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窥镜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891672 阅读:80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1-08 20:18
内窥镜装置(1)具有:插入部(10),其贯穿插入于活体内;光纤(14),其射出来自激光光源(31)的激光;致动器(15),其使光纤(14)的前端振动;套箍(41),其固定安装致动器(15),并且把持光纤(14)的外周;以及前端光学系统(13),其与光纤(14)相对配置。该前端光学系统(13)具有如下的光学特性,即当从套箍(41)的前端突出了规定的长度的光纤(14)变得比规定的长度短时,激光的聚光点的位置(43)位于前端光学系统(13)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内窥镜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内窥镜装置,尤其涉及扫描激光以获得图像信号的内窥镜装置。
技术介绍
众所周知,存在如下的电子内窥镜,其通过具有CCD、CMOS等固体摄像元件的摄像装置对被检体像进行光电转换,在监视器上显示取得图像。近些年来,作为不使用这种固体摄像元件的技术而对被摄体像进行图像显示的装置,存在扫描型的内窥镜装置。该扫描型的内窥镜装置使引导来自光源的光的照明光纤的前端进行扫描,通过配置于照明光纤的周围的光纤束接收来自被检体的返回光,使用随时间变化检测的光强度信号将被摄体像图像化。例如,在日本特开2011-19706号公报中公开了如下的医疗用观察系统,其使用了扫描型医疗用探针,该扫描型医疗用探针将来自激光光源的激光经由单模的光纤传输至插入部的前端部,并照射被摄体。在该日本特开2011-19706号公报中公开的医疗用观察系统中,使光纤通过由压电元件等形成的致动器的贯通孔并固定,向在XY轴方向上设置于致动器上的多个电极供给驱动电压,从而使光纤进行规定的振动,扫描激光。图9A是用于说明现有的激光的传播情形的图。如图9A所示,现有的扫描型的内窥镜装置通过驱动致动器100,从而使光纤101振动(双箭头102)。从光纤101射出的激光通过构成前端光学系统的透镜103和104,例如在聚光点105聚光。随着光纤101的振动(双箭头102),该聚光点105也进行振动(双箭头106),从而能够在活体上扫描激光。然而,当通过致动器100的驱动使光纤101振动时,在光纤101内存在应力集中的部位A。因此,考虑当使光纤101振动时,光纤101在该应力集中的部位A折断的情况。图9B示出光纤101在应力集中的部位A折断的例子。图9B是用于说明光纤折断的情况下的现有的激光的传播情形的图。如图9B所示,在致动器100前端的光纤101折断的情况下,几乎无法获得光纤101的振幅(双箭头102a)。其结果,由于几乎也无法获得聚光点105的振动(双箭头106a),因而可认为激光会照射在活体上的1点上。此时,由于激光量是以对光纤101进行扫描为前提确定的,因而在无法获得光纤101的扫描的状况下,存在照射规定以上的激光量的问题。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光纤折断的情况下,也能够确保激光量的安全性的内窥镜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的内窥镜装置具有:插入部,其贯穿插入活体内;光纤,其射出来自激光光源的激光;致动器,其使所述光纤的前端振动;套箍(ferrule),其固定安装所述致动器,并且把持所述光纤的外周;以及照明光学系统,其与所述光纤相对配置,所述照明光学系统具有如下的光学特性,即当从所述套箍的前端突出了规定的长度的所述光纤变得比所述规定的长度短时,所述激光的聚光点的位置位于所述照明光学系统内。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1个实施方式的内窥镜装置的结构的图。图2是用于说明插入部10的前端部12的结构的剖面图。图3是用于说明插入部10的前端部12的结构的立体图。图4是表示通过照明透镜13a和13b构成的前端光学系统13的各透镜数据的图。图5是用于说明光纤14的折断长度与激光的聚光点的位置之间的关系的图。图6是用于说明光纤14的折断长度为0mm的情况下的激光的传播情形的图。图7是用于说明光纤14的折断长度为1.75mm的情况下的激光的传播情形的图。图8是用于说明光纤14的折断长度为2.625mm的情况下的激光的传播情形的图。图9A是用于说明现有的激光的传播情形的图。图9B是用于说明光纤折断的情况下的现有的激光的传播情形的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首先,使用图1说明1个实施方式的内窥镜装置的整体结构。图1是表示1个实施方式的内窥镜装置的结构的图。如图1所示,内窥镜装置1构成为具有:扫描型的内窥镜2,其扫描激光(照明光)并照射被检体,获得来自被检体的返回光;主体装置3,其与该内窥镜2连接;以及监视器4,其显示通过主体装置3得到的被检体像。