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插头电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081745 阅读:70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2-25 20:01
一种微型插头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第一组端子、第二组端子、屏蔽外壳及连接部;绝缘本体包含基座、第一舌板及第二舌板,第一舌板及第二舌板延伸形成于基座之一侧,第一组端子位于第一舌板,第二组端子位于第二舌板,屏蔽外壳覆盖于绝缘本体,屏蔽外壳包含顶部侧壁及底部侧壁,底部侧壁并排顶部侧壁而形成第一框口及第二框口,第一舌板容置于第一框口,第二舌板容置于第二框口,底部侧壁包含突部,位于第一框口及第二框口之间,突部包含顶面,相邻于顶部侧壁而形成间距,连接部位于间距,连接部连接于顶部侧壁与顶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微型插头电连接器
本技术系有关于一种电连接器,特别是指一种微型插头电连接器。
技术介绍
现今普遍使用的连接介面为通用序列汇流排(Universal Serial Bus,简称USB),并以体积更小、便于携带而研发出微型通用序列汇流排(Micro USB)电连接器,常见于智慧型行动通讯装置、数位相机等各种携带式电子装置的连接孔及相对应的传输线上。 USB3.0电连接器具有微型B (Micro — B)电连接器的类型,微型B型电连接器较USB标准A型电连接器的尺寸小,能装设在行动电话等轻巧的可携式电子装置上,并且,USB3.0电连接器具有向下相容USB2.0电连接器的作用。 现有微型插头电连接器之外壳具有双插接框口,可对应插接于微型插座电连接器之壳体的双框口,分别可传输USB3.0及USB2.0的讯号。然而,在微型插头电连接器之外壳的双插接框口之间并无任何连接的结构,亦即,双插接框口之间的顶部壁面与底部壁面并未连接在一起。当插接于微型插座电连接器时,微型插头电连接器之外壳受到外力推动到顶部壁面或底部壁面时(例如歪斜插接之推挤外力),容易使得双插接框口变形而有损坏的问题。 此外,当插接于微型插头电连接器与微型插座电连接器,藉由各别的插接框口中的USB3.0端子及USB2.0端子来传输USB3.0及USB2.0的讯号,然而,因双插接框口之间的顶部壁面与底部壁面并未连接在一起,导致USB3.0端子及USB2.0端子在传输USB3.0及USB2.0的讯号时,彼此产生电磁干扰(Electro Magnetic Interference,简称EMI)的问题。是以,如何解决习知结构的问题,即为相关业者所必须思考的问题所在。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上述问题,本技术系提供一种微型插头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第一组端子、第二组端子、屏蔽外壳及连接部;绝缘本体包含基座、第一舌板及第二舌板,第一舌板及第二舌板延伸形成于基座之一侧,第一组端子位于第一舌板,第二组端子位于第二舌板,屏蔽外壳覆盖于绝缘本体,屏蔽外壳包含顶部侧壁及底部侧壁,底部侧壁并排顶部侧壁而形成第一框口及第二框口,第一舌板容置于第一框口,第二舌板容置于第二框口,底部侧壁包含突部,位于第一框口及第二框口之间,突部包含顶面,相邻于顶部侧壁而形成间距,连接部位于间距,连接部连接于顶部侧壁与顶面。 综上所述,本技术藉由连接部连接于顶部侧壁与顶面,防止顶部侧壁或底部侧壁受外力推挤而变形及损坏的问题,也就是说,藉由连接部的连接,将顶部侧壁与底部侧壁形成一体而避免变形,以补强顶部侧壁与底部侧壁之间的结构强度,可增强第一框口及第二框口的整体强度。此外,藉由连接部连接于顶部侧壁与顶面,以连接部吸收及接地该USB3.0端子及USB2.0端子在传输讯号所发散的电磁干扰(Electro MagneticInterference,简称EMI ),避免该USB3.0端子及USB2.0端子彼此在传输讯号时相互产生电磁干扰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技术之微型插头电连接器之外观示意图。 [图2]为本技术之微型插头电连接器之分解示意图。 [图3]为本技术之微型插头电连接器之剖面示意图。 [图4]为本技术之屏蔽外壳之前视示意图(一)。 [图5]为本技术之屏蔽外壳之前视示意图(二)。 符号说明 100 微型插头电连接器 11绝缘本体 111 基座 1111 端子座 112 第一舌板 113 第一舌板 114 端子槽 121 第一组端子 122 第二组端子 13屏蔽外壳 131 顶部侧壁 131a 外壁面 131b 内侧壁面 1311 凹部 1312 破孔 132 底部侧壁 1321 突部 1322 顶面 1323 间距 134 第一框口 135 第二框口 14连接部 141 铆接块。