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加载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11278 阅读:21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成本低廉且能实现小型化的预加载器。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预加载器(10)中,在气缸(12)的中心轴线方向的中间部上形成引出孔(30),一端卡定在活塞(32)上的钢丝绳(38)通过在气缸(12)的轴线方向的中间部上形成的引出孔(30)之后,引出到气缸(12)的外部。因此,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预加载器(10)的结构中,能把轴线呈直线状的现有的管状部件用在气缸(12)上,并用螺纹固定的方式把气体产生器(14)安装在气缸(12)的一端。而且,在这种结构中,由于把气体产生器(14)安装在气缸(12)的一端,从而能减小预加载器(10)在与气缸(12)的中心轴线交叉的方向上的尺寸。(*该技术在201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预加载器,其用在车辆用座椅安全带装置上,并且在车辆急剧减速等时,通过拉紧带扣或者锚定板(anchor plate),减少系着约束乘员用安全带的乘客身体的移动量。
技术介绍
用于约束坐在车辆座位上的乘员身体的座椅安全带装置,一般都使用三点式安全带装置。这种座椅安全带装置的长带状安全带的基端部,卡定在称为收缩器等的安全带卷绕装置的卷轴上,从基端侧开始卷绕并容纳在卷轴上。安全带的末端侧,从卷轴向车辆的大致上方延伸,并通过形成于贯通式固定带袢上的窄缝之后,向车辆的大致下方折回,上述贯通式固定带袢固定在中央支柱上部等处。另外,安全带的末端卡定在设置在安全带卷绕装置附近的锚定板上。在锚定板与贯通式固定带袢之间,在安全带上设有舌板,并且能够把舌板保持在带扣上,带扣隔着座位设置在与安全带卷绕装置和锚定板的相反侧。乘员在坐在座位上的状态下,拉动舌板,把安全带从卷轴上拉出来的同时绕过身体,并把舌板保持在带扣中,从而安全带便系在乘员的身体上,乘员的身体被安全带束缚。另一方面,在座椅安全带装置上,设置了在行驶车辆处于急剧减速状态下时,用于防止或抑制乘员向车辆的大致前方侧惯性移动的各种装置,其中一个例子公开在日本特开2003-146184号公报中。在上述文献中公开的装置是称作预加载器,或者卷绕式预拉紧器的装置。这种预加载器具有气缸。卡定有钢丝绳基端侧的活塞能滑动地容纳在气缸内部。此外,在气缸的一端上,安装有主套筒。在主套筒上形成有两端开口的导向孔,从气缸的一端引出来的钢丝绳通过导向孔之后,被引向主套筒的外部。在从主套筒引出来的钢丝绳的前端,固定有上述带扣,当活塞向气缸的另一端滑动时,钢丝绳便拉动带扣,使带扣移动。另一方面,在主套筒上形成有轴套部。轴套部沿着与气缸的轴线方向正交的一个方向,在轴向上形成为筒状。在轴套部中安装有气体产生器。在气体产生器中,例如容纳了在燃烧的一瞬间产生气体的气体产生剂,在气体产生器中产生的气体,在通过与轴套部连通的主套筒的气室之后,向气缸内部供给。即,当装载在车辆上的加速度传感器等检测到行驶中的车辆处于急剧减速的状态下时,气体产生器便工作,瞬间在气体产生器中产生气体。在气体产生器中产生的气体通过主套筒的气室,从气缸的一端向气缸的内部供给。当气缸的内压因气体供应到气缸内部而上升时,活塞便向气缸的另一端滑动,于是,保持舌板的带扣被钢丝绳拉着移动。这样,当舌板与带扣被拉动时,安全带便与舌板一起被拉动,于是,安全带的仅有的一点松弛(即所谓的“松紧量”)就消除了,同时,安全带以更强大的力量约束乘员的身体。可是,在上述预加载器中,钢丝绳是从气缸的一端引出来的,而且,在通过安装在气缸一端上的主套筒的导向孔之后,引出到主套筒的外部。根据这种结构,气体产生器在结构上要受到从与气缸的轴向交叉(正交)的方向安装的限制,结果,如果不是把主套筒安装在气缸的一端上,并把气体产生器安装在主套筒上,则气体产生器的安装就很困难。可是,由于与气缸等相比,主套筒的形状(结构)更复杂,必须用压铸法来成形,成本很高。而且,如果使用把气体产生器从与气缸的轴向正交的方向安装在主套筒上的结构,就会产生沿着与气缸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上设置的预加载器的尺寸变大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就是考虑到上述事实而提出来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种成本低且能实现小型化的预加载器。