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镜透镜、观察装置以及图像拾取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159012 阅读:104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3-18 14:5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目镜透镜、观察装置以及图像拾取装置。提供了一种目镜透镜,其具有长的从图像显示表面到第一透镜的长度、高观察倍率和大的表观视场。用于观察在图像显示表面上显示的图像的目镜透镜从图像显示表面侧到观察侧依次包括具有正折光力的第一透镜、具有负折光力的第二透镜和具有正折光力的第三透镜。第一透镜在图像显示表面侧的透镜表面在图像显示表面侧具有凸形。第二透镜在观察侧的透镜表面在观察侧具有凹形。目镜透镜的焦距以及上述透镜表面的焦距被适当地设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目镜透镜、观察装置以及图像拾取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目镜透镜(eyepiecelens)及具有该目镜透镜的观察装置,并适用于在例如视频照相机、静物照相机或广播照相机中使用的电子取景器中观察图像显示元件上显示的图像。
技术介绍
常规上,用在诸如视频照相机或静物照相机的图像拾取装置(照相机)中的电子取景器已使用目镜透镜来放大和观察在液晶图像画面(display)上显示的图像。为了易于在电子取景器中观看图像显示表面,有必要放大诸如液晶图像画面的图像显示表面或提高目镜透镜的观察倍率。但是,大的图像显示表面增大了取景器的尺寸。为减小整个取景器的尺寸,优选提高目镜透镜的观察倍率。为提高目镜透镜的观察倍率,目镜透镜的正折光力必须高。此时,如果目镜透镜仅由具有正折光力的透镜(正透镜)构成,则大大地产生轴向色差和横向色差,并且变得难以校正这些像差。为了改善观察时的性能,需要使用具有负折光力的透镜(负透镜)校正包含色差的像差。常规上,已经知晓由包括负透镜和正透镜的三个透镜构成的目镜透镜。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2006-65265已公开了从图像显示表面侧到观察侧(眼点侧)依次由正透镜、正透镜和负透镜构成并且从图像显示表面到第一透镜具有长的间隔的目镜透镜。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2011-221091已公开了从图像显示表面侧到观察侧依次由正透镜、负透镜和正透镜构成,具有高的放大率,并且整个系统紧凑的目镜透镜。
技术实现思路
一般而言,在增大目镜透镜的折光力时,从图像显示表面到目镜透镜的第一透镜的间隔缩短。当例如反射液晶显示元件被用作图像显示元件时,在图像显示表面和第一透镜之间要求有预定的或更大的间隔。由此,如果从图像显示表面到第一透镜的间隔短,则变得难以使用反射液晶显示元件。由于这个原因,要求用在电子取景器中的目镜透镜具有高的折光力以及从图像显示表面到目镜透镜的第一透镜表面的长的距离。为了获得具有高的折光力和从图像显示表面到第一透镜表面的长的距离的目镜透镜,适当地设置构成目镜透镜的透镜的数量、透镜形状、透镜表面的折光力等是重要的。如果这些设置不适当,则变得难以满意地以高观察倍率观察在图像显示表面上显示的图像信息。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目镜透镜,其从物侧到观察侧依次包括:具有正折光力的第一透镜;具有负折光力的第二透镜;以及具有正折光力的第三透镜,其中,第一透镜在物侧的透镜表面(R1a)具有凸形,第二透镜在观察侧的透镜表面(R2b)具有凹形,并且以下条件表达式被满足:0.65<f11/f<1.00-0.75<f22/f<-0.30这里,f表示目镜透镜的焦距,f11表示第一透镜在物侧的透镜表面(R1a)的焦距,并且f22表示第二透镜在观察侧的透镜表面(R2b)的焦距。从参照附图对示例性实施例的以下描述,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的特征将变得明显。附图说明图1A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目镜透镜(基准状态:-2.0屈光度)的透镜截面图。图1B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目镜透镜(8.0屈光度)的透镜截面图。图1C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目镜透镜(-10.0屈光度)的透镜截面图。图2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目镜透镜的像差图。图3A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的目镜透镜(基准状态:-2.0屈光度)的透镜截面图。图3B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的目镜透镜(+6.0屈光度)的透镜截面图。图3C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的目镜透镜(-8.0屈光度)的透镜截面图。图4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的目镜透镜的像差图。图5A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三实施例的目镜透镜(基准状态:-2.0屈光度)的透镜截面图。图5B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三实施例的目镜透镜(+3.0屈光度)的透镜截面图。图5C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三实施例的目镜透镜(-6.0屈光度)的透镜截面图。图6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三实施例的目镜透镜的像差图。