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螺纹与螺帽锁锚灌浆套筒连接的预制混凝土构件、装配混凝土构件与作法,属于建筑工程装配混凝土结构技术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了直螺纹与螺帽锁锚灌浆套筒连接的方法,钢筋一端加工成直螺纹(6),另一端连接有螺帽(5);连接套筒直径较小端内壁加工成螺纹(9),与钢筋通过直螺纹(6)相连并传力;连接套筒直径较大端内壁加工成螺纹(16),与相配套的堵环(10)通过外螺纹(17)相连,通过注浆孔(8)灌浆之后使钢筋拉力通过钢筋螺帽、堵环、灌浆料及套筒之间的锁锚挤压和粘结传力,改变了以前的灌浆连接的预制构件的钢筋拉力主要通过粘结来传力的方式。本方法所述的新型预制混凝土构件的连接在安全性和经济性方面均有所提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直螺纹与螺帽锁锚灌浆套筒连接的预制混凝土构件、装配混凝土构件与作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应用于装配式混凝土预制构件的钢筋连接构造,属于建筑工程装配混凝土结构
钢筋一端加工成直螺纹,套上螺帽,另一端也加工成直螺纹,连接套筒一端内壁加工成螺纹,与钢筋通过螺纹连接,套筒另一端采用内径比相应端的螺帽外径小的堵环,将此螺帽锁住,通过套筒灌浆,使钢筋利用螺帽、堵环、灌浆料及套筒之间的锁锚挤压和粘结传力,改变了以前的灌浆连接的预制构件的钢筋拉力主要通过粘结来传力的方式,采用后浇带把预制构件连接,从而使这种新型预制混凝土构件的连接在安全性和经济性方面有所提高,属于建筑工程装配混凝土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预制混凝土构件的连接主要采用套筒、波纹管和预留孔洞灌浆连接。这些连接方式都是将要连接的钢筋拉开一段距离或者搭接,然后在孔洞内灌入高强灌浆料;硬化后,钢筋和套筒、波纹管或者孔洞外侧的混凝土牢固结合在一起形成统一整体。连接钢筋的拉力通过剪力传递给灌浆料,再通过剪力传递到灌浆料和周围套筒、波纹管或者混凝土的界面上去,主要依靠粘结传力,可靠性不高;由于钢筋的拉力主要依靠粘结传力,套筒、波纹管或者孔洞的长度和直径都会比较大,导致用钢量很大,成本高;由于套筒、波纹管或者孔洞的容积比较大,因此采用的特殊灌浆料用量也较大,且其耐久性并没有得到充分验证,没有经受过实际发生的地震的考验;竖向连接的预制构件之间通常预留的空隙较小,存在灌浆不能充满空隙的问题,导致结合面在水平荷载作用下容易开裂破坏,建筑物会发生连续倒塌,会导致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非常可靠的预制混凝土构件连接方法,使预制构件连接更加安全且经济和方便施工。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所述预制混凝土构件一侧包括端部带直螺纹的纵向钢筋以及用螺纹连接的套筒;预制混凝土构件另一侧包括带螺帽的纵向钢筋及堵环。用所述的预制混凝土构件构成的装配混凝土构件,其由所述的预制混凝土构件构成;两个预制混凝土构件在施工过程中连接,即一个预制混凝土构件上的钢筋通过其上连接的堵环与另一个预制混凝土构件上的套筒相连接;套筒的侧面设有注浆孔;两预制混凝土构件之间为现浇带,套筒在现浇带处完成连接。所述套筒沿轴向内径有不同,连接有堵环的一端内径较大,另一端的内径较小;套筒内径较大的一端的孔为螺纹孔;当所述的装配混凝土构件为竖直连接时,当堵环端在上侧时,所述套筒侧面有一个注浆孔;当堵环端在下侧时,套筒侧面设置有一个注浆孔和一个出浆孔;当所述的装配混凝土构件为水平连接时套筒侧面设置有一个注浆孔和一个出浆孔。