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实验器皿升降台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148699 阅读:64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3-15 03: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实验器皿升降台,包括底板、台板、左固定杆、右固定杆、调节杆,以及结构相同的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第三支撑杆、第四支撑杆、第五支撑杆、第六支撑杆、第七支撑杆和第八支撑杆,所述左固定杆和右固定杆的中心部位设有相同共轴螺纹孔,所述调节杆同时穿过左固定杆和右固定杆上的螺纹孔固定,且调节杆上的外表面上,处于左固定杆处设有正向螺纹,处于右固定杆处设有反向螺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合理,便于生产和制造,便于调节,且能够进行高度的微调节,实用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化学实验室实验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实验器皿升降台
技术介绍
在化学实验的过程中,常常需要将器皿放置在特定的高度位置来配合相关的实验步骤,一般都采用垫块将器皿放置在特定的位置,但是,这种方法不仅笨拙,而且实施非常麻烦,且不能调整高度的微调节,给实验过程带来很大的麻烦。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能够便于调节高度,且能够进行微调节高度的实验器皿升降台。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实验器皿升降台,包括底板、台板、左固定杆、右固定杆、调节杆,以及结构相同的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第三支撑杆、第四支撑杆、第五支撑杆、第六支撑杆、第七支撑杆和第八支撑杆;所述台板设于底板的上方,且相互平行放置,所述左固定杆和右固定杆相互平行,且处于底板和台板之间的中心平面上;所述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相互交叉,且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的中心位置通过转动连接件转动连接,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的上端分别转动连接在台板上,下端分别转动连接在所述左固定杆和右固定杆上;所述第三支撑杆和第四支撑杆的安装结构与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的安装结构相同,且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所形成的平面与第三支撑杆和第四支撑杆所形成的平面相互平行,且均与台板所在平面垂直;所述第五支撑杆和第六支撑杆相互交叉,且第五支撑杆和第六支撑杆的中心位置通过转动连接件转动连接,第五支撑杆和第六支撑杆的下端分别转动连接在底板上,上端分别转动连接在所述左固定杆和右固定杆上;所述第七支撑杆和第八支撑杆的安装结构与第五支撑杆和第六支撑杆的安装结构相同,且第五支撑杆和第六支撑杆所形成的平面与第七支撑杆和第八支撑杆所形成的平面相互平行,且均与台板所在平面垂直;所述左固定杆和右固定杆的中心部位设有相同共轴螺纹孔,所述调节杆同时穿过左固定杆和右固定杆上的螺纹孔固定,且调节杆上的外表面上,处于左固定杆处设有正向螺纹,处于右固定杆处设有反向螺纹。进一步地,所述调节杆的一端端口处设有转动手把。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实验器皿升降台的优点在于:本技术结构简单合理,便于生产和制造,通过底板、台板、左固定杆、右固定杆、调节杆,以及结构相同的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第三支撑杆、第四支撑杆、第五支撑杆、第六支撑杆、第七支撑杆和第八支撑杆的组合形式,在使用过程中,单一零部件损坏,直接更换,节约大量资源和成本;而且通过调节杆上设置正向螺纹和反向螺纹,分别配合左固定杆和右固定杆上的螺纹孔,当顺时针旋转调节杆时,由于正向螺纹和反向螺纹的作用,使左固定杆和右固定杆之间相互拉近,迫使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第三支撑杆和第四支撑杆、第五支撑杆和第六支撑杆、第七支撑杆和第八支撑杆的靠近左固定杆和右固定杆的一端端头处分别相向运动,由于都是转动连接,从而升高台板的水平高度,当逆时针旋转调节杆时,降低台板的水平高度,便于调节,且能够进行高度的微调节,实用方便。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种实验器皿升降台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搅拌轴左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2,其中图1为本技术一种实验器皿升降台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搅拌轴左视图。