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密度虾类循环水阶梯式养殖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1147659 阅读:74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3-15 02: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高密度虾类循环水阶梯式养殖系统,相邻两养殖池之间有落差,养殖池的底端设有一连接内套式排水管的出水口,所述内套式排水管可拆卸立设于养殖池内部,内套式排水管的高度小于养殖池的深度,养殖池底部外端的出水口连接有转移管和循环水管,每个养殖池的循环水管均连通至循环水处理池,循环水管内设有水泵,养殖期间,下一级养殖池的水体比上一级养殖池养殖水体体积多一倍。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能够避免虾类的转移过程中造成积压死亡的现象;设计的排水管可以将养殖池内的水循环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虾养殖
,尤其涉及一种高密度虾类循环水阶梯式养殖系统
技术介绍
工厂化养虾就是利用现代化工业手段,控制池内生态环境,为虾创造一个最佳的生存和生长条件,在高密度集约化的放养情况下,促进虾的顺利生长,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和质量,争取较高的经济效益。现有技术中的工业化养殖是利用养殖池技术进行养殖,随着虾的不断成长,从小的养殖池转移到大的养殖池,养殖池之间的转移通过池底的转移管,但往往因为两养殖池池底间的压差较大,而管又较细,在转移的过程中会造成虾的聚集堵塞而导致死亡。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高密度虾类循环水阶梯式养殖系统,能够避免虾类的转移过程中造成积压死亡的现象。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高密度虾类循环水阶梯式养殖系统,包括不少于6个养殖池,相邻两养殖池之间有落差,每个养殖池顶端均设有进水管和控制阀,所述养殖池的底端设有一连接内套式排水管的出水口,所述内套式排水管可拆卸立设于养殖池内部,内套式排水管包括设于外层的多孔管和设于内层的封闭的立管,所述多孔管上的孔处设有过滤网,内套式排水管的高度小于养殖池的深度,养殖池底部外端的出水口连接有转移管和循环水管,并均设有控制阀,每个养殖池的循环水管均连通至循环水处理池,循环水管内设有水泵,养殖期间,下一级养殖池的水体比上一级养殖池养殖水体体积多一倍。进一步,所述养殖池底部外端的出水口连接有出水管,并与循环水管和转移管形成三通管路。进一步,所述循环水管包括水平管路和竖直管路,在水平管路和竖直管路交叉处设有竖直朝下的排污管,并与竖直管路在竖直方向上相互贯通,形成三通管路,排污管上靠近交叉处设有控制阀,竖直管路上设有控制阀。进一步,所述排污管的控制阀设于交叉处以下5-10cm处。循环水管内的块状污物随着水流沉积在交叉处与控制阀之间的位置。进一步,所述立管靠顶端处开有一限位孔,限位孔的位置为正常养殖的水深,优选地,在立管高度为1500mm处开有一直径为10mm的限位孔。本技术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1.能够避免虾类的转移过程中造成积压死亡的现象;2.设计的排水管可以将养殖池内的水循环使用。附图说明图1是所述高密度虾类循环水阶梯式养殖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图3是所述内套式排水管的俯视图;图中:1-一级养殖池;2-二级养殖池;3-三级养殖池;4-四级养殖池;5-五级养殖池;6-六级养殖池;7-竖直管路;8-出水管;9-排污管;10-转移管;11-控制阀;12-立管;13-多孔管;14-限位孔;15-水平管路。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说明。如图1~3所示,一种高密度虾类循环水阶梯式养殖系统,包括一级养殖池1、二级养殖池2、三级养殖池3、四级养殖池4,五级养殖池5和六级养殖池6,一级养殖池1相对于二级养殖池2为上一级养殖池,二级养殖池2相对于三级养殖池3为上一级养殖池,以此类推,同样的,二级养殖池2相对于一级养殖池1为下一级养殖池,三级养殖池3相对于二级养殖池2为下一级养殖池,以此类推。养殖池均为上下均匀的柱体。养殖期间,下一级养殖池的水体比上一级养殖池养殖水体体积多一倍。一级养殖池1横截面直径为1303mm、二级养殖池2横截面直径为1843mm、三级养殖池3横截面直径为2607mm、四级养殖池4横截面直径为3686mm,五级养殖池5横截面直径为5213mm,六级养殖池6横截面直径为7372mm。