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海洋双壳贝类净化及人工育肥设施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080142 阅读:107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2-25 18:42
一种海洋双壳贝类净化及人工育肥设施,包括净化池、出水管、水泵、第一输水管、紫外线杀菌器、第二输水管、臭氧发生器、第三输水管、回水管、至少一个育肥池和至少一个配水管,各育肥池设于净化池旁边;净化池经出水管与水泵的进水口连通,水泵的出水口经第一输水管连接紫外线杀菌器的进水口,紫外线杀菌器的出水口经第二输水管连接臭氧发生器的进水口,臭氧发生器的出水口与第三输水管的进水端连通,回水管的进水端及各配水管的进水端均与第三输水管的出水端连通,回水管的出水端与净化池连通,配水管的出水端与对应的育肥池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快速对海洋双壳贝类进行净化,并在净化后人工育肥,能有效提高海洋双壳贝类的品质及食用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海洋双壳贝类净化及人工育肥设施
本技术涉及水产养殖设施,具体涉及一种海洋双壳贝类净化及人工育肥设施。
技术介绍
中国是贝类养殖大国,年产量占世界产量的60%以上。贝类是易受污染的海产品,消费者食用受污染的贝类后易产生不良反应。随着养殖区域的污染日益严重,食用海洋双壳贝类的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国养殖的很多贝类就曾因为各种污染的原因而导致出口受阻。 贝类净化有一个代表性的法规,就是欧盟在1991年发布的《双壳贝类生产和投放市场卫生条件的规定》(91/492/EEC),其主要内容是:净化前,双壳贝类90%的样品中,每100克贝肉所含大肠菌群不能超过6000个,或每100克贝肉所含大肠杆菌不能超过4600个,否则不准进行净化,而必须进行2个月以上的暂养,直到达到标准要求;净化后,每10g贝肉所含大肠菌群少于300个,或每10g贝肉所含大肠杆菌少于230个。 传统的净化方式是将海洋双壳贝类在水质较好的自然海区暂养,其净化速度慢且不彻底。目前市场上所售的海洋双壳贝类较少经过净化,这影响了海洋双壳贝类的品质及食用安全性。因此,亟需一种能够高效地对海洋双壳贝类进行净化,以提高海洋双壳贝类的品质及食用安全性的设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海洋双壳贝类净化及人工育肥设施,这种设施能够快速对海洋双壳贝类进行净化,并在净化后人工育肥,能有效提高海洋双壳贝类的品质及食用安全性。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海洋双壳贝类净化及人工育肥设施,其特征在于包括净化池、出水管、水泵、第一输水管、紫外线杀菌器、第二输水管、臭氧发生器、第三输水管、回水管、至少一个育肥池和至少一个配水管,各育肥池设于净化池旁边;净化池经出水管与水泵的进水口连通,水泵的出水口经第一输水管连接紫外线杀菌器的进水口,紫外线杀菌器的出水口经第二输水管连接臭氧发生器的进水口,臭氧发生器的出水口与第三输水管的进水端连通,回水管的进水端及各配水管的进水端均与第三输水管的出水端连通,回水管的出水端与净化池连通,配水管与育肥池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配水管的出水端与对应的育肥池连通,回水管及各配水管上分别设有一开关阀门。 使用时,通常先向净化池灌入经过滤(如沙滤)的海水,然后将待净化的海洋双壳贝类放置到净化池中,并开启回水管上的开关阀门;然后启动水泵,水泵经出水管从净化池抽出海水,这些海水流经紫外线杀菌器、臭氧发生器并经灭菌处理之后,经回水管回流到净化池中,形成一个循环。完成净化之后,将经净化的海洋双壳贝类移入到某一个或多个育肥池中,并开启相应的配水管上的开关阀门,关闭回水管上的开关阀门;随后,由水泵从净化池抽出的海水在流经紫外线杀菌器、臭氧发生器并被灭菌之后,经配水管流入到相应的育肥池中;待育肥池中的水位符合要求时,关闭水泵及上述配水管上的开关阀门,再往育肥池中添加洁净饵料,进行人工育肥。此外,臭氧发生器还具有增氧功能,可提高海水的含氧量。 优选方案中,上述臭氧发生器、净化池和各育肥池均处于紫外线杀菌器下方,也就是说,紫外线杀菌器所处位置高于臭氧发生器,且高于净化池和各育肥池的顶部开口。这样,水泵从净化池抽出的水在流经紫外线杀菌器之后,即可在重力作用下自然回流到净化池中或者流入育肥池中,有利于节能。 优选方案中,上述出水管的进水端处于净化池左端,回水管的出水端处于净化池右端。需净化的海洋双壳贝类通常放置在净化池中间部位,经灭菌处理的水从净化池右端的回水管流入净化池,与海洋双壳贝类接触后,从左端的出水管排出净化池,这样有利于在净化池中形成流向较为稳定的水流,并且经灭菌处理的水能够与海洋双壳贝类充分接触,可提高净化效率。更优选方案中,上述出水管的进水端靠近净化池底部;或者在净化池底部设置一出水口,出水管的进水端与出水口连通。 为实现净化池及紫外线杀菌器、臭氧发生器的充分利用,优选上述育肥池设有多个。多个育肥池可环绕在净化池四周,也可排成两排分处于育肥池两侧,也可排成一排处于育肥池一侧。 