伞形卸压阀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037940 阅读:1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2-12 01:14
伞形卸压阀装置包括导向柱体、定位凸台和软质挡圈;该定位凸台自该导向柱体的圆周壁的上端沿径向延伸而成,该软质挡圈自该定位凸台的外缘斜向上延伸而成,该软质挡圈的径向剖面自下而上逐渐变大。上述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软质挡圈在进油时向导向柱体收缩,可大大减少油对软质挡圈的冲击力,避免软质挡圈与油道壁之间相摩擦,利于延长卸压装置的使用寿命;软质挡圈在卸压时张开,增大了润滑油与卸压装置的接触面积,从而加大了卸压装置向上移动的速度,从而实现快速卸压。(*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伞形卸压阀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伞形卸压阀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卸压阀结构为由柱体和盘体构成的T型柱塞,卸压过程中在润滑油的作用下,柱塞上下移动,其通过盘体封闭或打开卸压阀接头口。使用过程中,T型柱塞的柱体和盘体之间的连接部位长期受高压润滑油不断冲击,容易裂开,甚至断裂,从而使整个卸压装置不能正常运作,甚至不能完成卸压,进而需要更换T型柱塞。然而,集中润滑系统密集度较高,更换柱塞不方便。另外,T型柱塞在运动中与油道的摩擦比较大,导致T型柱塞在长期的运动中磨损比较快。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旨在于提供一种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伞形卸压阀结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伞形卸压阀装置,其包括导向柱体、定位凸台和软质挡圈; 该定位凸台自该导向柱体的圆周壁的上端沿径向延伸而成,该软质挡圈自该定位凸台的外缘斜向上延伸而成,该软质挡圈的径向剖面自下而上逐渐变大。 优选地,该软质挡圈为硅胶或橡胶挡圈。 优选地,该导向柱体、定位凸台和软质挡圈为一体成型。 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上述技术的软质挡圈在进油时向导向柱体收缩,可大大减少油对软质挡圈的冲击力,避免软质挡圈与油道壁之间相摩擦,利于延长卸压装置的使用寿命;软质挡圈在卸压时张开,增大了润滑油与卸压装置的接触面积,从而加大了卸压装置向上移动的速度,从而实现快速卸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技术伞形卸压阀装置的较佳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2为图1的伞形卸压阀装置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3为图1的伞形卸压阀装置在进油状态时的应用示意图。 图4为图1的伞形卸压阀装置在卸压状态时的应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进一步描述: 请参见图1和图2,本技术涉及一种伞形卸压阀装置1,其较佳实施方式包括导向柱体11、定位凸台13和软质挡圈12。 该定位凸台13自该导向柱体11的圆周壁的上端沿径向延伸而成,该软质挡圈12自该定位凸台13的外缘斜向上延伸而成,该软质挡圈12的径向剖面自下而上逐渐变大,形成伞形。 参见图3,进油时,润滑油自阀座3的进油口 31顺着油道流入,软质挡圈12在油的作用下,向导向柱体11收缩,进而与油道壁间隔分开,如此,可大大减少油对软质挡圈12的冲击力,避免软质挡圈12与油道壁之间相摩擦,利于延长卸压装置的使用寿命。 参见图4,卸压时,油从卸压阀口 2向上流,在油的作用下,软质挡圈向外张开,增大了润滑油与卸压装置的接触面积,由此加大了卸压装置向上移动的速度,从而实现快速卸压。 该软质挡圈12为硅胶或橡胶挡圈。 本实施例中,该导向柱体11、定位凸台13和软质挡圈12为一体成型。 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可根据以上描述的技术方案以及构思,做出其它各种相应的改变以及变形,而所有的这些改变以及变形都应该属于本技术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伞形卸压阀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导向柱体、定位凸台和软质挡圈;该定位凸台自该导向柱体的圆周壁的上端沿径向延伸而成,该软质挡圈自该定位凸台的外缘斜向上延伸而成,该软质挡圈的径向剖面自下而上逐渐变大。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伞形卸压阀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导向柱体、定位凸台和软质挡圈; 该定位凸台自该导向柱体的圆周壁的上端沿径向延伸而成,该软质挡圈自该定位凸台的外缘斜向上延伸而成,该软质挡圈的径向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姚燕业
申请(专利权)人:河谷佛山汽车润滑系统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