。在一个实施例中,其包括并排布置的导体(51),所述导体形成平面挠性层(50);多点式模块终端连接器(32)和多点式模块中间连接器(34);防护套,所述防护套由覆盖部分(60T)中的层的外部护套(60)和覆盖连接器的边缘(32b,34b;60b)和部分(62T)中的外部部分(60)构成。开口(54,56)形成在用于固定装置的连接器(32,34)上。导体(51)单独固定在连接器(32,34)中,并且在连接器(32,34)处的可热缩套筒(46)中覆盖有防漏电产品。【专利说明】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使得能连接金属零件的用于电流回路网路的连接绝缘线束,尤其是新一代飞机的电气网路的连接绝缘线束,所述新一代飞机具有由复合材料形成的蒙皮。本专利技术还涉及一种用于将这种类型的绝缘线束安装在复合材料的飞机机身上的方法。
技术介绍
新一代蒙皮的复合材料包括基于碳纤维的非均质材料。通常,由前一代铝蒙皮提供电互联功能。具体地,飞机制造商使用其使得设备负荷的电流返回,用于使得所有金属件均处于相同电势,以便对电气装置进行EMC(电磁兼容)保护和驱散雷电流(间接和感应)以及静电电荷。 本专利技术还可以应用于任何建筑物或者营造物,电流通过所述建筑物或者营造物,从而使得电流回路控制成为必要,以便保证建筑物安全,特别应用于(但不局限于)具有复合蒙皮的飞机的客舱的机身。 现有技术 碳复合材料是普通导电体并且在承受焦耳加热方面性能欠佳。因此,这种类型的覆盖物不能用于提供上述功能。 为了使得能够针对具有复合结构的蒙皮的飞机实施电互联功能,已经设想构思了一种由金属件构成的架构,尤其是为了制造电流回路电网路。总体说来,这种网路由三个纵向网路构成,所述三个网路在飞机机身的长度上延伸: —上部分网路(由金属件构成的顶板,用于支撑行李舱、电缆槽和中央支撑件); 一中央部分网路,其包括造型座位轨道、造型金属电缆支撑件等; 一下部分网路(底板),其位于造型金属货物轨道等的底部上。 这些纵向网路通过金属件(十字头、结构棒等)或者大截面电缆或者其它导电元件横向互联。因此产生电流回路网路的有效网状结构,以便实施上述功能。 然而,电流回路网路的横向互联极大地降低了如图1所示在客舱中位于座舱衬板I后的用于电线绝缘线束3的布线配置。这些布线还沿着安装在飞机蒙皮5上的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结构框架20 (已知为“碳框架”)定位。 然而,必须确保这些绝缘线束3的EMC保护的定界6,使得它们靠近电流回路网路的元件。使用大截面电缆对环境不利,原因在于要求从飞机移除至少一个电线绝缘线束,以便具有足够的可用空间。可用空间7位于隔热和隔音装置40的任意一侧上,位于这些隔音和隔热设施40和安装在蒙皮5上的碳结构框架20之间和/或这些隔音和/或隔热设施40和座舱侧衬板I之间。 已经构思了将适当结构的元件插入到这个体积7中的解决方案: 一金属织物(帆布、网、针织物、纱布等),所述金属织物与结构框架20共同硬化并且形成为一体; 一扁平金属编织电缆; 一结构框架20上的金属箔; —源自绝缘线束3的增强的开口护套; 一多根小截面电缆。 出于导电性、低密度、成本和技术实施要求以及航空环境中的行为的综合原因,用于织物、箔、编织电缆或者小截面电缆的最佳材料是铝。对于增强护套,优选的材料是铜。然而,因以下原因所有这些解决方案均具有严重的缺陷。 就添加与结构框架20共同硬化的铝织物而言: 一铝和碳的膨胀/收缩系数因温度而具有很大的差异,乃至具有相反的系数:随着时间推移不可接受的内部应力; 一碳和铝的电化学兼容性非常差,这可以导致接触腐蚀,从而致使铝消失; 一极其难以制造织物形式的铝和电流回路网路的金属件之间的电连接件; 一在铝织物和结构20的碳之间应当没有电流通过:电绝缘体必须放置在它们之间。 使用扁平铝制编织线导致产生以下问题: 一不存在适于用作电连接件的镀镍铝丝的扁平编织电缆,尤其是在航空领域中; —就连接编织电缆而言极其难以实现可靠的防漏电,这是为什么这种类型的编织电缆不能应用在航空领域的原因; 一比等效有效截面的电缆大很多的体积(大大约45%); 一与织物相同,同样需要电绝缘件。 就金属箔而言,其与飞机结合成一体而占据框架上的数米空间,并且该长度将防止使用单个保持件固定所述金属箔的位置。难以将其它电接口安装在为此目提供的体积7中。而且,因为箔源自型材(profile),所以非常难以电连接两个部分并且难以以可靠且长期有效的方式防止电连接件漏电。