所述一种实验器皿升降台,包括底板10、台板20、左固定杆30、右固定杆40、调节杆50,以及结构相同的第一支撑杆a、第二支撑杆b、第三支撑杆c、第四支撑杆d、第五支撑杆e、第六支撑杆f、第七支撑杆g和第八支撑杆h;所述台板20设于底板10的上方,且相互平行放置,所述左固定杆30和右固定杆40相互平行,且处于底板10和台板20之间的中心平面上;所述第一支撑杆a和第二支撑杆b相互交叉,且第一支撑杆a和第二支撑杆b的中心位置通过转动连接件转动连接,第一支撑杆a和第二支撑杆b的上端分别转动连接在台板20上,下端分别转动连接在所述左固定杆30和右固定杆40上;所述第三支撑杆c和第四支撑杆d的安装结构与第一支撑杆a和第二支撑杆b的安装结构相同,且第一支撑杆a和第二支撑杆b所形成的平面与第三支撑杆c和第四支撑杆d所形成的平面相互平行,且均与台板20所在平面垂直;所述第五支撑杆e和第六支撑杆f相互交叉,且第五支撑杆e和第六支撑杆f的中心位置通过转动连接件转动连接,第五支撑杆e和第六支撑杆f的下端分别转动连接在底板10上,上端分别转动连接在所述左固定杆30和右固定杆40上;所述第七支撑杆g和第八支撑杆h的安装结构与第五支撑杆e和第六支撑杆f的安装结构相同,且第五支撑杆e和第六支撑杆f所形成的平面与第七支撑杆g和第八支撑杆h所形成的平面相互平行,且均与台板20所在平面垂直;所述左固定杆30和右固定杆40的中心部位设有相同共轴螺纹孔,所述调节杆50同时穿过左固定杆30和右固定杆40上的螺纹孔固定,且调节杆50上的外表面上,处于左固定杆30处设有正向螺纹51,处于右固定杆40处设有反向螺纹52。所述调节杆50的一端端口处设有转动手把53,便于手动调节调节杆50。本技术结构简单合理,便于生产和制造,通过底板10、台板20、左固定杆30、右固定杆40、调节杆50,以及结构相同的第一支撑杆a、第二支撑杆b、第三支撑杆c、第四支撑杆d、第五支撑杆e、第六支撑杆f、第七支撑杆g和第八支撑杆h的组合形式,在使用过程中,单一零部件损坏,直接更换,节约大量资源和成本;而且通过调节杆50上设置正向螺纹51和反向螺纹52,分别配合左固定杆30和右固定杆40上的螺纹孔,当顺时针旋转调节杆50时,由于正向螺纹51和反向螺纹52的作用,使左固定杆30和右固定杆40之间相互拉近,迫使第一支撑杆a和第二支撑杆b、第三支撑杆c和第四支撑杆d、第五支撑杆e和第六支撑杆f、第七支撑杆g和第八支撑杆h的靠近左固定杆30和右固定杆40的一端端头处分别相向运动,由于都是转动连接,从而升高台板20的水平高度,当逆时针旋转调节杆50时,降低台板20的水平高度,便于调节,且能够进行高度的微调节,实用方便。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实验器皿升降台,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10)、台板(20)、左固定杆(30)、右固定杆(40)、调节杆(50),以及结构相同的第一支撑杆(a)、第二支撑杆(b)、第三支撑杆(c)、第四支撑杆(d)、第五支撑杆(e)、第六支撑杆(f)、第七支撑杆(g)和第八支撑杆(h);所述台板(20)设于底板(10)的上方,且相互平行放置,所述左固定杆(30)和右固定杆(40)相互平行,且处于底板(10)和台板(20)之间的中心平面上;所述第一支撑杆(a)和第二支撑杆(b)相互交叉,且第一支撑杆(a)和第二支撑杆(b)的中心位置通过转动连接件转动连接,第一支撑杆(a)和第二支撑杆(b)的上端分别转动连接在台板(20)上,下端分别转动连接在所述左固定杆(30)和右固定杆(40)上;所述第三支撑杆(c)和第四支撑杆(d)的安装结构与第一支撑杆(a)和第二支撑杆(b)的安装结构相同,且第一支撑杆(a)和第二支撑杆(b)所形成的平面与第三支撑杆(c)和第四支撑杆(d)所形成的平面相互平行,且均与台板(20)所在平面垂直;所述第五支撑杆(e)和第六支撑杆(f)相互交叉,且第五支撑杆(e)和第六支撑杆(f)的中心位置通过转动连接件转动连接,第五支撑杆(e)和第六支撑杆(f)的下端分别转动连接在底板(10)上,上端分别转动连接在所述左固定杆(30)和右固定杆(40)上;所述第七支撑杆(g)和第八支撑杆(h)的安装结构与第五支撑杆(e)和第六支撑杆(f)的安装结构相同,且第五支撑杆(e)和第六支撑杆(f)所形成的平面与第七支撑杆(g)和第八支撑杆(h)所形成的平面相互平行,且均与台板(20)所在平面垂直;所述左固定杆(30)和右固定杆(40)的中心部位设有相同共轴螺纹孔,所述调节杆(50)同时穿过左固定杆(30)和右固定杆(40)上的螺纹孔固定,且调节杆(50)上的外表面上,处于左固定杆(30)处设有正向螺纹(51),处于右固定杆(40)处设有反向螺纹(52)。...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实验器皿升降台,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10)、台板(20)、左固定杆(30)、右固定杆(40)、调节杆(50),以及结构相同的第一支撑杆(a)、第二支撑杆(b)、第三支撑杆(c)、第四支撑杆(d)、第五支撑杆(e)、第六支撑杆(f)、第七支撑杆(g)和第八支撑杆(h);
所述台板(20)设于底板(10)的上方,且相互平行放置,所述左固定杆(30)和右固定杆(40)相互平行,且处于底板(10)和台板(20)之间的中心平面上;
所述第一支撑杆(a)和第二支撑杆(b)相互交叉,且第一支撑杆(a)和第二支撑杆(b)的中心位置通过转动连接件转动连接,第一支撑杆(a)和第二支撑杆(b)的上端分别转动连接在台板(20)上,下端分别转动连接在所述左固定杆(30)和右固定杆(40)上;
所述第三支撑杆(c)和第四支撑杆(d)的安装结构与第一支撑杆(a)和第二支撑杆(b)的安装结构相同,且第一支撑杆(a)和第二支撑杆(b)所形成的平面与第三支撑杆(c)和第四支撑杆(d)所形成的平面相互平行,且均与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兵
申请(专利权)人:合肥华越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