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轴越野车全轮转向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853466 阅读:93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1-01 01: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多轴越野车全轮转向装置,包括双回路转向器、转向拉杆、前组转向装置、后组转向装置和转向助力系统,所述双回路转向器通过输出轴上的摇臂与所述转向拉杆一端相连;所述前组转向装置包括与前转向车轮相连的至少三个前桥转向梯形机构和前组转向联动机构,所述前组转向联动机构与所述转向拉杆另一端连接;所述后组转向装置包括与后转向车轮相连的至少三个后桥转向梯形机构和后组转向联动机构,每个所述后桥转向梯形机构均与后组转向联动机构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现了多轴车辆全轮转向,减小了多轴车辆转弯直径,提高了车辆的机动性能;实现了前组单独转向时后组转向装置处于对中刚性锁止状态,保证车辆高速行驶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多轴越野车全轮转向装置,包括双回路转向器、转向拉杆、前组转向装置、后组转向装置和转向助力系统,所述双回路转向器通过输出轴上的摇臂与所述转向拉杆一端相连;所述前组转向装置包括与前转向车轮相连的至少三个前桥转向梯形机构和前组转向联动机构,所述前组转向联动机构与所述转向拉杆另一端连接;所述后组转向装置包括与后转向车轮相连的至少三个后桥转向梯形机构和后组转向联动机构,每个所述后桥转向梯形机构均与后组转向联动机构连接。本技术实现了多轴车辆全轮转向,减小了多轴车辆转弯直径,提高了车辆的机动性能;实现了前组单独转向时后组转向装置处于对中刚性锁止状态,保证车辆高速行驶稳定性。【专利说明】一种多轴越野车全轮转向装置
本技术属于汽车制造
,具体涉及一种多轴越野车全轮转向装置。
技术介绍
重型越野车辆是运输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特种行业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多轴汽车的承载能力逐渐变大,能满足的各种装备的载重要求,因此对多轴重型越野车辆的需求不断增加。对于多轴重型越野车而言,一般要有良好的机动性能,若是采用常规的前桥(包括多前桥)转向方式则不能保证良好的机动性要求,同时转向时会造成非转向轮的异常磨损。在部分多轴汽车起重机底盘中有采用全轮转向技术,通过机械系装置来保证各转向轮的转角关系,通过液压助力的方式来实现车轮的转动,全轮转向装置中,同轴轮组间采用梯形机构来实现内外轮的转角关系,不同轴的轮组间可以采用四连杆机构实现同侧轮组的转角关系,不同轴轮组间也可以是通过联动机构来实现同侧轮组的转角关系。当安装上述全轮转向机构的多轴重型越野车辆后轮转向时,汽车一般须处于停车或车速极低的情况,不能满足较高速行驶转向要求;同时在转向过程中后组转向运动与前组转向运动不协调,造成转弯半径过大,加快轮胎的磨损;在转向系统中也缺乏刚性锁止的装置,致使车辆的最高速度受到限制。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转弯半径小、高速行驶转向稳定性高的多轴越野车全轮转向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多轴越野车全轮转向装置,包括双回路转向器、转向拉杆、前组转向装置、后组转向装置和转向助力系统;所述双回路转向器通过输出轴上的摇臂与所述转向拉杆一端相连;所述前组转向装置包括与前转向车轮相连的至少三个前桥转向梯形机构,其中一个所述前桥转向梯形机构与第一转向联动助力缸连接,其他所述前桥转向梯形机构各与一个助力缸连接,所述前组转向装置还包括前组转向联动机构,每个所述前桥转向梯形机构均与所述前组转向联动机构连接,所述前组转向联动机构与所述转向拉杆另一端连接;所述后组转向装置包括与后转向车轮相连的至少三个后桥转向梯形机构,其中一个所述后桥转向梯形机构与对中助力缸连接,另一个所述后桥转向梯形机构与第二联动助力缸连接,其他所述后桥转向梯形机构各连接一个助力缸,其中最后一个所述后桥转向梯形机构还连接一个对中缸,所述后组转向装置还包括后组转向联动机构,每个所述后桥转向梯形机构均与所述后组转向联动机构连接;所述双回路转向器、各助力缸、第一联动助力缸、第二联动助力缸、对中助力缸、对中缸均连接在转向助力系统中。 进一步的,所述转向助力系统包括油箱、前组转向泵、前组转向供油回油管路、后组转向泵、后组转向供油回油管路,所述前组转向泵、后组转向泵安装在发动机上,所述油箱与所述前组转向泵、后组转向泵连接,所述双回路转向器中的前阀门组连接在前组转向供油回油管路中,所述双回路转向器中的后阀门组连接在后组转向供油回油管路中。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联动助力缸中联动部分有杆腔与所述第二联动助力缸中联动部分有杆腔通过第一管路相连,所述第一联动助力缸中联动部分无杆腔与所述第二联动助力缸中联动部分无杆腔通过第二管路相连,在所述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之间安装第一方向控制阀。 