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安培专利>正文

一种旋转卡合通电连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147811 阅读:1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3-15 02: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旋转卡合通电连接结构,属于连接结构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第一连接卡口包括第一结合面和内凹面,第一结合面和内凹面之间形成第一圆形侧壁,第一圆形侧壁上均匀设置有多个第一卡榫,内凹面上设置有第一电源触点;第二连接卡口包括第二结合面和凸出面,第二结合面和凸出面之间形成第二圆形侧壁,第二圆形侧壁上均匀设置有多个第二卡榫,凸出面上设置有第二电源触点;第一连接卡口和第二连接卡口相互插接并旋转后,第一卡榫和第二卡榫相互卡合,第一结合面和第二结合面相互贴合,且第一电源触点和第二电源触点相互接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连接牢固、便于拆卸,且通电接触良好,尤其适用于组合式多功能家用用电设备的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连接结构,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旋转卡合通电连接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在现代的家庭生活中,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室内日常生活用品也越来越多,尤其是各类家用用电设备。当各种用电设备同时出现在室内,必然需要引出很多电源线来提供电源,这些电源线往往杂乱无章,占用室内面积较多,磕磕绊绊,给室内行走带来很多麻烦,且容易引起漏电触电等事故,尤其对于家中有儿童的家庭而言极为不便。基于上述存在的问题,不禁让人们向着是否可以将室内常用用电设备集成在一起以减少电源线的使用的方向去想。然而,对于常用用电设备的集成,一般的做法是将多种功能的用电设备设计在一个装置中,该做法的缺点是:1)用电设备的种类和数量一定,不能根据具体需求新增功能;2)某个功能出现故障,会影响其他功能使用,且维修时需要拆卸整个装置,维修不便;3)不常用功能无法拆除,造成该功能设计制造成本浪费,难以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另一种做法则是将现有用电设备进行简单的结构改变,然后进行多种用电设备的有机组合,这种做法可以克服上述第一种做法的缺陷,用电设备的种类和数量可以根据需求调整,某个功能损坏仅需针对该损坏功能进行检修,容易得到消费者的认可。而对于用电设备的组合,关键问题在于用电设备之间如何进行可靠地连接。目前,市面上也有类似的结构出现,如模块化立式插座,这种立式插座的插孔数量可以根据需求增减,其由多个独立的小插座拼接而成,每个独立的小插座上均设置有与其他插座相配合的插针和插孔,通过插针和插孔的配合实现多个小插座的连接且相互之间保持通电。但这种方式的拼接结构牢固性较差,实质相当于插头与插座的配合,难以应用于用电设备之间的组合使用。因此,寻求一种可用于用电设备之间进行组合,且结构简单、连接可靠、拆装方便的连接结构,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难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通电连接结构牢固性差、拆装不便、无法应用于常用家用用电设备组合使用的不足,提供一种旋转卡合通电连接结构,采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结构简单、连接牢固、便于拆卸,且通电接触良好,尤其适用于组合式多功能家用用电设备的连接。2.技术方案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为:本技术的一种旋转卡合通电连接结构,包括第一连接卡口和第二连接卡口,所述的第一连接卡口包括第一结合面和由第一结合面向内凹陷而成的内凹面,所述的第一结合面和内凹面之间形成第一圆形侧壁,所述的第一圆形侧壁上均匀设置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第一卡榫,所述的内凹面上设置有第一电源触点;所述的第二连接卡口包括第二结合面和由第二结合面向外凸出而成的凸出面,所述的第二结合面和凸出面之间形成第二圆形侧壁,所述的第二圆形侧壁上均匀设置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第二卡榫,所述的凸出面上设置有第二电源触点;相邻的两个第一卡榫之间沿第一圆形侧壁弧线方向的间隔大于或等于第二卡榫沿第二圆形侧壁弧线方向的长度,相邻的两个第二卡榫之间沿第二圆形侧壁弧线方向的间隔大于或等于第一卡榫沿第一圆形侧壁弧线方向的长度;所述的第一连接卡口和第二连接卡口相互插接并旋转后,第一卡榫和第二卡榫相互卡合,第一结合面和第二结合面相互贴合,且第一电源触点和第二电源触点相互接触。更进一步地,所述的第一电源触点和第二电源触点之一为弹性触点。更进一步地,所述的第一电源触点和第二电源触点均对应设置有五组,且分别对应连接火线、零线、地线和两根控制线。更进一步地,所述的第一卡榫设置有两个,且以第一圆形侧壁的轴为中心对称;所述的第二卡榫设置有两个,且以第二圆形侧壁的轴为中心对称。更进一步地,所述的第一圆形侧壁的高度等于第二圆形侧壁的高度。更进一步地,所述的第一卡榫的内侧轮廓在同一个圆上,且该圆的直径略大于第二圆形侧壁的直径;所述的第二卡榫的外侧轮廓在同一个圆上,且该圆的直径略小于第一圆形侧壁的直径。更进一步地,所述的第一连接卡口和第二连接卡口上还设置有用于控制第一卡榫和第二卡榫旋转定位的限位装置。3.