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圈中接线端子的折弯装置及其系统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871844 阅读:2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1-07 15: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线圈中接线端子的折弯装置及其系统,该折弯装置中工作台(10)用于固定线圈;定位压块(20)可沿第一压合方向运动,使得第一压合端(22)压合于第一端面上安装部和连接部的结合处;第二驱动器(30)可驱动定位压块沿第一压合方向及其反方向运动;预折弯压块(40)可沿第二压合方向运动以使得第二工作端(42)推动连接部朝向第一端面弯折,且连接部与第一端面的夹角大于90°;第三驱动器(50)可驱动预折弯压块沿第二压合方向及其反方向运动;折弯块(60)可沿施压方向运动以使得第一工作端(62)推动连接部朝向第一端面弯折,且连接部与第一端面的夹角小于90°;第一驱动器(70)可驱动折弯块沿施压方向及其反方向运动。(*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线圈中接线端子的折弯装置及其系统
本技术涉及一种折弯装置及其系统,尤其涉及一种装设于线圈骨架且与线圈导线连接的金属接线端子的折弯装置及其系统。
技术介绍
图1显示了一种接触器线圈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绕组86的导线缠绕在一个骨架88上。接线端子80设有一个安装部82,和一个连接于安装部82的连接部84。接线端子80通过其安装部82插设于骨架88,且导线连接于接线端子80的连接部84。如图1所示,安装于骨架88的接线端子80中,安装部82与连接部84处于同一平面,安装部82具有一个第一端面822。出于线圈装配的要求,需要将连接部84相对于安装部82弯折,使得连接部84与第一端面822之间的夹角小于90°,实现弯折后连接部突出于安装部的高度需要低于骨架的高度,避免装配中连接部与其他部件干涉而损坏接线端子。 现有接线端子的折弯多采用人工操作,一方面无法保证连接部的弯折精度,即无法控制连接部突出于安装部的高度;另一方面弯折效率低,且容易损伤导线和骨架。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线圈中接线端子的折弯装置,提高弯折效率的同时且保证连接部的弯折精度。 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线圈中接线端子的折弯装置,所述接线端子(80)具有一对安装部(82),和两个可连接于所述安装部(82)的连接部(84),所述安装部(82)具有一个第一端面(822),且所述连接部(84)可朝向所述第一端面(822)弯折, 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弯装置包括: 一个用于固定所述线圈的工作台(10); 一个定位压块(20),其具有一个第一压合端(22),所述定位压块(20)可沿一个第一压合方向运动,使得所述第一压合端(22)压合于所述第一端面(822)上所述安装部(82)和所述连接部(84)的结合处; 一个可连接于所述定位压块(20)的第二驱动器(30),其可驱动所述定位压块(20)沿所述第一压合方向及...

【技术特征摘要】
1.线圈中接线端子的折弯装置,所述接线端子(80)具有一对安装部(82),和两个可连接于所述安装部(82)的连接部(84),所述安装部(82)具有一个第一端面(822),且所述连接部(84)可朝向所述第一端面(822)弯折, 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弯装置包括: 一个用于固定所述线圈的工作台(10); 一个定位压块(20),其具有一个第一压合端(22),所述定位压块(20)可沿一个第一压合方向运动,使得所述第一压合端(22)压合于所述第一端面(822)上所述安装部(82)和所述连接部(84)的结合处; 一个可连接于所述定位压块(20)的第二驱动器(30),其可驱动所述定位压块(20)沿所述第一压合方向及所述第一压合方向的反方向运动; 一个预折弯压块(40),其具有一个第二工作端(42),所述预折弯压块(40)可沿一个第二压合方向运动以使得所述第二工作端(42)推动所述连接部(84)朝向所述第一端面(822)弯折,且所述连接部(84)与所述第一端面(822)的夹角大于90° ; 一个可连接于所述预折弯压块(40)的第三驱动器(50),其可驱动所述预折弯压块(40)沿所述第二压合方向及所述第二压合方向的反方向运动; 一个折弯块(60),其具有一个第一工作端(62),所述折弯块¢0)可沿一个施压方向运动以使得所述第一工作端出2)推动所述连接部(84)朝向所述第一端面(822)弯折,且所述连接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洪波沈敏华周雪平钱永钢单骏祺周陈强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西门子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