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藻礁,具体涉及一种在沿海海域投放的具有避浪功能的藻礁。
技术介绍
人工藻礁是专门增殖藻类的人工礁体,是人为设置在水域中,为海洋藻类提供生长繁殖的场所;从而吸引鱼虾等水生动物到藻场来索饵、繁育,以达到优化海底环境,保护、增殖渔业资源的目的;而且藻类在生长过程中,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吸收水中的N、P合成自身的有机物质,并释放出氧,降低水体的N、P浓度,净化水域环境,能够有救地预防和治理水域的富营养化.改善水域生态环境,克制“赤潮”爆发,吸收重金属离子,保护海洋环境。另一方面,海藻场创造的经济价值很大,海藻本身有工业、食用、医用价值。目前的人工藻礁多为沉底式藻礁,即藻礁投放到海域后将下沉至海底,只能在海底构建藻场;而无法利用水域中层、中上层或中下层进行增殖,因而如何进一步利用水域中层、中上层或中下层进行增殖,对净化水域环境,改善水域生态环境是非常有意义的。例如,中国专利公开号CN202680165U,公开日2013年1月23日,专利技术创造的名称为一种用于海藻移植的礁体,包括钢筋底座与藻礁基体两部分,所述钢筋底座与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具有避浪功能的藻礁,其特征是,包括浮力装置(1)及通过连接绳索(4)悬挂在浮力装置下方的藻礁支撑体(7),所述藻礁支撑体上设有若干块状的藻礁附着基,所述浮力装置包括气囊袋(3),中央立式套筒(2)及设置在中央立式套筒内的避浪引信装置(8),所述中央立式套筒设置在气囊袋内的中部,且中央立式套筒的上下两端分别穿过气囊袋,并位于气囊袋外侧,气囊袋与中央立式套筒的外侧面之间密封连接;所述中央立式套筒呈圆筒状,且中央立式套筒的上、下两端封闭;所述避浪引信装置包括可沿中央立式套筒滑动的设置在中央立式套筒内的上活塞体(82)、下活塞体(85),连接上、下两活塞体的连杆(84),同轴设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避浪功能的藻礁,其特征是,包括浮力装置(1)及通过连接绳索(4)悬挂在浮力装置下方的藻礁支撑体(7),所述藻礁支撑体上设有若干块状的藻礁附着基,所述浮力装置包括气囊袋(3),中央立式套筒(2)及设置在中央立式套筒内的避浪引信装置(8),所述中央立式套筒设置在气囊袋内的中部,且中央立式套筒的上下两端分别穿过气囊袋,并位于气囊袋外侧,气囊袋与中央立式套筒的外侧面之间密封连接;
所述中央立式套筒呈圆筒状,且中央立式套筒的上、下两端封闭;所述避浪引信装置包括可沿中央立式套筒滑动的设置在中央立式套筒内的上活塞体(82)、下活塞体(85),连接上、下两活塞体的连杆(84),同轴设置在下活塞体上的引出杆(88),设置在中央立式套筒内侧面上、并与气囊袋相连通的内排气孔(83)及设置在中央立式套筒内侧面上、并位于气囊袋上方的外排气孔(81);所述中央立式套筒内侧面上、位于下活塞体下方设有限位凸块(86),所述引出杆位于下活塞体下方,且引出杆的下端往下延伸,并穿过中央立式套筒下端面、位于中央立式套筒外侧;所述引出杆上套设有可使上、下两活塞体往上移动、并使上活塞体抵靠中央立式套筒内顶面的第一压缩弹簧(87);所述内、外两排气孔之间沿中央立式套筒轴向上的间距小于上、下两活塞体之间的间距,并且当下活塞体的下端抵靠在限位凸块上时,内排气孔位于上、下两活塞体之间,外排气孔位于上活塞体上方;当上活塞体抵靠中央立式套筒内顶面时,内、外两排气孔均位于上、下两活塞体之间;所述连接绳索的一端与引出杆的下端相连接,另一端与藻礁支撑体相连接;所述浮力装置的浮力大于浮力装置与藻礁支撑体的重力之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避浪功能的藻礁,其特征是,所述藻礁支撑体中部设有立柱(6),立柱的下端位于藻礁支撑体的下方,且立柱的上端位于藻礁支撑体的上方;所述立柱上、位于藻礁支撑体上方设有上端开口的储绳箱(9),该储绳箱内放置有吊绳(10),所述立柱上还设有吊绳自适应上浮装置(5);该吊绳自适应上浮装置包括浮球(511),配重块(52),设置在立柱上的安装块,连接块(56),设置在安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建宇,宋伟华,马家志,田淑娴,蔡厚才,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海洋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