堤坝白蚁防治技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060096 阅读:85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2-19 03:56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白蚁防治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堤坝白蚁防治技术。采用地球物理探测方法对堤坝进行探测并对发现的白蚁进行防治,主要是采用雷达法和高密度电测法相结合的综合物探法对白蚁巢穴进行探测,对雷达法和高密度电测法采集的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及图像分析,根据巢穴的成像特征来判断巢穴的位置及深度,然后对发现的白蚁巢穴进行综合防治。本发明专利技术方法应用探地雷达和高密度电法探测堤坝白蚁巢工作效率高,不受死巢、活巢的限制,可基本确定蚁巢的地下空间位置和规模大小,是目前灭白蚁护堤坝最理想的新方法和新技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堤坝白蚁防治技术
本专利技术属于白蚁防治
,具体涉及一种堤坝白蚁防治技术。
技术介绍
目前,我国共有8.7万余座水库,水库的坝型90%以上为土石坝,山塘约630万座,各类堤防26万km,其中主要堤防6.57万公里。水库大坝、堤防工程作为一种现实的、长期的防洪措施在我国防洪工程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白蚁是世界上最为古老的社会性昆虫,距今约有2.5亿年的历史。白蚁对堤坝等水利工程的危害早有历史记录。如公元前234年,韩非子《喻世篇》记有“千丈之堤,以蝼蚊之穴溃”;公元1590年,明潘季驯《河防一览》记有“江河一决,澎湃难支,始而蚁穴,继而滥觞,终必至于滔天而莫可收拾。”以上文献说明了白蚁危害江河堤防的普遍性和悠久历史。 据水利部水利管理司统计表明,我国南方省区一半以上的堤坝工程存在蚁害,其中福建、江西、广东、广西、云南等省区蚁害率高达90%以上。 近年来,过去一直认为不适宜白蚁生存的海塘也有白蚁危害的报道,2003年在深圳西海塘7.6公里的西乡段多次发现土栖白蚁的危害;2000年在钱塘江标准海塘的建设过程中多次发现蚁患,后据浙江省白蚁防治所对钱塘江临江一线118.843公里海塘蚁情调查表明,蚁害严重的海塘占23.9%,蚁害一般的海塘占30.6%。 南京市普查数据表明,各区县堤坝工程普遍受到堤坝白蚁危害,有蚁害的水库共有189座,占水库总数的75% ;流域性堤防652公里,有蚁害的堤防186公里,占堤防总长数的29%。1983年六合区三友水库汛期高水位时放水涵洞出现浑水现象;1983年六合区玉带江堤,在汛期高水位时出现渗漏、管涌险情,并迅速扩大,漏水洞中冲出白蚁和菌圃,经全力抢险才避免了决堤;1998年溧水县石白湖堤发生管涌,以上险情均为白蚁病害所致。 以上资料表明白蚁对土质堤坝造成的危害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后果严重时则会酿成崩堤垮坝的大灾难,因此对堤坝白蚁进行防治于水利建设和国民经济具有重大意义,对白蚁防治新技术、新方法进行应用推广具有社会现实意义。 目前,国内外对白蚁防治的基本方法主要有生物防治法、物理防治法、化学防治法、生态防治法及检疫防治法等。我国防治白蚁的方法除了诱杀、药杀、烟熏,常用的就是挖巢。 南京市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期曾用开挖探沟、烟剂熏杀、追踪蚁道、解剖巢位的方法防治白蚁。后用使用“灭蚁灵”系列药物进行诱杀防治。1987年开始应用“灭蚁灵”型诱杀包,现在使用新型药物“蚁克星”诱饵剂诱杀包,效果较好。 随着我国白蚁防治科技工作者对堤坝白蚁活动规律、防治技术、防治方法等研究的不断深入,防治理念的更新,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各地在治理实践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总结了不少堤坝白蚁综合治理的新技术。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类。 (I)由广东省水利厅白蚁防治中心站经过长期实践研究总结形成的“三环节、八程序”法的新技术。 内容包括:第一环节为找、标、杀。找一找堤坝白蚁的外露特征:泥被、泥线和分群孔;标一将找到的特征标志起来,以免丢失;杀一投馆药杀。 第二环节为找、标、灌。找一找药杀后长出堤坝表面的死巢指示物:碳棒菌;标一将死巢指示物标志起来;灌一对死巢进行灌泥浆(不需加农药)填洞、固坝。以上两个环节是在堤坝上实行的。 第三环节为找、杀(防),在堤坝周围400米内的蚁源区,见蚁投饵杀死白蚁,能有效地控制蚁源区的白蚁有翅成虫飞进堤坝定居筑巢,形成堤坝周围400米内无白蚁的环境,这是在堤坝外进行的环节。 (2)由浙江省诸暨市白蚁防治所研究总结出的一套“找、标、杀、灌、防、控”为主要内容的堤坝白蚁防治质量保证体系。 其主要内容是:积极寻找白蚁地表活动迹象,标出白蚁主巢初步位置及危害范围,运用多种灭蚁技术加以灭杀,并及时做好药土回填等防治工作。在完成防治工作后定期进行复查、防治,总量控制白蚁危害,确保堤坝安全。 (3)南京市六合区白蚁防治中心引进美国陶氏益农公司较为先进的白蚁防治技术,经三年的野外课题研究试验,该诱杀系统选用的环保型药剂,不与土壤接触,不污染水源,又可回收处理,对于确保堤坝防洪安全和环境保护,尤其是水源地的保护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为白蚁防治工作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对于巢穴的探测在以往堤坝白蚁综合防治过程中主要采取人工实地踏勘法,一般是根据堤坝白蚁的生活习性,在工蚁外出觅食时要修筑泥线、泥被及繁殖蚁分飞时要筑分群孔等地表迹象,在白蚁活动盛期(分飞季节),组织专业人员对堤坝表层及周边环境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同时认真记录所发现的泥线、泥被、白蚁取食迹象和分飞孔的具体位置。发现分飞时应详细记录分飞孔的数量及分布图形,以便可大致判断主巢的位置。在雨季还应注意与堤坝白蚁有共生关系的、被称为活巢指示物的鸡纵菌,如在堤坝发现有该类菌的存在,不仅表明堤坝存在蚁患,而且可判断其下位置有活巢巢腔或主蚁道。具体采取以下方法:(I)从主蚁道追挖找巢。通过对白蚁活动个体或白蚁活动迹象,如泥线、泥被、分飞孔等的追踪,或在白蚁活动迹象不明显时也可采用直接开沟的方式截出蚁道,寻找主蚁道。找到主蚁道后继续追挖,如发现蚁道变大并向下扎;几条蚁道汇合一个方向;大量出现菌圃,且颜色渐深,由小到大;工蚁封闭迅速,兵蚁活动激烈;锄头挖土有空荡的回声等,说明已进入巢区或离主巢很近,继续追挖即可获得主巢。 (2)根据真菌指示物找巢。由于堤坝白蚁巢腔内的菌圃有许多与白蚁共生的真菌,在有白蚁活动的情况下,如条件适宜可在巢腔或主蚁道上方的地面上长出鸡揪菌、三踏菌、鸡揪花等多种食用菌,顺着该类真菌下挖,容易找到主巢;而在白蚁巢群衰亡或死亡时,能在巢腔上方地面长出炭棒菌,因此,可根据该类真菌确定巢位。 (3)利用锥探找巢。采用钢锥在堤坝上布点打眼,根据锥探时自然掉锥感和回填沙量异常情况确定巢位。 这种仅仅通过白蚁生物迹象采用传统的巢位探测方式显然是不完全合适的,特别是对一些白蚁活巢尚缺少地表指示物的情况下尤为困难,这种模式一方面对堤坝工程的安全造成破坏,另一方面也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费时费力,效率低下,经济性差。因此如何在确保堤坝安全的情况下高效寻找到深埋在堤坝土壤里的白蚁巢穴,是解决堤坝白蚁病害隐患安全问题的一项重要内容。 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单位开始运用放射性同位素技术、声音探测、地球物理等方法进行白蚁巢穴探查。其中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简称物探,物探除具有工效高、成本低、装备轻便的优点,更重要的是它具有一定的“透视功能”,它能通过专门的仪器激发或发射各种波,并接收反射、折射、叠加或衰减后的波信号,结合已有地质资料进行分析,对接收到的各种信号作出合理解释,最终得出地层中结构的不同物理性状,如空洞、松散、致密等。 主要探测方法包括:(I)探地雷达探测。中国科学院广州地质新技术研究所和广东省昆虫研究所利用探地雷达探测堤坝白蚁巢,通过模拟试验、实地探巢试验和垂直切片式开挖解剖分析,证明应用探地雷达技术能够准确地确定出蚁巢在地下的空间位置,并掌握了蚁巢的影像特征和蚁巢规模大小的计算方法,这种方法能以步行的速度探测,也可以车载方式探测,且具有很高的工作效率和几何分辨率,并以直观的图像实时显示,探测深度可达3米左右,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和发展前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堤坝白蚁防治技术,其特征是采用地球物理探测方法对堤坝进行探测并对发现的白蚁进行防治,采用雷达法和高密度电测法相结合的综合物探法对白蚁巢穴进行探测,对雷达法和高密度电测法采集的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及图像分析,根据巢穴的成像特征来判断巢穴的位置及深度,然后对发现的白蚁巢穴进行综合防治。

【技术特征摘要】
1.堤坝白蚁防治技术,其特征是采用地球物理探测方法对堤坝进行探测并对发现的白蚁进行防治,采用雷达法和高密度电测法相结合的综合物探法对白蚁巢穴进行探测,对雷达法和高密度电测法采集的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及图像分析,根据巢穴的成像特征来判断巢穴的位置及深度,然后对发现的白蚁巢穴进行综合防治。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治技术,其特征在于雷达法探测程序如下:测线布置一连接天线与主机一设定测量模式一参数设置一拖动天线,扫描探测一扫描结束一数据预处理一数据回放一编辑处理一速度分析一滤波、反褶积一能量均衡一偏移一图形处理一成像显示—判定被巢穴位置和深度一开挖验证。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治技术,其特征在于高密度电测法是根据实地状况进行场地电极布置,根据现场土质环境设置参数并采集信号,将数据导入计算机中进行反演分析,最后对成图进行分析。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治技术,其特征在于结合雷达法和高密度电测法两种方法的成像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汤大祥李军杨宏丰苏静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市六合区水利科技推广服务中心站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