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933178 阅读:73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1-21 13:32
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一显示面板、一背光模块以及一背框件。背光模块与显示面板相对设置,并具有一导光板及一反射片,导光板具有一底面,而反射片设置于底面。背框件具有一承载部承载导光板,其中,承载部位于导光板的底面边缘且与底面沿一垂直底面的方向重叠配置,且反射片与承载部沿一平行底面的方向并排配置,并分别与导光板的底面连接。通过承载部设置于导光板的底面边缘且与底面沿垂直底面的方向重叠配置,以及使反射片与承载部沿平行底面的方向并排配置,并分别与导光板的底面连接的设计,使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相较于现有技术选用薄型的光学膜片或导光板、或取消后盖的设计,不仅具有轻薄化的特点,而且使得显示装置可符合足够的机械强度要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显示装置
本技术关于一种显示装置,特别关于一种轻薄化的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科技的进步,平面显示装置已经广泛的被运用在各种领域,因具有体型轻薄、低功率消耗及无辐射等优越特性,已经渐渐地取代传统阴极射线管显示装置,而应用至许多种类的电子产品中,例如移动电话、可携式多媒体装置、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及其它显不器等。 在显示装置的设计中,除了降低成本之外,轻薄化并符合机械强度的要求也是显示装置业者追求的另一重要目标。为了达到轻薄化的要求,现有技术的一种做法是将显示装置的各个部件进行减薄,例如选用较薄的光学膜片或导光板等,但是,这种减薄方法容易使光学膜片或导光板产生波浪状(waving),使得光学品味不良。另一种做法是取消背盖,且直接以胶框来取代背盖的功能。可是,这种做法也会有机械强度不足的疑虑,而且因为没有背盖,所以无法有效承载导光板,其光学品味也容易不佳。 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成本控制下生产出外型轻薄及符合机构强度要求的显示装置,已成为各家挑战的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为提供一种显示装置,以使显示装置同时符合轻薄化及机械强度要求。 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一显示面板、一背光模块以及一背框件。背光模块与显不面板相对设置,并具有一导光板及一反射片,导光板具有一底面,而反射片设置于底面。背框件具有一承载部承载导光板,其中,承载部位于导光板的底面边缘且与底面沿一垂直底面的方向重叠配置,且反射片与承载部沿一平行底面的方向并排配置,并分别与导光板的底面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导光板还具有一出光面,出光面与底面相对且邻近显不面板。 在一实施例中,背框件沿一垂直底面方向的剖面形状为L字型或C字型。 在一实施例中,显示装置还包括一第一粘着件,反射片与承载部通过第一粘着件与底面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显示装置还包括一第二粘着件,背框件更具有一直立部连接承载部,且第二粘着件位于直立部与显示面板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显示装置还包括一胶框,其设置于背框件与导光板之间,胶框具有一突出部,突出部的相对二侧分别与显示面板及背光模块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背光模块还具有一发光单兀,发光单兀具有至少一发光兀件及一电路基板,发光元件设置于电路基板,并邻设于导光板的一入光面。 在一实施例中,背框件还具有一顶部及一直立部,直立部分别与顶部及承载部连接,且电路基板位于顶部与导光板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显示装置还包括一间隔件,显示面板具有一第一基板,间隔件设置于顶部与第一基板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显示装置还包括遮光元件,其由显示面板的边缘延伸至背框件及反射片。 承上所述,在本技术的显示装置中,通过承载部设置于导光板的底面边缘且与底面沿垂直底面的方向重叠配置,以及使反射片与承载部沿平行底面的方向并排配置,并分别与导光板的底面连接的设计,使得本技术的显示装置相较于现有技术选用薄型的光学膜片或导光板、或取消后盖的设计,不仅具有轻薄化的特点,而且使得显示装置可符合足够的机械强度要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2A至图2C分别为本技术不同实施态样的显示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相关图式,说明依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一种显示装置,其中相同的元件将以相同的元件符号加以说明。 