另外,可在净化池底部和各育肥池底部分别设置一排污口,用于排出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 上述紫外线杀菌器、臭氧发生器均可采用市购设备。紫外线杀菌器通常包括壳体和设于壳体中的多个紫外线杀菌灯管,壳体上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臭氧发生器采用适合用于水处理的臭氧发生器。 本技术利用紫外线杀菌器和臭氧发生器的组合对净化池中的海水循环进行灭菌处理,灭菌时间短、效果好,经灭菌处理的水回流入净化池后,与海洋双壳贝类接触并带走海洋双壳贝类上的菌类,从而使放置在净化池中的海洋双壳贝类得到快速净化,提高海洋双壳贝类的食用安全性;而且在净化后进行人工育肥,使贝肉更为肥美。简而言之,本技术能够快速对海洋双壳贝类进行净化,并在净化后人工育肥,能有效提高海洋双壳贝类的品质及食用安全性,具有较佳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附图说明】 图1是本技术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这种海洋双壳贝类净化及人工育肥设施包括净化池1、出水管2、水泵 3、第一输水管4、紫外线杀菌器5、第二输水管6、臭氧发生器7、第三输水管8、回水管9、两个育肥池10和两个配水管11,两育肥池10均设于净化池I旁边(本实施例中两育肥池10分处于净化池I左右两侧);净化池I经出水管2与水泵3的进水口连通,水泵3的出水口经第一输水管4连接紫外线杀菌器5的进水口,紫外线杀菌器5的出水口经第二输水管6连接臭氧发生器7的进水口,臭氧发生器7的出水口与第三输水管8的进水端连通,回水管9的进水端及两配水管11的进水端均与第三输水管8的出水端连通(本实施例中设有一管件12,该管件12具有一个进水口和三个出水口,管件12的三个出水口均与管件12的进水口连通,第三输水管8的出水端连接管件12的进水口,管件12的三个出水口分别与回水管9的进水端、两配水管11的进水端连接),回水管9的出水端与净化池I连通,配水管11与育肥池10 —一对应,配水管11的出水端与对应的育肥池10连通,回水管9上设有开关阀门13,两配水管11上分别设有一开关阀门14。 本实施例中,臭氧发生器7、净化池I和各育肥池10均处于紫外线杀菌器5下方,也就是说,紫外线杀菌器5所处位置高于臭氧发生器7,且高于净化池I和各育肥池10的顶部开口。紫外线杀菌器5和臭氧发生器7放置在一支架(图1中未示出)上。 本实施例中,出水管2的进水端处于净化池I左端,回水管9的出水端处于净化池I右端;出水管2的进水端靠近净化池I底部。 另外,可在净化池I底部设置一排污口 15,排污口 15连接有排污管16,排污管16上设有排污开关阀门17,排污开关阀门17开启时可排出净化池I中的废水;两育肥池10底部分别设置一排污口 18,排污口 18连接有排污管19,排污管19上设有排污开关阀门20,排污开关阀门20开启时可排出相应育肥池10中的废水。 上述紫外线杀菌器5、臭氧发生器7均可采用市购设备。例如,紫外线杀菌器包括壳体和设于壳体中的多个紫外线杀菌灯管,壳体上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 ;臭氧发生器采用适合用于水处理的臭氧发生器。 下面简述一下上述设施的使用方法: 使用时,先向净化池I灌入经过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海洋双壳贝类净化及人工育肥设施,其特征在于包括净化池、出水管、水泵、第一输水管、紫外线杀菌器、第二输水管、臭氧发生器、第三输水管、回水管、至少一个育肥池和至少一个配水管,各育肥池设于净化池旁边;净化池经出水管与水泵的进水口连通,水泵的出水口经第一输水管连接紫外线杀菌器的进水口,紫外线杀菌器的出水口经第二输水管连接臭氧发生器的进水口,臭氧发生器的出水口与第三输水管的进水端连通,回水管的进水端及各配水管的进水端均与第三输水管的出水端连通,回水管的出水端与净化池连通,配水管与育肥池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配水管的出水端与对应的育肥池连通,回水管及各配水管上分别设有一开关阀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海洋双壳贝类净化及人工育肥设施,其特征在于包括净化池、出水管、水泵、第一输水管、紫外线杀菌器、第二输水管、臭氧发生器、第三输水管、回水管、至少一个育肥池和至少一个配水管,各育肥池设于净化池旁边;净化池经出水管与水泵的进水口连通,水泵的出水口经第一输水管连接紫外线杀菌器的进水口,紫外线杀菌器的出水口经第二输水管连接臭氧发生器的进水口,臭氧发生器的出水口与第三输水管的进水端连通,回水管的进水端及各配水管的进水端均与第三输水管的出水端连通,回水管的出水端与净化池连通,配水管与育肥池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配水管的出水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清马庆涛廖烈金杨文君
申请(专利权)人:汕头市海洋与水产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