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立体式组合传动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873806 阅读:79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1-07 19: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多功能立体式组合传动教具。包括传输小球的转轮机构;可实现变换两条路径的简单四杆机构、立式换路转盘以及卧式换路转盘;将小球弹进接收筐的凸轮弹射器;抬升小球的曲柄摇杆式上升装置、多杆上升机构、链轮式搬升装置、凸轮间隔上升装置、滑轮组提升装置以及底座;以一个小球在其中的运动为线索,立体式地展示连杆机构、凸轮机构等各种机械结构的运动规律。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由多个模块组成,各个模块充分考虑小球的运动速度和高度,进行传动模块的自主设计、组合和连接,使机械结构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相辅相成,形成开放、互动教学氛围;立体展示多种机械传动方式,通过各模块内部部件的调节,达到组合传动机构的最佳演示和教学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多功能立体式组合传动机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多功能立体式组合传动教具。
技术介绍
教具事业是教育事业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教具的兴衰反应了教育事业的兴衰。教具的前途和命运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特别是与教育事业息息相关,大局决定小局;教具诚然有部分较为简单的,却并非都是“简单”的。一些结构功能复杂的教具虽然造价较为高昂,但却是不可或缺的,它们有着简单教具所无法胜任的功能;教具不仅仅要展示知识,也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动手能力。到了现在,自己动手设计制作教具仍不失为巩固知识,锻炼思维的好方法;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突飞猛进,传统的实物教具受到很大冲击。尽管各种教学软件的功能越来越强大,但实物教具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在感是虚拟物件所无法取代的。现在的教具制造业应更淋漓精致地发挥实体教具的特长。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台组合型交互式的机械传动机构,由自主设计的多个传动模块组合衔接而成。以一个小球在其中的运动为线索,立体式地展示连杆机构、凸轮机构等各种机械结构的运动规律。 本技术解决现有技术存在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多功能立体式组合传动机构,具体包括小球、传输小球的转轮机构;可实现变换两条路径的四杆换路机构、立式换路转盘以及卧式换路转盘;将小球弹进接收筐的凸轮弹射器;抬升小球的曲柄摇杆上升装置、多杆上升机构、链轮式搬升装置、凸轮间隔上升装置、滑轮组提升装置以及内置以上所有装置的底座;所述转轮机构、四杆换路机构、立式换路转盘、卧式环路转盘、凸轮弹射器、曲柄摇杆上升装置、多杆上升机构、链轮式搬升装置、凸轮间隔上升装置、滑轮座提升装置上均设有小球入口与小球出口,所述每前一个装置的小球出口连接下一个装置的小球入口,所述小球在该装置内可沿着不同的路径运动。 