图7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图像拾取装置的主要部分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现在将根据附图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目镜透镜是用来观察在图像显示表面上显示的图像的目镜透镜。目镜透镜从图像显示表面侧到观察侧依次包含具有正折光力的第一透镜、具有负折光力的第二透镜和具有正折光力的第三透镜。图1A、1B和1C是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目镜透镜的屈光度分别为-2.0(基准状态)、8.0和-10.0时的透镜截面图。图2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目镜透镜的基准状态中的像差图。图3A、3B和3C是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的目镜透镜的屈光度分别为-2.0(基准状态)、6.0和-8.0时的透镜截面图。图4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的目镜透镜的基准状态中的像差图。图5A、5B和5C是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三实施例的目镜透镜的屈光度分别为-2.0(基准状态)、3.0和-6.0时的透镜截面图。图6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三实施例的目镜透镜的基准状态中的像差图。图7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图像拾取装置的主要部分的示意图。根据各个实施例的目镜透镜是用在诸如数字照相机或视频照相机的图像拾取装置的电子取景器中的目镜透镜。在各个透镜截面图中,左侧是图像显示表面侧(物侧),而右侧是观察侧(出射光瞳侧)。在各个透镜截面图中,L是目镜透镜。Co是由液晶、有机EL等形成的图像显示元件。I是图像显示元件Co的图像显示表面。目镜透镜L由具有正折光力的第一透镜G1、具有负折光力的第二透镜G2和具有正折光力的第三透镜G3构成。EP是用于观察的眼点(出射光瞳)。注意,用于保护图像显示表面或透镜的板等可插入在图像显示表面I和第一透镜G1的透镜表面R1a之间或目镜透镜L和眼点EP之间。只要从图像显示表面I经最外围行进的射束通过观察者的光瞳,就可在光轴方向上前后移动眼点EP。在各个像差图中,取景器屈光度处于基准状态中。在球面像差图中,实线d指示d线(波长587.6nm),而双点划线g指示g线(波长435.8nm)。在像散图中,实线S指示d线的弧矢像平面,而点线M指示d线的子午像平面。横向色差针对g线而表示。根据各个实施例的目镜透镜L从图像显示表面I侧(物侧)到观察侧(眼点侧)EP依次由具有正折光力的第一透镜G1、具有负折光力的第二透镜G2和具有正折光力的第三透镜G3构成。在根据各个实施例的目镜透镜L中,第一透镜G1在图像显示表面I侧的透镜表面R1a具有正折光力,并且目镜透镜L的整个系统在图像显示表面I侧的主点位置被向图像显示表面I侧偏移,以增大从图像显示表面I到第一透镜G1的间隔。观察侧(眼点侧)EP的透镜表面上的随后的射束高度(离光轴的距离)被减小,以抑制在第一透镜G1的观察侧的透镜表面之后的彗差产生量。此外,第二透镜G2在观察侧的透镜表面R2b被设计成具有凹形,以使得透镜表面R2b的曲率半径变得与透镜表面R1a的曲率半径接近,由此满意地校正彗差。另外,透镜表面R1a和R2b被设计成具有非球面形状,由此降低在透镜外围产生的高阶像差。在根据各个实施例的目镜透镜L中,通过在光轴方向上一体化地移动所有透镜即第一透镜G1到第三透镜G3(而不改变它们的相对位置关系)来调整屈光度,由此减小在改变屈光度时的彗差变动。在屈光度调整中,并非所有三个透镜都需要被一体化地移动。可移动第一透镜G1到第三透镜G3中的一个或两个透镜,或者可按彼此不同的移动量移动透镜。在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目镜透镜、观察装置以及图像拾取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目镜透镜,从物侧到观察侧依次包含:具有正折光力的第一透镜;具有负折光力的第二透镜;以及具有正折光力的第三透镜,其中,第一透镜在物侧的透镜表面具有凸形,第二透镜在观察侧的透镜表面具有凹形,以及满足以下条件表达式:0.65<f11/f<1.00;以及‑0.75<f22/f<‑0.30这里,f表示目镜透镜的焦距,f11表示第一透镜在物侧的透镜表面的焦距,并且f22表示第二透镜在观察侧的透镜表面的焦距。

【技术特征摘要】
2013.09.09 JP 2013-186065;2014.07.07 JP 2014-140021.一种目镜透镜,从物侧到观察侧依次包含:具有正折光力的第一透镜;具有负折光力的第二透镜;以及具有正折光力的第三透镜,其中,第一透镜在物侧的透镜表面具有凸形,第二透镜在观察侧的透镜表面具有凹形,以及满足以下条件表达式:0.65<f11/f<1.00;-0.75<f22/f<-0.30;以及-100.00<(r2b+r1a)/(r2b-r1a)<-5.00这里,f表示目镜透镜的焦距,f11表示第一透镜在物侧的透镜表面的焦距,f22表示第二透镜在观察侧的透镜表面的焦距,r1a表示第一透镜在物侧的透镜表面的曲率半径,并且r2b表示第二透镜在观察侧的透镜表面的曲率半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目镜透镜,其中,第一透镜在物侧的透镜表面具有非球面形状,并满足以下条件表达式,0.18<Lp/DR11<0.25这里,DR11表示第一透镜在物侧的透镜表面的有效直径,并且Lp表示从第一透镜的物侧透镜表面顶点到第一透镜在物侧的透镜表面的有效直径的位置的在光轴方向上的长度。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目镜透镜,其中,第一透镜在物侧的透镜表面具有非球面形状,第二透镜在观察侧的透镜表面具有非球面形状,并满足以下条件表达式,0.80<(Lp/DR11)/(Ln/DR22)<1.10这里,DR11表示第一透镜在物侧的透镜表面的有效直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川村淳
申请(专利权)人:佳能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