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2、图3及图4,为本技术之微型插头电连接器100的实施例,图1为外观示意图,图2为分解示意图,图3为剖面示意图,图4为前视示意图(一)。本技术之微型插头电连接器100为可符合传输USB3.0、USB2.0、RF或digital讯号的电连接器,特别说明USB3.0为微型B(Micix) — B)的电连接器标准,本技术之微型插头电连接器100包含绝缘本体11、第一组端子121、第二组端子122、屏蔽外壳13及连接部14。 绝缘本体11主要包含基座111、第一舌板112及第二舌板113,在此,以形成有端子槽114而提供组装方式结合第一组端子121及第二组端子122,但不以此为限。在一些实施例中,绝缘本体11亦可射出成型(insert — molding)的方式形成有基座111、第一舌板112及第二舌板113而同时结合第一组端子121及第二组端子122。本实施例中,第一舌板112及第二舌板113延伸于基座111之一侧,并且,基座111之一侧结合有端子座1111,固定第一组端子121及第二组端子122。 第一组端子121为符合USB3.0 (或是RF,Rad1 Frequency,简称RF射频)之传输规格,第一组端子121位于第一舌板112。第一组端子121可与第二组端子122共同执行USB3.0传输协定。第一组端子121之中包含有复数对高频传输端子,各对中的高频传输端子彼此相邻。 第二组端子122为符合USB2.0 (或是digital signals,数位讯号)之传输规格,第二组端子122位于第二舌板113,且可执行USB2.0传输协定。 屏蔽外壳13为一中空壳体,屏蔽外壳13覆盖于绝缘本体11。屏蔽外壳13包含顶部侧壁131及底部侧壁132,底部侧壁132并排在顶部侧壁131的底部,顶部侧壁131及底部侧壁132之间形成第一框口 134及第二框口 135。第一舌板112容置于第一框口 134,第二舌板113容置于第二框口 135。此外,底部侧壁132包含突部1321,位于第一框口 134及第二框口 135之间,突部1321向顶部侧壁131凹设。突部1321包含顶面1322,相邻于顶部侧壁131而形成间距1323。 连接部14位于顶面1322与顶部侧壁131之间的间距1323处,连接部14连接于顶部侧壁131与顶面1322。 当插接于微型插头电连接器100与微型插座电连接器时,微型插头电连接器100之屏蔽外壳13受到外力推动到顶部侧壁131或底部侧壁132时,例如歪斜插接之推挤外力,可藉由连接部14连接于顶部侧壁131与顶面1322,防止顶部侧壁131或底部侧壁132受外力推挤而变形及损坏的问题。也就是说,藉由连接部14的连接,将顶部侧壁131与底部侧壁132形成一体式结构而避免变形,以补强顶部侧壁131与底部侧壁132之间的结构强度,增强第一框口 134及第二框口 135的整体强度。 此外,当插接于微型插头电连接器100与微型插座电连接器,第一框口 134中的第一组端子121在传输USB3.0讯号(或是RF讯号),并且第二框口 135中的第二组端子122在传输USB2.0讯号(或是digital讯号)时,可藉由连接部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微型插头电连接器,包括:一绝缘本体、一第一组端子、一第二组端子、一屏蔽外壳、一顶部侧壁、一底部侧壁及一连接部;其特征在于:一绝缘本体,包含一基座、一第一舌板及一第二舌板,该第一舌板及该第二舌板延伸形成于该基座之一侧;一第一组端子,位于该第一舌板;一第二组端子,位于该第二舌板;一屏蔽外壳,覆盖于该绝缘本体,该屏蔽外壳包含:一顶部侧壁;及一底部侧壁,并排该顶部侧壁而形成一第一框口及一第二框口,该第一舌板容置于该第一框口,该第二舌板容置于该第二框口,该底部侧壁包含一突部,位于该第一框口及该第二框口之间,该突部包含一顶面,相邻于该顶部侧壁而形成一间距;及一连接部,位于该间距,该连接部连接于该顶部侧壁与该顶面。

【技术特征摘要】
2014.05.08 TW 1032080291.一种微型插头电连接器,包括:一绝缘本体、一第一组端子、一第二组端子、一屏蔽外壳、一顶部侧壁、一底部侧壁及一连接部;其特征在于: 一绝缘本体,包含一基座、一第一舌板及一第二舌板,该第一舌板及该第二舌板延伸形成于该基座之一侧; 一第一组端子,位于该第一舌板; 一第二组端子,位于该第二舌板; 一屏蔽外壳,覆盖于该绝缘本体,该屏蔽外壳包含: 一顶部侧壁;及 一底部侧壁,并排该顶部侧壁而形成一第一框口及一第二框口,该第一舌板容置于该第一框口,该第二舌板容置于该第二框口,该底部侧壁包含一突部,位于该第一框口及该第二框口之间,该突部包含一顶面,相邻于该顶部侧壁而形成一间距;及 一连接部,位于该间距,该连接部连接于该顶部侧壁与该顶面。2.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简敏隆张明勇
申请(专利权)人:连展科技电子昆山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