进一步,所述转轮机构包括钢丝轨道一与两个转轮,所述钢丝轨道包括直轨道与S型弯轨道,所述弯轨道与直轨道有缝连接且缝隙恰好能容小球落下;所述转轮有两个并且分别位于S型轨道的弯道内,所述S型轨道由两根半圆形轨道组成且两根半圆形轨道连接处设有恰好能容纳小球落下的缝隙,所述转轮包含八个叶片,由第一电机驱动。所述四杆换路机构包括位于底座正面的四杆机构、与四杆机构连接并且位于四杆机构右上角的接收盒一,所述四杆机构由舵机控制左右摆动。 进一步,所述曲柄摇杆式上升装置包括立杆左与立杆右、左抬升臂、右抬升臂和曲柄摇杆机构,所述立杆左与立杆右固定在支架座的左右两端,所述左右抬升臂分别设有三条,所述左抬升臂等间距地可自由转动地固定在立杆左上,右抬升臂固定在立杆右上,右抬升臂高于左抬升臂,且高度位于相邻两个左抬升臂间的中线上,所述每个抬升臂末端均设有凹槽,当左抬升臂和右抬升臂分别转到最低与最高处时,左抬升臂上的凹槽与右抬升臂上的能无缝衔接,使小球从高处凹槽滚至低处凹槽。 进一步,所述凸轮弹射器包括凸轮、由凸轮顶动的弹射杆、弹射杆上的接收盒二、弹簧以及竖直固定杆;所述凸轮固定在竖直固定杆中间,所述竖直固定杆固定在位于底座正面上下两侧的X型铝之间;所述弹射杆的中点处可自由转动地固定在凸轮上方的X型铝上,所述弹簧一端固定在弹射敢上靠近凸轮的一端,另一端固定在底座的X型铝材上,且保证弹簧与凸轮不发生体积干涉,当凸轮顶动的弹射杆位于最高位置时弹簧拉伸,下降到最低位置时,弹簧恢复到原长,位于接收盒二中的小球被弹入接收盒三。 进一步,所述多杆上升机构包括支座、支座上的多杆机构、同时与多杆机构和支座相连的扇形偏心轮、多杆机构末端的120度连杆以及120度连杆末端的接收盒四,所述扇形偏心轮由第二电机驱动转动,从而带动120度连杆末端的接收盒四上下运动;所述接收盒四可在平面内自由转动地固定于120度连杆的末端,所述接收盒四呈长方体型,右侧面与上侧面设有开口 ;当接收盒四运动到最低点时,小球沿轨道滑入接收盒四中,此时盒子左倾,小球不会掉出,当接收盒四运动到最高处时,盒子右端碰到障碍物,右倾使小球滑出。 进一步,所述立式换路转盘包括设置在同一根轴上且相互重叠的转盘和固定盘,所述转盘上均匀分布四个孔,孔直径大于小球,由第二电机驱动转动;所述固定盘上有两个孔,两孔的中心与圆盘轴心所成的直线互成90度,其中一个位于轴的正上方,另一个位于轴的左侧,所述固定盘上的孔与转盘上的孔孔径相等并且孔中心距离固定盘和转盘中心的距离相等。 进一步,所述卧式换路转盘包括圆筒形支座、置于圆筒形支座上且两端开口的圆盘、置于圆盘内的十字型转盘以及万向节和转动手柄,所述十字型转盘最大处直径略小于圆盘内径,可在圆盘内自由转动;所述十字型转盘与转动手柄通过万向节相连,顺时针转动转动手柄时,十字型转盘逆时针转动,逆时针转动转动手柄时,十字型转盘顺时针转动。 进一步,所述链轮搬升装置包括支架、固定在支架上下两端的两个链轮以及与链轮相连的链条,所述链条每隔五个链节插入有机玻璃片,所述链轮由第三电机驱动转动,所述有机玻璃片为簸箕形且底部开有不规则形的小孔,以保证小球进入有机玻璃片后不会掉出。 进一步,所述凸轮间隔上升装置包括外壳,穿过外壳的凸轮轴,盘形凸轮组,由凸轮顶动的台阶组;所述盘形凸轮组由若干凸轮并排串联在凸轮轴上,相邻的两个凸轮轴心到距轴心最远点的连线互成180度。随着凸轮轴的转动,凸轮顶动的台阶依次上下运动。当台阶一在最低处时,小球掉入台阶一,此时台阶二位于最高处。当凸轮轴转过180度后,台阶一到达最高处,台阶二到达最低处,小球滑至台阶二上,依次类推,直至到达台阶八后进入末端的接收盒五。 进一步,滑轮组提升装置包括滑轮支架、固定在滑轮支架右上角的定滑轮、分别位于滑轮支架左右滑槽内的动滑轮一和动滑轮二、与滑轮组上的拉线右端相连的接收盒五以及与滑轮组上的拉线左端相连的小滑块;所述小滑块位于滑轮组左侧的立式滑轨内,所述小滑块与曲柄摇杆相连;所述曲柄由第三电机带动转动,从而带动小滑块上下运动,通过滑轮组放大行程,带动接收盒五上下运动。 本技术的技术构思是: 小球由起点处沿钢丝轨道一开始运动,在轨道接缝处掉入转轮的叶片间隙处,并随转轮运动。