请参照图1所示,其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的一种显示装置I的立体示意图。本实施例的显示装置I为液晶显示装置,并例如但不限于应用于笔记本电脑(包含超轻薄笔记本电脑)、液晶电视、手机、卫星导航(GPS)或其它电子装置的显示屏幕。其中,图1显示的立体示意图可应用于显示屏幕的四个侧边除了设置有发光单元(例如,LED光条)的一侧外。 显示装置I包括一显示面板11、一背光模块12以及一背框件13。 显不面板11具有一第一基板111、一第二基板112及二光学膜113、114。其中,第一基板111与第二基板112相对设置。第一基板111或第二基板112可为可透光材质所制成,其材料例如是玻璃、石英或类似物、塑料、橡胶、玻璃纤维或其他高分子材料;或者,第一基板111或第二基板112亦可为不透光材质所制成,并例如是金属-玻璃纤维复合板、金属-陶瓷复合板,或印刷电路板,或其他材料。本实施例的第一基板111与第二基板112可分别为一玻璃基板或一高硬度的PMMA基板,使显示面板11达成轻薄化的目的。另外,本实施例的第一基板111为一薄膜晶体管基板,而第二基板112为一彩色滤光基板,不过,在其它的实施态样中,彩色滤光基板上的黑色矩阵(black matrix)及滤光层也可分别设置于薄膜晶体管基板上,使得第一基板111成为一 BOA (BM on array)基板,或成为一 COA (colorfilter on array)基板,于此均不加以限制。本实施例的光学膜113为一下偏光板,而光学膜114为一上偏光板。其中,光学膜113 (下偏光板)设置于第一基板111远离第二基板112的一侧,而光学膜114(上偏光板)设置于第二基板112远离第一基板111的一侧。于此,光学膜113位于第一基板111的下侧表面,而光学膜114位于第二基板112的上侧表面。此外,显示面板11还可具有一液晶层(图未显示),液晶层夹置于第一基板111与第二基板112之间。 背光模块12与显示面板11相对设置。背光模块12可发出光线入射至显示面板11,使显不面板11可显不影像。在本实施例中,背光模块12具有一导光板121及一反射片122,导光板121具有一底面B及一出光面O,且出光面O与底面B相对,并面向显不面板11。反射片122设置于底面B,以将射出底面B的光线再反射进入导光板121。另外,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12还包含多个光学膜片123、124、125。光学膜片123、124、125例如但不限于为集光片或扩散片。熟知本专利技术的技术人员,当可了解背光模块12所有元件的功能,本技术不再赘述。 背框件13具有一承载部131及一直立部132,承载部131连接直立部132。其中,承载部131设置于导光板121的底面B边缘且与底面B沿一垂直底面B的方向重叠配置。在本实施例中,承载部131与底面B沿一第一方向Z(即,垂直底面B的方向)具有部分重叠,以承载导光板121,通过承载部131承载导光板121,使显示装置I具有较高的机械强度。如图1所示,承载部131与底面B具有一定距离的重叠宽度W。另外,背框件13的厚度例如可介于0.15_?0.3_之间,用以容置显示面板11及背光模块12。背框件13的材质可以选用金属或合金等,于此,背框件13以铁件为例,其厚度与反射片122大约相同,且用以提供碰撞、电磁波或电击等保护,亦使显示装置I具有较佳的机械强度。 本实施例的承载部131并非一整个面的构件,而是具有破孔,破孔的位置用以设置反射片122,并使得反射片122与承载部131沿一第二方向X(即,平行底面B的方向)为并排配置,且反射片122与承载部131分别与底面B连接。换言之,本实施例的背框件13并没有直接承载反射片122,而且承载部131也与反射片122在第一方向Z上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包括:一显示面板;一背光模块,与该显示面板相对设置,并具有一导光板及一反射片,该导光板具有一底面,该反射片设置于该底面;以及一背框件,具有一承载部承载该导光板,其中,该承载部位于该导光板的该底面边缘且与该底面沿一垂直该底面的方向重叠配置,且该反射片与该承载部沿一平行该底面的方向并排配置,并分别与该导光板的该底面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包括: 一显不面板; 一背光模块,与该显不面板相对设置,并具有一导光板及一反射片,该导光板具有一底面,该反射片设置于该底面;以及 一背框件,具有一承载部承载该导光板, 其中,该承载部位于该导光板的该底面边缘且与该底面沿一垂直该底面的方向重叠配置,且该反射片与该承载部沿一平行该底面的方向并排配置,并分别与该导光板的该底面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导光板还具有一出光面,该出光面与该底面相对且邻近该显示面板。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背框件沿一垂直该底面方向的剖面形状为L字型或C字型。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 一第一粘着件,该反射片与该承载部通过该第一粘着件与该底面连接。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 一第二粘着件,该背框件还具有一直立部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欣恬张智仁罗静怡
申请(专利权)人:群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