内窥镜2构成为将具有规定的挠性的管体作为主体,具有贯穿插入于活体内的细长的插入部10。插入部10的基端侧设有连接器11,内窥镜2构成为能够经由该连接器11而在主体装置3上自由拆装。此外,在插入部10的前端侧设有前端部12。在前端部12的前端面12a上设有通过照明透镜13a和13b构成的前端光学系统13。此外,在插入部10的内部设有作为光学元件的光纤14和致动器15,其中该光纤14从基端侧向前端侧贯穿插入,引导来自后述的光源单元24的光,并向活体照射激光,该致动器15设置于光纤14的前端侧,根据来自后述的驱动器单元25的驱动信号,在期望的方向上扫描光纤14的前端。通过这种结构,被光纤14引导的来自光源单元24的激光照射在被摄体上。此外,在插入部10的内部设有作为受光部的检测光纤16,该检测光纤16沿着插入部10的内周从基端侧向前端侧贯穿插入,接收来自被检体的返回光。检测光纤16的前端面配置于前端部12的前端面12a的前端光学系统13的周围。该检测光纤16可以是至少2根以上的光纤束。当内窥镜2连接于主体装置3时,检测光纤16与后述的分波器36连接。此外,在插入部10的内部设有存储有与内窥镜2有关的各种信息的存储器17。存储器17在内窥镜2连接于主体装置3时,经由未图示的信号线与后述的控制器23连接,通过控制器读出与内窥镜2有关的各种信息。在光纤14上的从连接器11到前端部12的致动器15的范围内,蒸镀例如通过线状的金属构成的多条导线18。在多条导线18的前端设有致动器15。而且,这些多条导线18在连接器11安装于主体装置3时,与主体装置3的放大器35连接。这些多条导线18构成对用于驱动致动器15的驱动信号导电的导电部。主体装置3构成为具有电源21、存储器22、控制器23、光源单元24、驱动器单元25和检测单元26。光源单元24构成为具有激光光源31。此外,驱动器单元25构成为具有信号产生器33、(以下,称作D/A)转换器34a和34b、放大器35。检测单元26构成为具有分波器36、检测器37a~37c、模拟数字(以下,称作A/D)转换器38a~38c。电源21按照未图示的电源开关等的操作,控制对于控制器23的电源的供给。存储器22存储着用于进行主体装置3整体的控制的控制程序等。控制器23在从电源21被供给电源时,从存储器22中读出控制程序,进行光源单元24、驱动器单元25的控制,并且对通过检测单元26检测的来自被摄体的返回光的光强度进行解析,进行将得到的被摄体像显示于监视器4的控制。光源单元24的激光光源31根据控制器23的控制,将规定的波段的激光(照明光)向光纤14射出。该光纤14将来自激光光源31的激光(照明光)向对象物射出。驱动器单元25的信号产生器33根据控制器23的控制,输出用于使光纤14的前端向期望的方向、例如呈螺旋状扫描(扫描驱动)的驱动信号。具体而言,信号产生器33将使光纤14的前端相对于插入部10的插入轴在左右方向(X轴方向)上驱动的驱动信号输出给D/A转换器34a,将使其相对于插入部10的插入轴在上下方向(Y轴方向)上驱动的驱动信号输出给D/A转换器34b。D/A转换器34a和34b分别将所输入的驱动信号从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并输出给放大器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内窥镜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内窥镜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插入部,其贯穿插入于活体内;光纤,其射出来自激光光源的激光;致动器,其使所述光纤的前端振动;套箍,其固定安装所述致动器,并且把持所述光纤的外周;以及照明光学系统,其与所述光纤相对配置,所述照明光学系统具有如下的光学特性,即当从所述套箍的前端突出了规定长度的所述光纤变得比所述规定长度短时,所述激光的聚光点的位置位于所述照明光学系统内。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2.10.11 JP 2012-2262271.一种内窥镜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插入部,其插入于活体内;光纤,其贯穿插入所述插入部内,射出来自激光光源的激光;致动器,其配置在所述插入部内,使所述光纤的前端摇动;套箍,其固定安装所述致动器,并且把持所述光纤的外周;以及照明光学系统,其与所述光纤相对配置,具有如下的光学特性,即当从所述套箍的前端突出的所述光纤变短了规定的长度时,所述激光的聚光点的位置位于所述照明光学系统内;所述照明光学系统满足下述的条件式(1)、(2),fb<0···(1)0<Laf/FL<11.67···(2)其中,fb是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酒井悠次
申请(专利权)人:奥林巴斯医疗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