到出口处,有两条支路,当四杆换路机构的原动件摆向左边时,小球进入杆上的接收盒一,此时舵机控制四杆机构的原动件右摆,小球被带入曲柄摇杆上升装置的入口处;电机带动曲柄摇杆上升装置的曲柄转动,使摇杆在一定高度差内有规律地上下运动,从而带动两侧立杆上的小球抬升臂在一定角度范围内上下摆动,当左侧摆臂摆至最低处时,小球进入左侧摆臂一的凹槽内,然后左侧摆臂一摆至最高处,其凹槽与此时正好摆至最低处的右侧摆臂一的凹槽相接,于是小球滚入右侧摆臂一的凹槽内,以此类推,直至到达最右侧摆臂三的凹槽内,当右侧摆臂三转至最高点时,小球从凹槽内滑出,进入与之相连的钢丝轨道二,滑入卧式换路转盘。 小球从转轮处出来时,若四杆换路机构的原动件摆向右边,小球掉入下方凸轮发射器的接收盒二,当凸轮转动时,由凸轮上顶动的弹射杆突然从最高处下落到最低处,原本拉伸的弹簧恢复到原长,小球被弹进右上方的接收盒三;接收盒三侧面开孔,小球从孔中漏出,顺着钢丝轨道三进入多杆上升机构120度连杆末端的接收盒四;多杆上升机构的扇形曲柄被电机带动转动,从而使120度连杆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多功能立体式组合传动机构,具体包括小球、传输小球的转轮机构;可实现变换两条路径的四杆换路机构、立式换路转盘以及卧式换路转盘;将小球弹进接收筐的凸轮弹射器;抬升小球的曲柄摇杆上升装置、多杆上升机构、链轮式搬升装置、凸轮间隔上升装置、滑轮组提升装置以及内置以上所有装置的底座;所述转轮机构、四杆换路机构、立式换路转盘、卧式环路转盘、凸轮弹射器、曲柄摇杆上升装置、多杆上升机构、链轮式搬升装置、凸轮间隔上升装置、滑轮座提升装置上均设有小球入口与小球出口,所述每前一个装置的小球出口连接下一个装置的小球入口,所述小球在该装置内可沿着不同的路径运动;所述转轮机构包括钢丝轨道一与两个转轮,所述钢丝轨道包括直轨道与S型弯轨道,所述弯轨道与直轨道有缝连接且缝隙恰好能容小球落下;所述转轮有两个并且分别位于S型轨道的弯道内,所述S型轨道由两根半圆形轨道组成且两根半圆形轨道连接处设有恰好能容纳小球落下的缝隙,所述转轮包含八个叶片,由第一电机驱动;所述四杆换路机构包括位于底座正面的四杆机构、与四杆机构连接并且位于四杆机构右上角的接收盒一,所述四杆机构由舵机控制左右摆动;所述曲柄摇杆式上升装置包括立杆左与立杆右、左抬升臂、右抬升臂和曲柄摇杆机构,所述立杆左与立杆右固定在支架座的左右两端,所述左右抬升臂分别设有三条,所述左抬升臂等间距地可自由转动地固定在立杆左上,右抬升臂固定在立杆右上,右抬升臂高于左抬升臂,且高度位于相邻两个左抬升臂间的中线上,所述每个抬升臂末端均设有凹槽,当左抬升臂和右抬升臂分别转到最低与最高处时,左 抬升臂上的凹槽与右抬升臂上的能无缝衔接,使小球从高处凹槽滚至低处凹槽;所述凸轮弹射器包括凸轮、由凸轮顶动的弹射杆、弹射杆上的接收盒二、弹簧以及竖直固定杆;所述凸轮固定在竖直固定杆中间,所述竖直固定杆固定在位于底座正面上下两侧的x型铝之间;所述弹射杆的中点处可自由转动地固定在凸轮上方的x型铝上,所述弹簧一端固定在弹射敢上靠近凸轮的一端,另一端固定在底座的x型铝材上,且保证弹簧与凸轮不发生体积干涉,当凸轮顶动的弹射杆位于最高位置时弹簧拉伸,下降到最低位置时,弹簧恢复到原长,位于接收盒二中的小球被弹入接收盒三;所述多杆上升机构包括支座、支座上的多杆机构、同时与多杆机构和支座相连的扇形偏心轮、多杆机构末端的120度连杆以及120度连杆末端的接收盒四,所述扇形偏心轮由第二电机驱动转动,从而带动120度连杆末端的接收盒四上下运动;所述接收盒四可在平面内自由转动地固定于120度连杆的末端,所述接收盒四呈长方体型,右侧面与上侧面设有开口;当接收盒四运动到最低点时,小球沿轨道滑入接收盒四中,此时盒子左倾,小球不会掉出,当接收盒四运动到最高处时,盒子右端碰到障碍物,右倾使小球滑出;所述立式换路转盘包括设置在同一根轴上且相互重叠的转盘和固定盘,所述转盘上均匀分布四个孔,孔直径大于小球,由第二电机驱动转动;所述固定盘上有两个孔,两孔的中心与圆盘轴心所成的直线互成90度,其中一个位于轴的正上方,另一个位于轴的左侧,所述固定盘上的孔与转盘上的孔孔径相等并且孔中心距离固定盘和转盘中心的距离相等;所述卧式换路转盘包括圆筒形支座、置于圆筒 