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孙振晓专利>正文

汽车的前悬架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86017 阅读:2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汽车的前悬架机构,包括上摆臂、后侧部与车身本体相枢轴连接的下摆臂、两端部分别转动连接于上摆臂和下摆臂的前部的转向节,转向节上设置有转向轮轴。上摆臂的后侧部与车身本体相枢轴连接,上摆臂、下摆臂相对车身本体转动的转动轴与转向轮轴的轴心线相平行。当车轮跳动时,车轮间距可避免产生变化,而转向节与上摆臂、下摆臂分别相连接的连接位置保持相对固定,故可防止转向节的倾斜变化,从而可避免车轮发生外倾角的变化。(*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汽车的前悬架机构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汽车的前悬架机构主要有麦弗逊式悬架、烛式悬架、不等摆臂式悬架等几种,它们具有降低车身震动、使汽车重心下降、提高行驶平稳性等优点,但在车轮上下跳动时,车轮会产生外倾角和轮间距的变化,易导致轮胎外肩的过大磨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的前悬架机构,其车轮在跳动时可避免引起间距以及外倾角的变化。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汽车的前悬架机构,包括上摆臂、后侧部与车身本体相枢轴连接的下摆臂、两端部分别转动连接于上摆臂和下摆臂的前部的转向节,所述的转向节上设置有转向轮轴,所述的下摆臂相对车身本体转动的转动轴与转向轮轴的轴心线相平行。所述的上摆臂的后侧部与车身本体相枢轴连接,所述的上摆臂相对车身本体转动的转动轴与转向轮轴的轴心线相平行。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当车轮上下跳动时,由于上摆臂的后侧部与车身本体相枢轴连接,且上摆臂、下摆臂的转动轴相分别与转向轮轴的轴心线相平行,故车轮的间距可避免产生变化,而转向节与上摆臂、下摆臂分别相连接的连接位置保持相对固定,故可防止转向节的倾斜变化,从而可避免车轮发生外倾角的变化,可减小轮胎磨损。附图说明附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图一;附图2为本技术的立体图二;其中1、转向轮轴;2、转向节;3、下球头销;4、上球头销;5、车身本体;6、铰链;7、螺旋弹簧减震器;8、上摆臂;9、下摆臂;10、车身压板;具体实施方式参见附图1-附图2,一种汽车的前悬架机构,包括上摆臂8、后侧部与车身本体5相枢轴连接的下摆臂9、两端部分别转动连接于上摆臂8和下摆臂9的前部的转向节2,所述的转向节2通过上球头销4与上摆臂8相连接,所述的转向节2通过下球头销3与下摆臂9相连接,所述的上球头销4、下球头销3在竖直方向的轴心线之间具有间距a,a>0,其目的是模拟主销内倾角。所述的转向节2上设置有连接前轮的转向轮轴1,所述的下摆臂9相对车身本体5转动的转动轴与转向轮轴1的轴心线相平行。所述的上摆臂8的后侧部与车身本体5相枢轴连接,所述的上摆臂9相对车身本体5转动的转动轴与转向轮轴1的轴心线相平行。所述的上摆臂8的上侧设置有弹簧减震器7,所述的弹簧减震器7的上部具有车身压板10。当前轮上下跳动时,弹簧减震器7可降低车身本体5的震动,而上摆臂9与下摆臂9分别相对车身本体5绕轴转动,在转动时上摆臂8、下摆臂9上的与转向节2相连接的连接点的相对位置固定,故可防止转向节2发生倾斜变化,从而可避免前轮发生外倾角的变化,同时由于上摆臂8、下摆臂9上的与转向节2相连接的连接点的运动轨迹分别位于与转向轮轴1的轴心线相平行的平面内,故前轮间距可避免产生变化,从而可降低前轮的受磨损程度。在本技术的各附图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的上摆臂8与下摆臂9呈全等的钝角三角形,并且所述的上摆臂8与下摆臂9的三对全等的边分别相互平行。所述的上摆臂8的与转向轮轴1相平行的边与车身本体5相连接,所述的下摆臂9的与转向轮轴1相平行的边与车身本体5相连接,所述的上摆臂8、下摆臂9的与车身本体5相连接的边为钝角边。根据三角形的稳定性,在前轮上下跳动时,上球头销4、下球头销3的运动轨迹分别位于垂直于转向轮轴1的轴心线的平面内,两球头销的相对位置固定,从而可避免前轮间距和外倾角发生变化。权利要求1.一种汽车的前悬架机构,包括上摆臂、后侧部与车身本体相枢轴连接的下摆臂、两端部分别转动连接于上摆臂和下摆臂的前部的转向节,所述的转向节上设置有转向轮轴,所述的下摆臂相对车身本体转动的转动轴与转向轮轴的轴心线相平行,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摆臂的后侧部与车身本体相枢轴连接,所述的上摆臂相对车身本体转动的转动轴与转向轮轴的轴心线相平行。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的前悬架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摆臂、下摆臂分别呈三角形,所述的上摆臂的与转向轮轴相平行的边与车身本体相连接,所述的下摆臂的与转向轮轴相平行的边与车身本体相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的前悬架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摆臂与下摆臂呈全等的三角形,并且所述的上摆臂与下摆臂的三对全等的边分别相互平行。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的前悬架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摆臂与下摆臂分别呈钝角三角形,并且所述的上摆臂、下摆臂的与车身本体相连接的边为钝角边。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的前悬架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摆臂的上侧设置有弹簧减震器,所述的弹簧减震器的上部具有车身压板。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的前悬架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转向节通过上球头销与上摆臂相连接,所述的转向节通过下球头销与下摆臂相连接,所述的上球头销、下球头销在竖直方向的轴心线之间具有间距a,a>0。专利摘要一种汽车的前悬架机构,包括上摆臂、后侧部与车身本体相枢轴连接的下摆臂、两端部分别转动连接于上摆臂和下摆臂的前部的转向节,转向节上设置有转向轮轴。上摆臂的后侧部与车身本体相枢轴连接,上摆臂、下摆臂相对车身本体转动的转动轴与转向轮轴的轴心线相平行。当车轮跳动时,车轮间距可避免产生变化,而转向节与上摆臂、下摆臂分别相连接的连接位置保持相对固定,故可防止转向节的倾斜变化,从而可避免车轮发生外倾角的变化。文档编号B60G3/18GK2765806SQ200420054849公开日2006年3月22日 申请日期2004年12月28日 优先权日2004年12月28日专利技术者孙振晓 申请人:孙振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的前悬架机构,包括上摆臂[8]、后侧部与车身本体[5]相枢轴连接的下摆臂[9]、两端部分别转动连接于上摆臂[8]和下摆臂[9]的前部的转向节[2],所述的转向节[2]上设置有转向轮轴[11],所述的下摆臂[9]相对车身本体[5]转动的转动轴与转向轮轴[1]的轴心线相平行,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摆臂[8]的后侧部与车身本体[5]相枢轴连接,所述的上摆臂[9]相对车身本体[5]转动的转动轴与转向轮轴[1]的轴心线相平行。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振晓
申请(专利权)人:孙振晓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