进一步的,所述对中助力缸的对中部分和所述对中缸的进出油路并联在一起,所述对中助力缸的泄油口和所述对中缸的泄油口连接后再与所述油箱相连,同时在对中进油路中设有顺序阀、蓄能器、第二方向控制阀、第三方向控制阀,其中顺序阀、蓄能器、第二方向控制阀依次设置在所述前组转向泵与所述双回路转向器的前阀门组之间,第三方向控制阀设置在所述后组转向泵与所述双回路转向器的后阀门组之间。 本技术解决了多轴超重型越野车全轮转向技术问题,减小了车辆的最小转弯直径,提高了车辆的机动性。采用可控静压联动技术、可控刚性对中锁止技术实现了前后组转向装置的同步转向运动,同时实现了前组转向装置单独转向时后组转向轮刚性对中锁止,确保了车辆的高速行驶稳定性。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全轮转向装置在车架中的布置图; 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全轮转向装置的液压系统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说明。 一种六轴超重型越野车全轮转向装置,包括双回路转向器1、转向拉杆2、前组转向装置、后组转向装置和转向助力系统,如图1所示,双回路转向器I通过输出轴上的摇臂与转向拉杆2 —端相连,前组转向装置包括与前转向车轮相连的三个前桥转向梯形机构,还包括前组转向联动机构5,其中第一前桥转向梯形机构4与第一助力缸3连接,第二前桥转向梯形机构6与第一转向联动助力缸7连接,第三前桥转向梯形机构8与第二助力缸9连接,三个前桥转向梯形机构均与前组转向联动机构5连接,前组转向联动机构5与转向拉杆2另一端连接;后组转向装置包括与后转向车轮相连的三个后桥转向梯形机构,还包括后组转向联动机构12,其中第一后桥转向梯形机构11与对中助力缸10连接,第二后桥转向梯形机构13与第二联动助力缸14连接,第三后桥转向梯形机构15连接第三助力缸16和对中缸17,三个后桥转向梯形机构均与后组转向联动机构12连接;双回路转向器1、第一助力缸3、第二助力缸9、第三助力缸16、第一联动助力缸7、第二联动助力缸14、对中助力缸10、对中缸17均连接在转向助力系统中。 如图2所示,转向助力系统包括油箱18、前组转向泵24、前组转向供油回油管路,后组转向泵25、后组转向供油回油管路,前组转向泵24、后组转向泵25安装在发动机上,油箱18与前组转向泵24、后组转向泵25连接,双回路转向器I中的前阀门组101连接在前组转向供油回油管路中,双回路转向器I中的后阀门组102连接在后组转向供油回油管路中。第一联动助力缸7中联动部分有杆腔与第二联动助力缸14中联动部分有杆腔通过第一管路相连,第一联动助力缸7中联动部分无杆腔与第二联动助力缸14中联动部分无杆腔通过第二管路相连,在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之间安装第一方向控制阀21。对中助力缸10对中部分和对中缸17的进出油路并联在一起,对中助力缸10泄油口和对中缸17泄油口连接后再与油箱18相连,同时在对中进油路中设有顺序阀19、蓄能器20、第二方向控制阀22、第三方向控制阀23,其中顺序阀19、蓄能器20、第二方向控制阀22依次设置在前组转向泵24与双回路转向器I的前阀门组101之间,第三方向控制阀23设置在后组转向泵25与双回路转向器I的后阀门组102之间。 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多轴越野车全轮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双回路转向器、转向拉杆、前组转向装置、后组转向装置和转向助力系统;所述双回路转向器通过输出轴上的摇臂与所述转向拉杆一端相连;所述前组转向装置包括与前转向车轮相连的至少三个前桥转向梯形机构,其中一个所述前桥转向梯形机构与第一转向联动助力缸连接,其他所述前桥转向梯形机构各与一个助力缸连接,所述前组转向装置还包括前组转向联动机构,每个所述前桥转向梯形机构均与所述前组转向联动机构连接,所述前组转向联动机构与所述转向拉杆另一端连接;所述后组转向装置包括与后转向车轮相连的至少三个后桥转向梯形机构,其中一个所述后桥转向梯形机构与对中助力缸连接,另一个所述后桥转向梯形机构与第二联动助力缸连接,其他所述后桥转向梯形机构各连接一个助力缸,其中最后一个所述后桥转向梯形机构还连接一个对中缸,所述后组转向装置还包括后组转向联动机构,每个所述后桥转向梯形机构均与所述后组转向联动机构连接;所述双回路转向器、各助力缸、第一联动助力缸、第二联动助力缸、对中助力缸、对中缸均连接在转向助力系统中。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闵建苹袁大学关春智何建国虞汉中李雪婧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航天技术研究院特种车辆技术中心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