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线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023156 阅读:53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2-11 12:1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即使不设置天线收发转换开关也能构成多频带天线、并且容易形成电极、能获得所希望的隔离特性的表面安装型天线、以及使用该表面安装型天线的天线装置。包括:基体;以及安装基体的基板,在所述基板上形成有第一供电电极、第二供电电极、以及形成于所述第一供电电极与所述第二供电电极之间的接地连接电极,所述天线装置包括:第一天线元件,该第一天线元件包括形成于所述基体并由所述第一供电电极进行供电第一电极、以及形成于所述基体、与所述第一电极进行电容耦合而被供电并与所述接地连接电极相连接来进行接地的第二电极;以及第二天线元件,该第二天线元件包括形成于所述基体的顶面并由所述第二供电电极进行直接供电的第三电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即使不设置天线收发转换开关也能构成多频带天线、并且容易形成电极、能获得所希望的隔离特性的表面安装型天线、以及使用该表面安装型天线的天线装置。包括:基体;以及安装基体的基板,在所述基板上形成有第一供电电极、第二供电电极、以及形成于所述第一供电电极与所述第二供电电极之间的接地连接电极,所述天线装置包括:第一天线元件,该第一天线元件包括形成于所述基体并由所述第一供电电极进行供电第一电极、以及形成于所述基体、与所述第一电极进行电容耦合而被供电并与所述接地连接电极相连接来进行接地的第二电极;以及第二天线元件,该第二天线元件包括形成于所述基体的顶面并由所述第二供电电极进行直接供电的第三电极。【专利说明】天线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表面安装型天线、以及使用该表面安装型天线的天线装置和无线通信 设备,特别涉及多频带型的表面安装型天线、以及使用该多频带型的表面安装型天线的天 线装置和无线通信设备。
技术介绍
近年来,移动电话、平板电脑等小型通信终端对集无线LAN、Bluetooth、GBS等多 种无线通信方式与一体的要求与日俱增。这些无线通信方式的电波频率各不相同。因此, 已知如下设置多频带型的表面安装型天线的技术,使得能以一个表面安装型天线来与频率 互不相同的多种无线通信方式相对应。 图13是表示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无线通信设备中的表面安装型天线安装部分的 主要部分立体图。如图13所示,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具有以下结构的多频带天线:在基 体1200的单面上,配置有供电元件1300和无供电元件1400,所述供电元件1300上形成 有直接供电辐射电极1600和供电电极1700,所述无供电元件1400( -端接地)与所述供 电元件1300平行并与其电容耦合,即使将所述多频带天线配置在电路基板1100上,也不 会发生特性变化。然而,为了以一个供电电极1700来与多频带相对应,需要将天线所收发 的信号进行分离。因此,存在以下问题:实际上需要在电路基板上设置天线收发转换开关 (Duplexer),从而会导致搭载元器件数及安装面积增加。 图14(a)是表示专利文献2的天线装置的结构的立体图,图14(b)是专利文献2 的表面安装型天线的展开图。在图14(a)、(b)中,公开了一种具有2供电2辐射电极的组 合天线。具体而言,该组合天线l〇a包括第一天线元件130和第二天线元件140,所述第一 天线元件130在基体110的表面上具有被直接供电的第一辐射电极130A,所述第二天线元 件140形成于基体110的表面,具有被电容耦合供电的第二辐射电极140A。然而,在专利 文献2的组合天线中,第一辐射电极130A从基体110的一个表面110C延伸至基体110的 一个端面110A并形成辐射电极130B,第二辐射电极140A从基体110的一个表面110C延 伸至基体110的一个端面110F并形成辐射电极140D。这样,存在以下问题:为了引出供电 电极必须从基体110跨多个面而形成供电电极,从而会导致制造工序中的电极印刷工序增 力口,并导致工序变得复杂。 另外,第一辐射电极130A与第二辐射电极140A形成为沿基体110的长边方向平 行,第一辐射电极130A与第二辐射电极140A的相对面积增大。其结果是,由于容易发生相 互干涉,因此,无法充分获得所希望的隔离性。 专利文献1 :日本专利特开2003-78321号公报 专利文献2 :日本专利特开2010-109434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表面安装型天线、以 及使用该表面安装型天线的天线装置,所述表面安装型天线即使不设置天线收发转换开关 也能构成多频带天线,并且,容易形成电极,能获得所希望的隔离特性。