形支座上且两端开口的圆盘、置于圆盘内的十字型转盘以及万向节和转动手柄,所述十字型转盘最大处直径略小于圆盘内径,可在圆盘内自由转动;所述十字型转盘与转动手柄通过万向节相连,顺时针转动转动手柄时,十字型转盘逆时针转动,逆时针转动转动手柄时,十字型转盘顺时针转动;所述链轮搬升装置包括支架、固定在支架上下两端的两个链轮以及与链轮相连的链条,所述链条每隔五个链节插入有机玻璃片,所述链轮由第三电机驱动转动,所述有机玻璃片为簸箕形且底部开有不规则形的小孔,以保证小球进入有机玻璃片后不会掉出;所述凸轮间隔上升装置包括外壳,穿过外壳的凸轮轴,盘形凸轮组,由凸轮顶动的台阶组;所述盘形凸轮组由若干凸轮并排串联在凸轮轴上,相邻的两个凸轮轴心到距轴心最远点的连线互成180度;随着凸轮轴的转动,凸轮顶动的台阶依次上下运动;当台阶一在最低处时,小球掉入台阶一,此时台阶二位于最高处;当凸轮轴转过180度后,台阶一到达最高处,台阶二到达最低处,小球滑至台阶二上,依次类推,直至到达台阶八后进入末端的接收盒五;滑轮组提升装置包括滑轮支架、固定在滑轮支架右上角的定滑轮、分别位于滑轮支架左右滑槽内的动滑轮一和动滑轮二、与滑轮组上的拉线右端相连的接收盒五以及与滑轮组上的拉线左端相连的小滑块;所述小滑块位于滑轮组左侧的立式滑轨内,所述小滑块与曲柄摇杆相连;所述曲柄由第三电机带动转动,从而带动小滑块上下运动,通过滑轮组放大行程,带动接收盒五上下运动。...

【技术特征摘要】
1.多功能立体式组合传动机构,具体包括小球、传输小球的转轮机构;可实现变换两条路径的四杆换路机构、立式换路转盘以及卧式换路转盘;将小球弹进接收筐的凸轮弹射器;抬升小球的曲柄摇杆上升装置、多杆上升机构、链轮式搬升装置、凸轮间隔上升装置、滑轮组提升装置以及内置以上所有装置的底座;所述转轮机构、四杆换路机构、立式换路转盘、卧式环路转盘、凸轮弹射器、曲柄摇杆上升装置、多杆上升机构、链轮式搬升装置、凸轮间隔上升装置、滑轮座提升装置上均设有小球入口与小球出口,所述每前一个装置的小球出口连接下一个装置的小球入口,所述小球在该装置内可沿着不同的路径运动;所述转轮机构包括钢丝轨道一与两个转轮,所述钢丝轨道包括直轨道与S型弯轨道,所述弯轨道与直轨道有缝连接且缝隙恰好能容小球落下;所述转轮有两个并且分别位于S型轨道的弯道内,所述S型轨道由两根半圆形轨道组成且两根半圆形轨道连接处设有恰好能容纳小球落下的缝隙,所述转轮包含八个叶片,由第一电机驱动;所述四杆换路机构包括位于底座正面的四杆机构、与四杆机构连接并且位于四杆机构右上角的接收盒一,所述四杆机构由舵机控制左右摆动;所述曲柄摇杆式上升装置包括立杆左与立杆右、左抬升臂、右抬升臂和曲柄摇杆机构,所述立杆左与立杆右固定在支架座的左右两端,所述左右抬升臂分别设有三条,所述左抬升臂等间距地可自由转动地固定在立杆左上,右抬升臂固定在立杆右上,右抬升臂高于左抬升臂,且高度位于相邻两个左抬升臂间的中线上,所述每个抬升臂末端均设有凹槽,当左抬升臂和右抬升臂分别转到最低与最高处时,左抬升臂上的凹槽与右抬升臂上的能无缝衔接,使小球从高处凹槽滚至低处凹槽;所述凸轮弹射器包括凸轮、由凸轮顶动的弹射杆、弹射杆上的接收盒二、弹簧以及竖直固定杆;所述凸轮固定在竖直固定杆中间,所述竖直固定杆固定在位于底座正面上下两侧的X型铝之间;所述弹射杆的中点处可自由转动地固定在凸轮上方的X型铝上,所述弹簧一端固定在弹射敢上靠近凸轮的一端,另一端固定在底座的X型铝材上,且保证弹簧与凸轮不发生体积干涉,当凸轮顶动的弹射杆位于最高位置时弹簧拉伸,下降到最低位置时,弹簧恢复到原长,位于接收盒二中的小球被弹入接收盒三;所述多杆上升机构包括支座、支座上的多杆机构、同时与多杆机构和支座相连的扇形偏心轮、多杆机构末端的120度连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钱清雅俞熠帅孙伟豪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工业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