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缝隙群风咀酸雾净化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137640 阅读:69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3-12 15:10
一种缝隙群风咀酸雾净化器,其包括塔体及空气管,该塔体中储有能与待净化酸雾废气中和的碱液,待净化酸雾废气由空气管进入碱液中,其特点是,所述空气管的底端管壁上匀设有数个通气孔,使空气管的底端形成缝隙群风咀,待净化酸雾废气从空气管压入后由通气孔径向进入碱液中,如此,改待净化酸雾废气的进入方式由轴向为径向,一则可使空气管底端仅需伸入碱液面下50mm,压头相对现有技术减小,能节能50%,二则可使待净化酸雾废气与碱液的表面接触面积增大,能充分混合,雾化效果剧增。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酸雾废气净化设备,具体涉及一种缝隙群风咀酸雾净化器
技术介绍
酸雾净化器是酸雾废气净不可缺少的设备,又称酸性气体净化塔、酸雾吸收塔、废气净化塔及玻璃钢酸雾净化塔。是于塔体内,采用碱液如氢氧化钠为吸收中和液,利用循环水中和碱液对通入塔体内的待净化酸雾废气进行吸收中和反应,达到净化效果。但是,如果空气管的底端伸入塔体内碱液中的深度不够,加上空气管的管径大,则会使待净化酸雾废气从空气管压出后直接窜出碱液液面,而使雾化效果大打折扣。对于此类问题,常规的解决方法是增大待净化酸雾废气由空气管进入塔体内时的压头,使压头高达4000Pa左右,使空气管底端伸入碱液中150-300mm,虽然雾化效果较之前有所提高,但却存在压头大、能耗大,进入碱液中的待净化酸雾废气只能轴向往下吹风,待净化酸雾废气与碱液不能充分混合,雾化效果不佳而降低净化效果的缺失。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由空气管径向吹风、雾化效果剧增且节能的缝隙群风咀酸雾净化器。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缝隙群风咀酸雾净化器,其包括塔体及空气管,该塔体中储有能与待净化酸雾废气中和的碱液,待净化酸雾废气由空气管进入碱液中,其特点是,所述空气管的底端管壁上匀设有数个通气孔,使空气管的底端形成缝隙群风咀,待净化酸雾废气从空气管压入后由通气孔径向进入碱液中,空气管底端仅需伸入碱液面下50mm。如此,本专利技术通过空气管的底端管壁上匀设有数个通气孔,使空气管的底端形成缝隙群风咀,使从空气管压入的待净化酸雾废气由通气孔进入碱液中,改待净化酸雾废气的进入方式由轴向为径向,一则可使空气管底端仅需伸入碱液面下50mm,压头相对现有技术减小,能节能50%,二则可使待净化酸雾废气与碱液的表面接触面积增大,能充分混合,雾化效果剧增。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A的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参见图1,本专利技术为一种缝隙群风咀酸雾净化器,其是在现有酸雾净化器的基础上进行的改进,同样包括塔体1及空气管2,该塔体1中储有能与待净化酸雾废气中和的碱液3(如氢氧化钠),待净化酸雾废气由空气管2进入碱液3中,不同的是,本专利技术在空气管2的底端管壁上匀设有数个通气孔4(结合见图2),使空气管2的底端形成缝隙群风咀,使从空气管2压入的待净化酸雾废气由通气孔4进入碱液3中,改待净化酸雾废气的进入方式由轴向为径向,一则可使空气管底端仅需伸入碱液液面下50mm,压头相对现有技术减小,能节能50%,二则可使待净化酸雾废气与碱液的表面接触面积增大,能充分混合,雾化效果剧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缝隙群风咀酸雾净化器,其包括塔体(1)及空气管(2),该塔体(1)中储有能与待净化酸雾废气中和的碱液(3),待净化酸雾废气由空气管(2)进入碱液(3)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管(2)的底端管壁上匀设有数个通气孔(4),使空气管(2)的底端形成缝隙群风咀,待净化酸雾废气从空气管(2)压入后由通气孔(4)径向进入碱液(3)中,空气管底端仅需伸入碱液面下50mm。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缝隙群风咀酸雾净化器,其包括塔体(1)及空气管(2),该塔体(1)中储有能与待净化酸雾废气中和的碱液(3),待净化酸雾废气由空气管(2)进入碱液(3)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管(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石宏娇石仁章梁金凤石俊阳汪琴梁智芳石宇梁斌
申请(专利权)人:耒阳市焱鑫有色金属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