本技术第一方面的预加载器,其特征在于,具有下列部件气缸,形成为两端开口的筒状,在轴线方向的中间部外周的一部分上,设有连通内部与外部的连通部;活塞,能够滑动地布置在比上述连通部更靠近上述气缸内的另一端侧;连接部件,一端卡定在活塞上,而另一端通过上述连通部之后,引出到上述气缸的外部,进而,至少在把安全带系在乘员身体上的状态下,支撑上述安全带的支撑部直接或者间接地连接在另一端部上;气体产生装置,安装在上述气缸的一端,通过工作向上述气缸内的另一端侧供应气体。在本技术第一方面的预加载器中,当安装在筒状气缸的一侧开口端上的气体产生装置工作,从气体产生装置产生气体时,气缸的内压便上升。这样,如果气缸的内压上升,则收容在气缸内的活塞便向气缸的另一端滑动。当活塞向气缸的另一端滑动时,一端连接在活塞上的连接部件通过活塞而被拉动,进而,在气缸的外侧,连接在连接部件上的支撑部件被拉动。支撑部支撑着构成座椅安全带装置的安全带,因此在这种状态下,例如,如果安全带处于被系在坐在座椅上的乘员的身体上的状态,那么,则支撑部如上述那样移动,从而就会强制拉动安全带,安全带更有力地约束乘员的身体。此时,在本技术的上述实施方式的预加载器中,一端卡定在活塞上的连接部件,在穿过在气缸的轴线方向的中间部上形成的连通部之后,引出到气缸的外部,其另一端连接在气缸外的支撑部上。这样,由于用于把连接部件引出到气缸外部的连通部,不是在气缸的一端上形成,而是在气缸的轴线方向的中间部上形成,所以能把气体产生装置安装在气缸的一端。这样,通过实现把气体产生装置安装在气缸的一端上的结构,就能把轴线呈直线的现有的管状部件用于气缸上,只是用螺钉之类把气体产生装置安装在其一端,就能制造出预加载器,从而能大幅度降低成本。还有,由于气体产生装置安装在气缸的一端,所以能减小预加载器沿着与气缸中心轴线交叉的方向上的尺寸,能在整体上使得预加载器变小。这样,无论是在车厢内,还是像座椅附近那样非常狭窄的有限的空间里,都能容易地确保本技术的预加载器的设置空间。另外,本技术中的支撑部只要具有能支撑安全带的结构就可以,作为一个例子,如果是所谓三点式安全带装置,就相当于固定安全带的末端部的锚定板,和支撑安全带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的肩部固定器(shoulder anchor)等。此外,由于支撑部只要具有如下结构即可,即,在乘员系上安全带的状态下,能支撑安全带。所以,在乘员没有系上安全带的状态下,可以不支撑安全带。作为这种结构的支撑部的一个例子,例如,有保持舌板的带扣等,舌板设置在安全带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上。在本技术的上述实施方式的预加载器中,可以使从上述气缸的一端到另一端的上述气缸的中心轴线呈直线状。根据上述结构的预加载器,筒状气缸从其一端到其另一端的中心轴线形成为直线状。因此,与把气体产生装置安装在气缸的侧部上,而且气体产生装置产生的气体从与气缸的轴线方向交叉的方向的外侧向内侧流动的结构相比,在气体产生装置中产生的气体能顺利地流向气缸的另一端侧,而不会受到气缸内壁的较大的干涉,并且能够把活塞向气缸的另一端侧推压。这样,在气体产生装置中所产生的气体不会受到气缸内壁的较大的干涉,即,因为没有很大的气体压力作用在气缸的内壁上,所以能抑制气缸在气体产生装置工作时向与气缸的轴线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移位。此外,上述实施方式的预加载器还可以具有凹形的凹部,在上述气缸的外周部形成,并且向上述气缸的外部开口;限制装置,在进入上述凹部的状态下,固定在上述车辆的预定部位,由于受到上述凹部内周部的干涉,从而限制上述气缸的移位。在具有上述结构的预加载器中,在气缸外周部上,形成了朝气缸外部开口的凹部,而固定在车辆预定部位上的限制装置则进入凹部中。例如,如果车辆行驶时的振动,或者气体产生装置工作时的气体压力等,使得气缸在其中心轴线方向上移位,则凹部的内周部就会受到限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预加载器,其特征在于,具有:气缸,形成为两端开口的筒状,在轴线方向的中间部外周的一部分上,设有连通内部与外部的连通部;活塞,能够滑动地布置在比上述连通部更靠近上述气缸内的另一端侧;连接部件,一端卡定在活塞上,而且 另一端侧通过上述连通部之后,引出到上述气缸的外部,直接或者间接地连接在支撑系在车辆乘员身体上的安全带的支撑部上;气体产生装置,安装在上述气缸的一端,通过工作向上述气缸内的另一端侧供应气体。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森信二大野贵史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东海理化电机制作所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