堵环外侧设置有装配时与另一个预制构件端的套筒螺纹孔相配套的外螺纹,堵环和套筒通过螺纹进行连接。所述预制构件一侧纵向钢筋为直螺纹,套筒内壁为相配套的螺纹,二者通过螺纹连接。所述预制构件一侧纵向钢筋连接螺帽的直径大于堵环内径并小于套筒直径较大端的内径。所述的装配混凝土构件在竖向连接用于竖向连接时,当连接堵环的套筒侧处于下端时,堵环下端的开口处设置有用于灌浆时密封的封堵垫;所述的装配混凝土构件在水平连接时,堵环外侧开口处设置有用于灌浆时密封的封堵垫。所述的预制混凝土构件在螺帽安装前,先将堵环套入钢筋有螺帽的一侧,堵环能被钢筋螺帽卡住,然后将钢筋的另一端和套筒用螺纹连接。当构件用于竖向连接时,在所述装配混凝土构件现浇带的上部预制混凝土构件的下端侧面预留构造孔,从构件侧面伸至内部并向下延伸至所在预制构件的底部;当所述构件用于水平连接时,无需设置构造孔。所述的装配混凝土构件的作法,主要按以下三个步骤进行:a预制构件,b构件对接,c浇筑混凝土。所述的装配混凝土构件的作法,生产预制构件时,布置一端带有螺纹连接套筒、一端带有墩头和堵环的钢筋;当构件用于竖向连接时,位于现浇带上部的预制混凝土构件在底部上方的一侧预埋从侧面伸至内部并通到底部的套管,浇筑混凝土后形成构造孔。预制构件对接时,构件一端钢筋螺帽伸至连接构件的套筒内,把堵环旋入套筒,然后从注浆孔灌浆,完成钢筋连接。钢筋连接之后,预制混凝土构件之间用模板封堵;当所述的构件竖直连接时,由预制构件的构造孔浇筑混凝土,形成现浇带;当所述的构件水平连接时,直接在套筒上方即要形成现浇带的位置浇筑混凝土。本专利技术可以取得如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采用了直螺纹与螺帽锁锚灌浆套筒连接的方法,即套筒一端用直螺纹与钢筋连接,套筒另一端用螺帽锁锚灌浆与钢筋连接。该预制构件连接,通过直螺纹连接和套筒灌浆连接,使钢筋、堵环、套筒成为一个整体。一端直螺纹连接可以减小套筒长度;另一端由于堵环内径小于相应的螺帽直径,且钢筋受拉的剪切环面积都大大增加,而且一部分钢筋应力可以通过挤压传给灌浆量再传递给套筒,也可以减小套筒长度。该预制构件发生破坏时堵环可以将螺帽锁住,不至于拉脱,也可以减少套筒长度和直径,这样既减少了用钢量和灌浆量,节省材料和成本,同时能增大操作空间。在地震时,即使由于施工或者质量问题,灌浆料发生破坏之后,钢筋的拉力也可以通过钢筋螺帽和堵环的压力传递,避免了建筑物的倒塌,挽救人民的生命和财产损失,也符合提高工程结构抗震性能并具有多道防线的需求。该预制构件套筒连接,利用钢筋螺帽变粗,发生破坏时堵环可以将螺帽锁住,不至于拉脱。实现钢筋拉力通过挤压与粘结传力,可以减少套筒高度和直径,也就是减少了用钢量和灌浆量,节省材料和成本,同时能增大操作空间,减小长度的套筒相比较于原来长度较大的套筒,使墙体地震时裂缝出的更均匀,分布区域更大,大大提高墙体的抗震性能。该预制构件套筒在用于竖向连接时,套筒放在现浇带位置,当堵环端在上侧时,只设一个灌浆孔,且省略导管,可以减少加工制造成本。该预制构件套筒连接,设置较高的现浇带,可以有效避免原有套筒连接技术在构件连接处由于新旧混凝土结合面较近、灌注不密实等容易形成通缝导致地震时发生剪切滑移等问题。附图说明图1单片预制剪力墙示意图图2是直螺纹与螺帽锁锚灌浆套筒连接的预制混凝土剪力墙连接示意图图3是上层预制墙体立面图图4是上层预制墙体底面图图5是下层预制墙体立面图图6是下层预制墙体顶面图图7是钢筋直螺纹及套筒A处的详图图8是钢筋螺帽及堵环B处的详图图9是套筒连接C处的详图图10-13是4种套筒分布示意图图14是螺帽直径D的示意图D定义为过螺帽孔中心的螺帽边的最小直线长度图15-16是直螺纹与螺帽锁锚灌浆套筒连接的预制混凝土梁连接顶面和侧面示意图。