有益效果采用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与已有的公知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显著效果:(1)本技术的一种旋转卡合通电连接结构,其第一连接卡口和第二连接卡口相互插接并旋转后,第一卡榫和第二卡榫相互卡合,第一结合面和第二结合面相互贴合,且第一电源触点和第二电源触点相互接触,结构简单、连接牢固、便于拆卸,且通电接触良好,尤其适用于组合式多功能家用用电设备的连接;(2)本技术的一种旋转卡合通电连接结构,其第一电源触点和第二电源触点之一为弹性触点,使第一电源触点和第二电源触点始终处于稳定地接触状态,提高了通电稳定性;(3)本技术的一种旋转卡合通电连接结构,其第一电源触点和第二电源触点均对应设置有五组,且分别对应连接火线、零线、地线和两根控制线,与现有用电设备的供电线路基本相同,通用性好,无需额外设计接电电路,降低了成本;(4)本技术的一种旋转卡合通电连接结构,其第一卡榫设置有两个,且以第一圆形侧壁的轴为中心对称;第二卡榫设置有两个,且以第二圆形侧壁的轴为中心对称,第一圆形侧壁的高度等于第二圆形侧壁的高度,第一卡榫和第二卡榫卡合后,第一结合面和第二结合面结合紧密,连接牢固,不易晃动,且通过第一连接卡口和第二连接卡口的相对旋转实现相互组合与拆分,操作简单方便;(5)本技术的一种旋转卡合通电连接结构,其第一卡榫的内侧轮廓在同一个圆上,且该圆的直径略大于第二圆形侧壁的直径;第二卡榫的外侧轮廓在同一个圆上,且该圆的直径略小于第一圆形侧壁的直径,采用该结构后,第一连接卡口和第二连接卡口连接后不易松动,进一步提高了连接稳定性;(6)本技术的一种旋转卡合通电连接结构,其第一连接卡口和第二连接卡口上还设置有用于控制第一卡榫和第二卡榫旋转定位的限位装置,保证了电源触点旋转到位,避免出现错位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一种旋转卡合通电连接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中的第一连接卡口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中的第二连接卡口结构示意图。示意图中的标号说明:1、第一连接卡口;11、第一结合面;12、内凹面;13、第一卡榫;14、第一电源触点;2、第二连接卡口;21、第二结合面;22、凸出面;23、第二卡榫;24、第二电源触点。具体实施方式为进一步了解本技术的内容,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详细描述。实施例本实施例的一种旋转卡合通电连接结构,是一种新型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旋转卡合通电连接结构,包括第一连接卡口(1)和第二连接卡口(2),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连接卡口(1)包括第一结合面(11)和由第一结合面(11)向内凹陷而成的内凹面(12),所述的第一结合面(11)和内凹面(12)之间形成第一圆形侧壁,所述的第一圆形侧壁上均匀设置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第一卡榫(13),所述的内凹面(12)上设置有第一电源触点(14);所述的第二连接卡口(2)包括第二结合面(21)和由第二结合面(21)向外凸出而成的凸出面(22),所述的第二结合面(21)和凸出面(22)之间形成第二圆形侧壁,所述的第二圆形侧壁上均匀设置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第二卡榫(23),所述的凸出面(22)上设置有第二电源触点(24);相邻的两个第一卡榫(13)之间沿第一圆形侧壁弧线方向的间隔大于或等于第二卡榫(23)沿第二圆形侧壁弧线方向的长度,相邻的两个第二卡榫(23)之间沿第二圆形侧壁弧线方向的间隔大于或等于第一卡榫(13)沿第一圆形侧壁弧线方向的长度;所述的第一连接卡口(1)和第二连接卡口(2)相互插接并旋转后,第一卡榫(13)和第二卡榫(23)相互卡合,第一结合面(11)和第二结合面(21)相互贴合,且第一电源触点(14)和第二电源触点(24)相互接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旋转卡合通电连接结构,包括第一连接卡口(1)和第二连接卡口(2),其特征
在于:所述的第一连接卡口(1)包括第一结合面(11)和由第一结合面(11)向内凹陷而成
的内凹面(12),所述的第一结合面(11)和内凹面(12)之间形成第一圆形侧壁,所述的第
一圆形侧壁上均匀设置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第一卡榫(13),所述的内凹面(12)上设置有第
一电源触点(14);所述的第二连接卡口(2)包括第二结合面(21)和由第二结合面(21)
向外凸出而成的凸出面(22),所述的第二结合面(21)和凸出面(22)之间形成第二圆形侧
壁,所述的第二圆形侧壁上均匀设置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第二卡榫(23),所述的凸出面(22)
上设置有第二电源触点(24);相邻的两个第一卡榫(13)之间沿第一圆形侧壁弧线方向的间
隔大于或等于第二卡榫(23)沿第二圆形侧壁弧线方向的长度,相邻的两个第二卡榫(23)
之间沿第二圆形侧壁弧线方向的间隔大于或等于第一卡榫(13)沿第一圆形侧壁弧线方向的
长度;所述的第一连接卡口(1)和第二连接卡口(2)相互插接并旋转后,第一卡榫(13)
和第二卡榫(23)相互卡合,第一结合面(11)和第二结合面(21)相互贴合,且第一电源
触点(14)和第二电源触点(24)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安培
申请(专利权)人:李安培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