相邻两养殖池之间有落差,下一级养殖池的顶部低于上一级养殖池的顶部,下一级养殖池的排水口水平位置比上一级养殖池的排水口水平位置低750mm。正常养殖时的水深是1500mm,为了转移虾苗方便,以及防止池内养殖虾跃出,设计为一级养殖池1深度为1600mm,二级养殖池2至六级养殖池6的深度均为1800mm,并在立管12靠顶端处开有一限位孔14,限位孔14设在立管12高度为1500mm处,限位孔14直径为10mm,维持养殖池内的水深。每个养殖池均设有进水管、出水管8、循环水管、排污管9和内套式排水管,两相邻的养殖池之间设有转移管10,并均设有控制阀11。进水管设于顶端。内套式排水管可拆卸设于养殖池内部的底端出水口处,内套式排水管包括设于外层的多孔管13和设于内层的封闭的立管12,多孔管13上的孔处设有过滤网,内套式排水管的高度小于养殖池的深度。立管12直径可选范围为20mm-200mm,多孔管13直径可选范围为40-500mm,并保证立管12直径小于多孔管13直径。本实施例可取立管12直径为200mm,多孔管13直径为400mm。养殖池底部外端的出水口连接有出水管8,并与循环水管和转移管10形成三通管路。转移管10水平设置。循环水管包括水平管路15和竖直管路7,水平管路15与转移管10水平方向贯通。每个养殖池底部都有5°倾斜角度,且向出水口方向倾斜,利于虾苗向下一级养殖池转移。在水平管路15和竖直管路7交叉处设有竖直朝下的排污管9,并与竖直管路7在竖直方向上相互贯通,形成三通管路,排污管9上靠近交叉处设有控制阀11。排污管9的控制阀11设于交叉处以下5cm处。循环水管的控制阀11设于竖直管路7上。排污管9可将循环水流动过程中的块状污物沉积在里面。每个养殖池的循环水管均连通至循环水处理池,循环水处理池将污水进行生物过滤,如生物絮团或生化过滤等,处理过的水可循环使用。循环水管内设有水泵,将水抽至循环水处理池内。一种高密度虾类循环水阶梯式养殖系统的转移方法,每一级的养殖时间为15天,养殖用水为循环水处理池处理的循环水,PH为公知的8-8.5、水温为26-28℃。上一级养殖池内虾养殖到了15天,向下一级养殖池转移时,采用以下步骤:(1)上一级养殖池内拔出立管12,打开转移管10控制阀11,开始将水排至下一级养殖池中,直到上一级养殖池内水深在900mm,保证剩余一定深度的水使虾足够活动,关闭转移管10控制阀11,此时虾被多孔管13挡在上一级养殖池中;(2)打开下一级养殖池的进水管控制阀11,为下一级养殖池内注水,直至水深为1650mm为止,此时与上一级养殖池的水位相同,关闭下一级养殖池的进水管控制阀11;(3)将上一级养殖池的多孔管13拔出,下一级养殖池的立管12拔出,打开下一级养殖池的循环水管控制阀1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高密度虾类循环水阶梯式养殖系统,包括不少于6个养殖池,相邻两养殖池之间有落差,每个养殖池顶端均设有进水管和控制阀(11),其特征在于:所述养殖池的底端设有一连接内套式排水管的出水口,所述内套式排水管可拆卸立设于养殖池内部,内套式排水管包括设于外层的多孔管(13)和设于内层的封闭的立管(12),所述多孔管(13)上的孔处设有过滤网,内套式排水管的高度小于养殖池的深度,养殖池底部外端的出水口连接有转移管(10)和循环水管,并均设有控制阀(11),每个养殖池的循环水管均连通至循环水处理池,循环水管内设有水泵,养殖期间,下一级养殖池的水体比上一级养殖池养殖水体体积多一倍。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密度虾类循环水阶梯式养殖系统,包括不少于6个养殖池,
相邻两养殖池之间有落差,每个养殖池顶端均设有进水管和控制阀(11),
其特征在于:所述养殖池的底端设有一连接内套式排水管的出水口,所述内
套式排水管可拆卸立设于养殖池内部,内套式排水管包括设于外层的多孔管
(13)和设于内层的封闭的立管(12),所述多孔管(13)上的孔处设有过
滤网,内套式排水管的高度小于养殖池的深度,养殖池底部外端的出水口连
接有转移管(10)和循环水管,并均设有控制阀(11),每个养殖池的循环
水管均连通至循环水处理池,循环水管内设有水泵,养殖期间,下一级养殖
池的水体比上一级养殖池养殖水体体积多一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密度虾类循环水阶梯式养殖系统,其特征
在于:所述养殖池底部外端的出水口连接有出水管(8),并与循环水管和
转移管(1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家瑞樊昕宇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海友佳音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