此外 一关于铝和碳之间的电化学不兼容性的上述问题也涉及箔; 一必须提供其它紧固件组,以形成固定到碳结构框架的固定部位; 一箔非常不适于在飞机的上和中央部分中形成连接到电流回路的直接电连接件:这些连接件需要设置有端子的大截面电缆,从而增加了电接口的数量并且增加了重量; 一与织物和编织电缆相同,在铝和碳之间同样需要电绝缘体。 就增强的开口护套而言,形成增强件的导体通常由铜制成,并且对于这种类型的增强件而言不需要重新审议技术,下述零件被标准化了:这些零件通过在其端部处与铜片编织在一起而连接到所述零件,而铝触头将导致产生气密性的问题,结果形成氧化铝。此夕卜。对覆盖护套的电绞合线进行EMC保护不需要太多的铜。 然而,用于增强护套的连结件和连接器没有设计成承受针对电流回路网路的连接的电流流动。因此,不能认为这些增强开口护套适于替换大截面电缆。 使用待互联且定位在可用空间7中的小截面绞合电缆会在以下情况下出现问题:在不会因振动摩擦磨损绝缘体的前提下将其固定到彼此以及固定到碳结构框架20 ;所述绝缘体旨在中和铝/碳电化学不兼容性。因此,要求这些绞合线不能单独各自运动:必将固定部位添加在可用空间内的框架上。 此外,在端部处,必须单独防止每根绞合线漏电,以便获得有效的防漏电效果。因此,就这个解决方案而言重量和成本非常不利。此外,已知的端部连接包括这样的连接器:其具有正常数量(通常为六根)的电缆。如果使用八根或者十根电缆,则对于每个端部而言需要两个连接器和两个对应的装置:就这方面而言,重量、体积和成本也非常不利。 而且,中间连接包含在每个支路处切割主电气线路的电缆并且剥离连结到支路的所有电缆,以便不会在电流流动中产生不均匀性。所提供的连接器的数量基本等于连结在支路处的电缆的数量。产生了相同的问题:重量、体积和成本问题,以及在这个情况中尤其是关于大量电缆切割部的可靠性问题。 已知专利WO 2007/075931和FR 2962712公开了一种飞机电流回路系统,其单元(cell)由复合材料制成。它们没有公开具有足够挠性的导体层。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旨在提供一种结构,所述结构能够减轻重量、减小体积、降低成本、提高可靠性以及防漏电并且减轻了电和电化学兼容性问题。为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具有裸导体层的绝缘线束,所述裸导体层全部连结到连接器。 更加具体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a href="http://www.xjishu.com/zhuanli/60/201380021495.html" title="电流回路连接绝缘线束和将其安装在复合机身框架的方法原文来自X技术">电流回路连接绝缘线束和将其安装在复合机身框架的方法</a>

【技术保护点】
一种绝缘线束,其用于金属结构件(10;11,12,14,16)的等电位连接,以便建立电流回路网路的各部分之间的等电位连接,所述绝缘线束沿着防护结构(40)布线,位于在横向框架(20)和衬板(1)之间延伸的可用空间(7)中,所述横向框架由基于碳纤维的复合材料制成而称为碳框架,所述绝缘线束包括:中间连接器(34);终端连接器(32)和形成中间连接器(34)之间的等电位连接的导电装置(50),用于通过分支连结到所述金属件(12)而同时又不必切割所述导体连结,并且所述终端连接器(32)联接到金属电流回路件(11,14);至少一个防护套(60,62),所述防护套覆盖所述导电装置(50)和所述连接器(32,34)的端部区域(32b,34b),该护套(60,62)用于对与所述隔热和隔音装置(40)和/或所述碳框架(20)或者所述衬板(1)相连的所述绝缘线束进行机械、电气和电化学保护,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装置是平面层(50),沿着其纵向和横向方向具有挠性,由平行并排布置的非绝缘导体(51)形成,并且,就所述导体(51)数量而言所述连接器是模块式的、多点式的,并且在每个待连接的导体(51)处均连接到本地防漏电装置(45,46)。...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吉恩卢克·比亚斯阿诺德·卡米尔·艾默
申请(专利权)人:雷比诺电力系统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法国;FR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