图17是套筒的堵环端位于下侧时堵环的封堵垫示意图图中:1-预制剪力墙,2-上层预制墙体,3-下层预制墙体,4-上层墙体竖向钢筋,5-螺帽,6-钢筋螺纹,7-套筒,8-注浆孔,9-套筒直径较小内螺纹,10-堵环,11-构造孔,12-现浇带,13-下层墙体竖向钢筋,14-未连接的钢筋,15-连接的竖向钢筋及套筒,16-套筒直径较大内螺纹,17-堵环外螺纹,18-一侧预制梁,19-另一侧预制梁,20-堵环的封堵垫。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于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的说明。实施例1本实施例以所述的预制混凝土构件用于竖向连接构成装配的预制混凝土剪力墙为例,进行详细的说明。如图1至图14所示,直螺纹与螺帽锁锚灌浆套筒连接的装配混凝土剪力墙,其由预制混凝土剪力墙在现浇带通过直螺纹与螺帽锁锚灌浆套筒连接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直螺纹与螺帽锁锚灌浆套筒连接的预制混凝土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制混凝土构件一侧包括端部带直螺纹的纵向钢筋以及用螺纹连接的套筒;预制混凝土构件另一侧包括带螺帽的纵向钢筋及堵环。
【技术特征摘要】
1.直螺纹与螺帽锁锚灌浆套筒连接的预制混凝土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制混凝土构件一侧包括端部带直螺纹的纵向钢筋以及用螺纹连接的套筒;预制混凝土构件另一侧包括带螺帽的纵向钢筋及堵环;两个预制混凝土构件在施工过程中连接,即一个预制混凝土构件上的钢筋通过其上连接的堵环与另一个预制混凝土构件上的套筒相连接;套筒的侧面设有注浆孔;两预制混凝土构件之间为现浇带,套筒在现浇带处完成连接;所述套筒沿轴向内径有不同,连接有堵环的一端内径较大,另一端的内径较小;套筒内径较大的一端的孔为螺纹孔;当所述的装配混凝土构件为竖直连接时,当堵环端在上侧时,所述套筒侧面有一个注浆孔;当堵环端在下侧时,套筒侧面设置有一个注浆孔一个出浆孔;当所述的装配混凝土构件为水平连接时套筒侧面设置有一个注浆孔和一个出浆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混凝土构件,其特征在于:堵环外侧设置有装配时连接的另一个预制构件端的套筒螺纹孔相配套的外螺纹,堵环和另一个预制构件的套筒通过螺纹进行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混凝土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制构件一侧纵向钢筋为直螺纹,套筒内壁为相配套的螺纹,二者通过螺纹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混凝土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制构件一侧纵向钢筋连接螺帽的直径大于堵环内径并小于套筒直径较大端的内径,即螺帽能够被堵环卡住,即使在没有灌浆的情况下,钢筋拉力仍然能够通过钢筋螺帽与堵环之间的压力传递。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混凝土构件,其特征在于:在螺帽安装前,先将堵环套入钢筋有螺帽的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立红,邢民,杨兴民,刘程炜,李括,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中建设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