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是一种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基体; 以及安装基体的基板,在所述基板上形成有第一供电电极、第二供电电极、以及形成于所述 第一供电电极与所述第二供电电极之间的接地连接电极,所述天线装置包括:第一天线元 件,该第一天线元件包括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形成于所述基体,由所述第一 供电电极进行供电,所述第二电极形成于所述基体,与所述第一电极进行电容耦合而被供 电,并与所述接地连接电极相连接来进行接地;以及第二天线元件,该第二天线元件包括第 三电极,该第三电极形成于所述基体,由所述第二供电电极进行直接供电。 如上所述,在一个基体上构成由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进行电容耦合的第一天线元 件、以及被直接供电的第二天线元件,从而使两个天线元件的动作模式不同,并且,在第一 供电电极与第二供电电极之间设置接地连接电极而将第一供电电极的供电点和第二供电 电极的供电点分开,从而能在有限的安装区域内获得所希望的辐射特性和隔离性,由于从 两个供电电极进行供电,因此无需对信号进行分配的天线收发转换开关,从而能减少安装 元器件数和安装面积。 另外,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面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的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 一电极中,形成有第一表面电极、第一侧面电极、及第一背面电极,在所述第二电极中,形成 有第二表面电极、第二侧面电极、及第二背面电极,在所述第三电极中,形成有第三表面电 极、第三侧面电极、及第三背面电极,所述第一侧面电极、第二侧面电极、以及第三侧面电极 形成于所述基体的同一侧面。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将所有的侧面电极都形成于基体的一个侧面,并从该处与形 成于基板上的各供电电极及接地连接电极相连接,因此,在电极印刷工序时无需在基体的 各个端面上形成电极,能简化电极印刷工序,并能获得足够的辐射特性和隔离性。 另外,本专利技术的第三方面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的天线装置,其特征在 于,所述基体为长方形,所述第一电极形成于所述基体的长边方向的一端附近,所述第三电 极形成于所述基体的长边方向的另一端附近。 将第一电极和第三电极设于基体的各个端面附近,从而能充分有效利用基体的尺 寸,将第一天线元件和第二天线元件设计得更大,能获得更大的辐射特性。 另外,本专利技术的第四方面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面的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与所述第 二天线元件相比,所述第一天线元件对频率较低的电波进行收发,所述第二表面电极从所 述第二侧面电极所在位置起沿所述基体的长边方向具有宽幅区域,所述第二侧面电极形成 于所述基体的侧面中央部。 在第一天线元件具有比第二天线元件要低的频率的情况下,为了降低所述第一天 线元件的频带,优选为增大电容耦合。因此,优选为第二表面电极与第二侧面电极相比,在 所述基体的长边方向上形成较长的宽幅区域,使得第二表面电极具有比第二侧面电极要大 的面积,以增大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能进行电容耦合的面积。然而,若第二电极过于接 近不同动作模式的第三电极,则会发生相互干涉,从而会导致隔离性下降。在这种情况下, 若采用使第二侧面电极的位置位于所述基体的侧面中央部的结构,则能增大第二表面电极 的面积,并能在第二表面电极与第三表面电极之间防止隔离性下降,从而能形成最合适的 天线间距离。 另外,本专利技术的第五方面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面的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基体;以及安装基体的基板,在所述基板上形成有第一供电电极、第二供电电极、以及形成于所述第一供电电极与所述第二供电电极之间的接地连接电极,所述天线装置包括:第一天线元件,该第一天线元件包括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形成于所述基体,由所述第一供电电极进行供电,所述第二电极形成于所述基体,与所述第一电极进行电容耦合而被供电,并与所述接地连接电极相连接来进行接地;以及第二天线元件,该第二天线元件包括第三电极,该第三电极形成于所述基体,由所述第二供电电极进行直接供电。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健楠本裕亮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村田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